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世纪谣言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etern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一个有舌头的人,都看过那张神奇的味觉地图。简单来说,就是舌头的不同部位,负责品尝出各种不同的味道。其中舌根尝苦,两侧后半部尝酸,两侧前半部尝咸,舌尖尝甜。
   某些情况下,有些知识还是老师教给大家的,完全是“教科书级别”的常识。
   难道大家都不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事实上,这又是一个世纪谣言,因为味觉地图并不存在。应该有不少小伙伴,小时候因看了这破地图被坑得晕头转向。例如吃药时为了避开苦味,特意把药放在专门尝甜味的舌尖上。结果,苦到从此开始怀疑人生。
   这个谜,始于1901年。那一年,德国科学家汉D·P·汉尼格做了一个实验,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分别在舌头的各个部位滴下酸、甜、苦、咸的味道,以检测对应的味道尝出阈值。例如想要感知咸味,某个区域需要0.01mol/ml的浓度就能到达触发阈值,而另外的区域则需要0.012mol/ml。最后他认为,人类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味觉会更加灵敏。
   汉尼格给出的图表,只是每种味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相对灵敏度,并没有与其他味觉做对比。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认为这种敏感度差异是微小的,而且没有提出过任何味觉分区的概念。而且,当年味觉科学才刚刚起步,这并非一个明确的科学结论。当时,这个研究甚至还没有将鲜味纳入讨论范围。因为鲜味,是在20世纪初才由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发现的第五种味道。这正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的味道。
   时隔四十多年,到1942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德温·波林将汉尼格的报告翻译为英文,并重新绘制了图表。而谬误,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他在解读原文数据时,把图标的相对敏感度,当成了绝对敏感度。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张味觉地图。舌头各个部位对应的各种味觉的灵敏度,不知被夸大了多少倍。当时,他还将这些内容写进了自己的著作《实验心理学历史中的感觉与知觉》中。这之后,所谓的“味觉地图”就传播开了。
   不得不说,这种看上去就一目了然的图像就是有利于传播。教师们欣然接受了这幅图,并把它带上课堂,给学生讲解人类的味觉。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强调味觉地图的课堂小实验。这甚至是他们的“必修课”。当然,被这张图弄糊涂的人也不少,明明舌头各处能尝到的味道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有时提出这些疑问,教师也并不能回答你为什么,只能打哈哈地蒙混过关。
   直到1973年,匹兹堡大学的弗吉尼娅·科林斯才重复了汉尼格的实验。从那时起,才开始有人反驳这张味觉地图。她检查了过往的研究,并召集了一批新的志愿者,以验证他们不同舌区对各种呈味分子的尝出阈。这15名志愿者口内的不同舌头区域,分别会被滴上不同浓度的氯化钠(咸味)、蔗糖(甜味)、柠檬酸(酸味)、尿素和奎宁(均为苦味)。实验到最后,她确实发现了每个舌区对各种味道的尝出阈有所差别。但各区的阈值差别是非常微小的,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放在日常生活中,这甚至还没有个体与个体之间味觉敏感度差异那么大。例如最典型的,我們每个人对苦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同样的苦味物质苯硫脲(PTC),就有约28%的人尝不出苦味,65%的人能尝得出。后来科学家也发现,这是由一个叫TAS2R38的基因决定的,在人类的7号染色体上。
   等到有人出来辟谣时,这个谣传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了。中间这三十多年,已经让这幅图流行全球,成了常识。科学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味觉形成的具体机制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都是谜。所以这个谬误不但没能被及时纠正,反而是以冷知识的形式传播,为大众津津乐道。
   事实上只需简单地拿自己的舌头做个小实验,就能知道这个地图有多么不靠谱。因为无论你的舌尖还是舌根,都能尝到各种味道。然而,在味觉地图上人们却表现出了一种集体的盲目性。虽然科学性已遭到质疑,但在当下的烹饪行业这种味觉地图仍然风靡。
   当年,商人纷纷引入这幅图作为科学的美食指导,特别是在品尝咖啡和红酒的时候。例如卷起舌头的两边,这样就能过滤掉葡萄酒中的酸味。而更加专业的葡萄酒品鉴,还使用特制的酒杯。奥地利的玻璃器具设计师克劳斯·里德尔就利用味觉地图,打造了一系列的红酒杯。这种酒杯拥有独特的曲线,目的就是让你喝的每一口红酒都能落在舌头上最正确的位置。而这些披上科学外衣的红酒杯,也给红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味觉地图的科学性如今已经大打折扣,但这种优雅别致的红酒杯依然流行。有时候这种红酒杯还能反哺一下味觉地图,帮助这个地图进一步传播。那么真实的味觉地图,应该是怎样的呢?
   哺乳动物舌背面和侧面分布有四种乳状突起,它们分别为轮廓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其他三类舌乳头因含有味蕾,又被称作“味乳头”。这些长得像洋葱似的味蕾,正是我们能尝到味道的关键结构。
   味觉是通过味觉受体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能识别不同的呈味分子,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最后通过特殊的感受神经传送到大脑,形成味觉感受,于是我们便能感受、分辨出各种味道。
   而味觉受体细胞集中在味蕾中,每个味蕾中含有50~150个受体细胞。人类舌头上的味蕾数量非常庞大,有8000~10000个。可以确定的是,舌头与舌头边缘的味觉是特别敏感的,因为这些区域包含的味蕾较多。味蕾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几乎遍布了整个舌头,甚至连上颌和咽喉局部都有它的踪迹。
   在咀嚼和吞咽的过程中,食物就会随着唾液扩散到舌乳头上。一旦舌乳头上的味蕾接触到这些食物分子,味蕾上的味觉受体细胞就开始协调工作了。目前已知共有三种味觉细胞,它们可以感知我们常说的五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除了酸甜苦咸鲜这五味以外,可能还存在着第六种味觉,如脂肪味、金属味等。
   如果非要说有味觉地图,那么这种味觉地图或许能在不同物种间被找到。对于所有生物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味觉是在哺乳类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味道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甜味代表食物富含糖分,鲜味代表食物富含蛋白质,而适量摄入咸味则能保持人体的电解质平衡。至于酸味和苦味,则提醒人类这种物质可能是有毒的、有害的。
   但因为各种哺乳类动物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它们能感受到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物能品尝到什么味道,和它们能吃到什么食物有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最爱的国宝大熊猫。在八百多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禄丰始熊猫其实是一种非常爱吃肉的猛兽。然而随着冰期的来临,它们被严寒驱赶至一定的活动区域。生存面积缩小,竞争对手也强大,这导致了熊猫开始放弃吃肉,进军素食界。
   化石证据显示,大熊猫大约是在700万年前才开始吃竹子的。然而,大约在420万年前,它们的TAS1R1基因(鲜叶受体基因)才发生了突变,失去了感受谷氨酸的味觉。这也意味着,在几乎长达300万年的岁月里,大熊猫都是被迫无奈才吃竹子的。忍耐着对肉类的欲望,它们开始修仙般地啃起了竹子。再比如,猫是单纯的肉食动物,它们已经丧失了对甜味的味觉。所以,它们并不能像人类一样享受水果的甜美。而同为肉食动物的海狮、海狗、西太平洋斑海豹、水獭、斑点鬣狗等的甜味觉也已经彻底退化。此外,生活在海洋的鲸类,也是哺乳类中味觉最迟钝的。它们长期适应吞食,大快朵颐吃东西的方式根本连舌头都用不上。长此以往,除了咸味以外它们的味觉已基本消失了。
   所以说,哺乳类动物的味觉差异,才是一张真正的味觉地图。
  (艾香摘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够笑一年的奇葩人体冷知识》)
其他文献
智能小车集成了图像处理、智能控制、雷达定位等先进技术,在无人驾驶、抢险救援、区域探索、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随着神经网络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重新被重视起来,起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也取得了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图像处理领域发力,将图像处理技术带入到新高度。
  针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其循迹和避障能力是智能小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针对循迹功能的实现方面,本文采用了边缘检测算法和阈值分割法;在避障功能的实现方面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并对算法进行改进,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保单只有0.6张,与国外人均保单5张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人均保费尚不及发达市场的十分之一。  最近,有关养老的话题持续升温。“以房养老”的争论以及“养老靠保险公司不靠谱”的言论,让老百姓人心惶惶。据民政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14.3%,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分析人士指出,
期刊
2015年的春天,在北京798的一场国际时装周发布会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赤裸上身走秀而一夜爆红,成为中国“最帅大爷”。他叫王德顺,是地地道道的沈阳人。44岁,他开始学英语;51岁,他把中国的哑剧带上世界舞台;57岁,他创造了身体的“活雕塑”艺术,又陆续参演了多部电影。2021年的夏天,王德顺85岁了,他决定去学开飞机。我们记录了他成为飞行员的故事。   在超声心动检查室,王德顺对医生说:“
期刊
阅读,尤其是阅读一部经典作品,仿佛在雨季进入一座异乡的城市,沾染了一身雨水、尘土,呼吸了空气中湿润的味道,与陌生的人们渐渐相识,与他人的生命交织、切入,就获得了另一种生命的节奏。   “世界存在于人们之间。”其实,世界也存在于和书籍的反复相遇之中。对一些书反反复复、永无止尽的阅读,为我们的生命赋形了温度、速度和韵律。与什么样的书相遇,就进入了什么样的生命形式。   換言之,阅读,始于一次偏移—
期刊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的顶端,有一狭长的间歇半岛,名叫镆铘岛,取自宝剑之名。间歇半岛是非常奇异罕见的地貌现象,每天退潮后形成半岛,有一条路与大陆相连;镆铘岛海底沙子硬朗,退潮后可以开车出入,全世界都不多见,如开发为旅游地,肯定是个聚宝盆。可惜在三十多年前被无知的人修了一条水泥马路,把这个间歇半岛彻底毁了。   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从镆铘岛中走出来当兵,参加了革命。因为有点儿文化,一直做思想工作,从指导
期刊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父亲指着基地宿舍对面的一座山说:“我们到那山上去。”   “可是那里有什么?”我嚼着嘴里残留的饭粒,含含糊糊地问他。   他沉吟片刻,又开口说:“在山顶上,那棵红色叶子的树,我们去看一下。”   我抬眼望去,眼前都是山,山上都是树。我们在一条山谷的谷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出去,看到的只会是山。父亲说的那座山距离我们直线距离大约有五公里,算是其中比较低矮的一座,刚好正对宿舍楼
期刊
当前,计算机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机交互也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控制、康复训练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能够达到比较自然直观的交流形式,手势动作也就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一个选项,手势识别也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手势识别所采用的设备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一种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手势识别。这两种方式运用的场景也不太相同,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一般运用于背景简单、光线适度的环境,对于硬件要求较高,活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手势识别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
多机器人系统的空间分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和功能扩展能力使其在安全防卫和灾害响应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与发展前景,巡逻任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求从全局角度对机器人调度进行优化,还需使机器人保持自主的协同能力从而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基于此,本文分别针对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多机器人巡逻系统展开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应用背景,由简单至复杂,由静态至动态,运用生物智能启发的优化算法全局规划巡逻路径,设计基于事件驱动控制的协同方法提升巡逻策略的自适应性,旨在使机器人实现高效、自主、智能地巡逻,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几个
视觉是鸟类感知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视顶盖(the Optic Tectum,OT)作为鸟类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神经核团,已成为研究和解析鸟类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关键。因此利用视顶盖神经元的响应信号对视觉刺激信息进行解码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脑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理解。
  本文以鸽为实验动物,利用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了视顶盖神经元响应信号,提取了动作电位(Spike)信号的发放率和发放时间间隔特征,构建了线性逆滤波器和卷积神经网络两种重建模型,优化重建参数对图像刺激进行了重建,利用信息论和互相关分析方法对神
山村夜如死谷,风雨之夕,尤沉寂不类人境。然将明未明,生气滋生,有足尋味者。   尝夜半不寐,倚枕小思。案上菜油灯芯,烧作红豆状,其光在有无之间时,有声息息然,自窗外来,遽然心动。视之,有瘦鼠一头,摸索沿桌缘行,目灼灼然,窥床上人。床上辗转有声,鼠乃曳尾而遁,而息息之声如故。再视之,非鼠行有声,夜半风吹破窗纸奏雅乐也。然因此风,乃遥遥闻豚声嗷然鸣,长且惨,似镇上屠户已起宰豚,将以应早市矣。少顷,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