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的, 最好是我想要的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几天,有个女孩在后台给我留言,结尾处有句话愤愤不平,她说:“为什么?我这么拼命配合他,到最后他却还是抛弃了我?”
  其实她的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相恋五年的男友移情别恋,而她为这段关系隐忍付出了太多。她想不明白的是,自己那么委曲求全讨男友欢喜,他怎么就忍心舍棄?并且更让她郁闷的是,男友一直说喜欢她这种温柔娴静的女孩,最后竟然新欢是与她截然不同的类型。她觉得自己痴心错付,怀疑一直在上当受骗,耿耿于怀,无法释然。
  她一直诉说:为了他,我留了长发,为了他,我让自己变得温柔,为了他,我背井离乡跟他远走他乡,为了他……
  很多为了他,可最后换来了背叛的结局。
  我很为女孩的痴情感动,可同时我也为她庆幸,因为她终于不用为了他那么辛苦了,余下的人生可以为自己的本心而活了。
  有时,感情就是这样无理,你以为你做了你最大的努力,可有时换来的根本不是对方的欢喜,你隐藏自己讨好的,也许根本就不是对方需要的。
  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一拍两散,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和成全。
  为了不误会余生,谢谢你用最决绝的背叛来让我看清你,也看清我自己。
  2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喜欢隐藏真实的自己,并且美其名曰:懂事。
  不管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还是怕麻烦别人,我们总羞于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所以这世间才会有那么多人追求心有灵犀的默契。即,你不说,我不语,但心灵相通,可实际上,作为不同的个体,哪有那么多相同的审美和喜好,最后,更多的沦为你猜我猜的游戏。
  承受力强的人,愿意配合着一直玩下去,时间久了,也许就真的麻醉了自己。
  半路原形毕露的,总给人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错愕和失意。
  而最让人伤心的则是,一个人愿意演,另一个人根本不给你搭戏。
  总之,一个字,累。
  你丢掉自己累,对方看着累,彼此猜来猜去更累。
  就如我最怕几个人一起吃饭,被问起吃什么,总有人说“你点,我随便,都可以”,可等一桌菜上来,总有几个不合他口味。
  不如,就简单地,每个人点一道自己爱吃的,即便有你不爱吃的,但也绝对有你最钟爱的,不遮不掩,皆大欢喜。
  有时,直截了当,不是不懂人情世故,而是通达简练,去伪存真,直奔主题。
  而有些含蓄的隐藏,有些弯弯绕绕的委屈,看似我为了你,而背后则是“我出一道题,你来解答”的心理游戏。
  所谓真正的理解,是你要说,我来听,可以有碰撞,但目的是和谐统一,而不是你默默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而我一定要明白你这么做的目的和心意。
  3
  曾经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印象深刻。
  一对恩爱的老夫妻,每次做鱼,老太太都会把最好的鱼身肉留给丈夫,而自己吃鱼头。
  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直到老先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老太太最后一次为丈夫做鱼。
  又一次,老太太把鱼头留下,把鱼身肉端给了丈夫。
  这次,老先生却看着妻子盘子里的鱼头说:“老太婆,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吃你做的鱼了,能把鱼头留给我吃吗?一直没有告诉你,其实,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头。”
  听此,老太太泪流满面,她说:“老头子,其实我最喜欢吃鱼身肉,但每次都不舍得吃,只想把最好的留给你啊!”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满满地感动,并且觉得能有一个这样处处为自己着想的人多幸福啊,可后来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残酷无比的悲剧。
  我以为你喜欢,所以宁愿牺牲自己的嗜好来迁就你满足你,看似都在为对方好,而实际上,皆是眼泪和误会。
  所以,如果你要平等,那就别再用单线的思想来决定两个人的关系。
  要知道,这世界上最快的取暖,都需要彼此袒露和交付自己。
  而最贴心的爱,则是你给我的,都是我最想要的。
  摘自微信公众号“成小晟”
其他文献
在婚姻中,往往两个人都没错。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会把所有的角色都分成两类,“好人”和“坏人”,最后坏人得到了报应,世界就可以皆大欢喜。后来,我们长大了,却还是在重复这个模式。在任何的事物中,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找到对方的错误,自己有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委屈。  但结婚之后,问题来了。在婚姻中,鉴于两个人的立场、体验、感知和看法,各不相同,往往造成了两个人激烈的争执,可没有人是错的,每个人都在激烈地
期刊
女儿遗传了我和她妈妈争强好胜的秉性,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别的孩子能做到的,她要做到;别的孩子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如果有什么事情没做好,比如绘画比赛没拿到名次、在幼儿园没拿到小红花、别的小朋友唱歌比她唱得好等,她都会沮丧一阵子、失落一阵子,好长时间都难以走出失败的阴影。  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女儿参加市里的少儿舞蹈大赛,顺利通过了海选,却没有进入决赛。一向一帆风顺的女儿受不了如此
期刊
午夜時分,骨科病房住进来一个男人,又黑又瘦,小平头,大约30岁的年纪。他的小腿明显有些变形,洁白的绷带上有渗出的血渍。  他是16床,紧挨着我的床位。我是骑电动车不小心摔倒崴了脚,妻子不放心,非要我住院观察几天。  他住进来没多久,警察就来了。做笔录时,我才知道他是从郊区农村进城的农民工。夜里,被一辆高速行驶的轿车撞倒,由于天黑,他没能看清肇事逃逸轿车的车牌号。  第二天一大早,护士领进来一个女人
期刊
随便问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武汉人,年轻时,有谁没有吃过烧克马(青蛙,武汉方言管青蛙叫克马)呢?回答的人应该是点头的多,摇头的少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这座被世人称为“大武汉”的城市,比现今城市的块头少说要小两三个,更没有现在这么多让人喘气不匀的高楼大厦,城市周边被农田、荷塘、菜地紧紧包裹着,一年之中,田畈山峦,菜地野丘、湖塘水田,该绿时绿,该黄时黄,该红时红,四季风光从不同样。离中心城区走不出
期刊
1  那天我刚下班,就接到我弟的视频,看他那气鼓鼓的样子,就知道又跟我爸生气了。  “姐,你快管管你爸,都这个时候了,他还老想着出去。”  我弟刚读大一,这个寒假赶上了疫情,他就在小区里做了志愿者,帮着进出的人员量体温、检查证件。他能劝说那些叔叔阿姨少出门,却根本劝不住我爸,简直操碎了心。  下一刻,我爸的脸在屏幕上出现了,他一看到我,声音都温柔了不少,“别听你弟告我黑状,我就是去老李家下了盘棋,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系统的,独到的研究,并将人的需要描述成具有五个层次的“金字塔”。  从下往上说,依次为温饱阶段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小康阶段的社会和尊重需要;富裕阶段的自我实现。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根本且必需的,但有时候他们像一對敌人搅得你不得安宁。  你有没有过时间很晚了,你也很困了。但是你舍不得入睡,又或者你不愿意入睡。你有点抗拒或许不愿此时睡。  生理需要告诉你,你应该
期刊
1  他两岁时,我要出差10天,与他第一次短暂且长久地分离。  爷爷奶奶说,不要告诉他,免得他大哭大闹。我想了想,还是提前如实说给他听。他听后,果然大哭。  我向他解释,出差,是离开家到远方办事,办完后就回来,不是扔下他不管。他哭着说:“不让走,不让走。”但第二天、第三天,在我连续向他重申这个决定和行程后,他最终接受:“好,去完远方快回来。”  此后,我每次出远门时他没有再哭过,且总要安慰我:“你
期刊
2018年初,20年前的热门电视剧《还珠格格》重播,依然受到许多观众的热捧,一度成为收视冠军。2018年春节,一款20世纪90年代深受欢迎的饮料,在市场上销声匿迹20年后“起死回生”,在某电商平台上创出3天卖出3万箱的销售佳绩。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支共同推动的力量,那就是人们的怀旧心理。有人认为,人之所以怀旧是因为老了。果真如此吗?  不仅仅是思乡  英语中的“怀旧”一词源于希腊语“回家”和“痛苦”
期刊
初春的一天,晚上八点,我们的屋子像遭受了台风一样,乱七八糟——家具上贴满了纸条,剪刀、塑料胶条、橡皮泥、派对用品被扔得到处都是。  我简直累瘫了。胯骨手术之后的七个星期以来,我一直拄着拐杖,清理房间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  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这已经是一小时内的第六次了,我们都知道是谁打来的。  我妈妈在68岁那年中风,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后来的老年痴呆症更是雪上加霜。过去的十年中,她饱受精神疾病
期刊
1  周末到闺蜜家小聚。聊兴正浓时,闺蜜儿子打球回来了。从孩子进门的那一刻,闺蜜的眼睛和嘴巴,都没从儿子身上挪开过。她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指责:  “脱下来的臭袜子又乱扔?天天给你洗给你收拾,我就活该吗?”  “英语录了没有,同学群里早就都上传完了,你什么时候对作业也上点心?”  “今天教练传来的小视频里,你又是候补。那么多钱满足你的爱好,你这表现对得起我吗?”  “这么大孩子了,一点都不让我省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