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炎症状态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内热致癥”的病机微观机制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既是慢性肾脏病主要病因,也是其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在中国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人数约为2430万,目前已超过与肾小球肾炎相关人数[2,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到微炎症状态与该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4],所谓微炎症状态即全身促炎因子轻度升高,抗炎因子轻度降低,表现为轻微、缓慢、持续性炎症[5].笔者发现,糖尿病肾脏疾病“内热致癥”的关键病机[6]与微炎症状态的发病机制存在相似之处,故现从微炎症状态探讨DKD“内热致癥”的病机微观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单纯尿激酶封管和尿激酶封管联合口服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发生率,评价口服蚓激酶肠溶胶囊联合尿激酶封管在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当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06月本院28例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1~6月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时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尿激酶封管,相关治疗数据设为观察组.2019年1~6月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时,主要治疗方法为尿激酶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指各类肾脏疾病造成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贫血,EPO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引起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肝肾同源”属于中医藏象理论的内容之一,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基于肝肾同源理论和现代医学对肾性贫血的研究,探讨肝肾同治法在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中的依据.
期刊
视网膜病变、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严重并发症[1].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技术与方法.利拉鲁肽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可改善视网膜病变,但单用效果不理想[2].传统药物治疗存在疗效欠佳或严重不良反应而减少应用[3].硫辛酸可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为此,本研究开展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期刊
目的:水肿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肾病患者水肿的发生情况及探索肾病水肿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期间在本中心住院治疗的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肾病水肿分为两组:非水肿组和水肿组,总结肾病患者水肿的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影响肾病患者水肿发生情况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7例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2.65±18.096)岁,男性比例为51.3%,肾性水肿发生率为48.7%.联合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
目的:探究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1月本院接治的90例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治疗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接受标准规范化的抗脓毒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接受CRRT.观察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尿量恢复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7.78%低于对照组40.00%,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液净化主要运用于急性中毒、尿毒症、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当中,是一种紧急的救治措施.在实施血液净化的过程中,基于患者自身的特点以及血液净化过程的复杂性,导致血液净化存在一定的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所以,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加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相关数据表明,在血液净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取得满意的疗效,降低安全隐患[1].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
期刊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发生在重症肝病如肝硬化合并腹水、急性肝衰竭和酒精性肝炎患者中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患者多数表现为肝肾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自发性的少尿及氮质血症,同时常合并有稀释性的低钠血症,对于这类患者一般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如补充白蛋白、利尿及保肝等,但通常肝肾功能恢复较慢,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且治疗周期较长,增加医疗费用.中医药治疗在肝肾综合征患者中有明显的优势,如运用补肾健脾法治疗,除了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自我
期刊
病例rn张某某,男,68岁,主因“反复双下肢水肿10年,加重5个月”,2019年4月11日入院.患者2009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踝浮肿,某医院查尿常规:PRO(+++)、ERY(+++),尿蛋白定量5.36 g/24 h;Scr 78.9 μmmol/L、Alb 20 g/L.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诊断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继发性肾炎待除外.予醋酸泼尼松龙50 mg、1/日,2个月后逐渐减量;环磷酰胺1 000 mg、静脉滴注,前6个月每月1次,以后每3个月1次,累计总量12 g,肾病综合征完全
期刊
肾脏病之微型癥积是基于慢性肾脏病之肾小球硬化或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变化,结合中医学的癥、积理论而形成的中医病机学说.微型癥积作为中医望诊延伸的肾脏病理学变化,是中医微观辨证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中医癥、积理论,深入地探讨其形成的中医机制和治疗大法,为中医抗肾脏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肾脏病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期论坛特邀请肾病领域的知名专家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鲁盈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郭兆安教授,成都医学院樊均明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玉宁教授、刘伟敬教授等对从微型癥积论治肾脏病进行深
期刊
Klotho是1997年发现的一个衰老抑制基因,表达Klotho蛋白[1].研究证实,除了抗衰老作用以外,Klotho还具有其他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如抗炎、抗氧化及抑制器官纤维化等细胞保护功能[2,3].现已证实肾脏是Klotho的主要来源器官,因而不难理解,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会降低Klotho的表达水平,而Klotho的减少也被证实与肾功能的恶化相关[4,5],因此,上调肾脏保护因子Klotho的表达,对将来CKD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