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审美移情的发生、特点及支持策略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审美移情的发生表现在儿童运用审美能力对文本进行形象性感知、运用审美知觉对意象展开丰富性联想、运用审美理解对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时。它的特点为互动性的感官联觉、主体性的直觉赋形、情绪性的想象移置、泛灵性的情感投射。据此,教师可通过相应策略促使儿童审美移情的实现,即引导儿童在创作中渗透生活经验,建构审美意识;理解儿童在欣赏中体悟不同意象,释放审美情感;支持儿童在解读中融入文本情境,发挥审美想象。
  关键词:学前儿童;审美移情;审美情感
  一、审美移情的内涵
  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 )认为,“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其基本的特点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那就是说,它不仅只是主观的感受,而是把真正的心灵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一句话,它不是‘Einempfindung’(感受),而是‘Einfühlung’(移情)”,[1]即审美移情是在审美观照下感受到的一种由我及物的单向外射作用。而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2]可见,审美移情不只是个体将主观情感及意志投射在客观事物上的单向体验过程,而是物我同一双向影响的情感沟通。
  移情是学前儿童审美情感的体现及表达方式,儿童利用具有吸收性的心灵张力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图式的组织和建构。儿童的审美移情是“儿童在面对视觉文本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投射到画面形象上,于是在头脑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审美意象,并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3]
  二、学前儿童审美移情的发生机制
  学前儿童审美移情的发生,在于儿童通过移情,将自身的思想和意志移置于外物,使主体的情感和意愿得到实现和表达。从儿童审美角度看,构成审美移情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它既是儿童与视觉文本进行情感对话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儿童通过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联想,最终实现审美创造的审美过程。
  (一)运用审美能力对文本进行形象性感知
  审美移情形成的基础是个体运用审美能力对视觉文本进行感知。儿童对艺术的审美依靠潜意识里的审美能力,它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或创作审美对象或审美意象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再现与表现、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融会贯通的复杂的心理过程。”[4]也就是说,当儿童吸收性的心灵与作品的情感表现在形式结构上相对应时,彼此间便会达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联觉反应,伴随儿童情感体验持续的注入和加深,艺术与儿童情感间的界限会逐渐消磨,艺术也由此变得富有生命和情感。儿童的审美移情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共鸣感知,然后在心理层面将感知到的表象融入个体积累的经验体系中,最后造就客观表象的主观情感化。
  (二)运用审美知觉对意象展开丰富性联想
  “审美情感是从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感知获得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融入而获得新鲜生命,表象开始活跃地重新组合,进入‘浮想联翩’‘神思飞扬’的特定的审美状态,构成审美意象。”[5]正是基于儿童对审美意象的联想,才形成了儿童表达自我、外化自我情感的现象。一旦儿童在审美联想中获得满足,他的内心会产生情景交融的愉悦感,从而实现自我感受与物我体验的交互。
  儿童运用审美知觉进行联想的过程,促使儿童将内心世界与视觉文本建立联系。其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是儿童与作品经由异质同构或同形同构的彼此交互而促使双方在情感上达到的视界融合。在生成和建构的作用下,儿童会将审美对象内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审美意象。这种对审美对象的联想是个体经验自由表达的直觉赋形,是基于儿童对视觉文本进行体悟基础上所创造的审美概念。
  (三)运用审美理解对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
  审美移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将物化的文本主观情感化,这需要儿童对视觉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儿童的审美理解是感性直觉和理性认知的统一。他们对视觉文本的解读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联想,而不是依据个体的理性思考和逻辑理解。
  儿童对视觉文本的解读具有强烈的主动创造性,他们总会将创造联系在富有美感的审美内容中,以促使感性的美升华到更高境界。对视觉文本的概括和感知,主要来源于感性世界中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主观理解。在视觉接受范围内,年幼的儿童便能表现出对审美对象的完形知觉,呈现于儿童在文本视点间的游移转换,就是他们在整体纵观基础上,完成对各视点的整合建构和创造。由于视觉文本的解读存在开放性的感知框架和未确定性的研究视角,这种不定性能够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其不受解讀范式的束缚和限制,从而能够创造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三、学前儿童审美移情的本质特点
  (一)互动性的感官联觉
  学前儿童对文本的视觉体验表现为多感官参与的联觉反应。对于语言发展仍处于不完善阶段的儿童来说,仿佛仅用语言难以表达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有必要借助动作或表情加以表达。当儿童欣赏某一作品时,常会不由自主的边说边比划,或独自创作时,伴有不自觉地哼唱和肢体运动,这些都体现了学前儿童与视觉文本互动时所产生的审美移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倾向于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欣赏,诸如言语、表情抑或肢体等感觉通道对文本进行感受。
  当儿童沉浸在视觉作品中,他们也如成人艺术家一般会产生强烈的动觉反应。他们的动觉反应是伴随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但是,一般成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倾向于运用单一的感觉通道进行体验,喜欢用语言进行表达。相较于成人的审美体验,儿童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更多的是运用感官联觉的形式进行整体感受,从而更能切身体会作品抒发的情感,也更易于融入作品中。
其他文献
利用微球形聚焦测井仪和井温流体辅助测量短节组合测量井眼的相关电性数据,然后利用测井软件计算合成微电极曲线,将微电极曲线与常规测井曲线对比分析,认为利用微球形聚焦测
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主要指在施工之前对系统进行策划。在实施期间,对项目进行管理,对过程进行控制。本文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特点、投资目的以及投资控制进行了简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