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dskvsakl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其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4例肺癌病人(观察组)和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观察组)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组(对照组) ( P<0.05);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Ⅰ、Ⅱ期( 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肺癌的诊断分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肺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D-dimer and plasma fibrinogen(FIB)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and and explore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D-dimer level and FIB was measured and analyzed in 8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30 healthy people.Result The D-dimer and plasma fibrinogen( FIB) level was higher in the lung cancer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D-dimer and plasma fibrinogen(FIB) level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t stage Ⅲ-Ⅳ than at stageⅠ-Ⅱ (P<0. 05)in NSCLC.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D-dimer and FIB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Keywords:Lung cancer;D-dimer;;Fibrinogen;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已成为致死率第一的肿瘤 [1]。肺癌患者常常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有文献报道肺癌与其他实体瘤相比更易发生肺栓塞[2,3]从而加速疾病进展,同时高凝状态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研究肺癌与凝血系统异常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和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科住院的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均经活检病理或细胞学确诊(如纤支镜活检病理、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痰或胸水脱落细胞检查),未进行过任何针对肿瘤的放化疗治疗,除外影响止凝血指标的其他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创伤史或严重感染,近期接受抗凝血及抗纤溶、止血药物治疗者等)。其中男63 例,女45例,年龄35-75 岁,平均 55.3岁。根据UICC的肺癌TMN 分期标准,非小细胞肺癌Ⅰ—Ⅱ期共22例,Ⅲ—Ⅳ期57例。小细胞肺癌根据美国退伍军人医院肺癌研究小组制定的分期标准分为局限期7例、广泛期22例。对照组为10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47 例,男性53例,年龄分布在28-70岁之间,平均为45.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
  于晨起后抽取肺癌组与健康组的空腹静脉2.8ml,放入抗凝剂为枸橼酸钠的真空采血管中,轻摇混匀,置于离心机中,设定转速为3500转/分,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仪器为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使用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正常参考值:FIB为2~4g/L,D-二聚体<0.5ug /ml。
  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D-二聚体及FIB水平的差异,并分别比较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间D-二聚体、FIB水平的差异。
  2.统计结果
  2.1 肺癌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肺癌观察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浆 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 x±s)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2.2 肺癌组不同分期间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 P值<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细胞肺癌广泛期高于局限期( 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分期肺癌组组间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 x±s)
  注:与Ⅰ-Ⅱ期比较,*P<0.05;与局限期比较,*P<0.05,**P>0.05;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具有凝血功能,由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中,直接参与体内凝血过程。有文献报导,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4]。此外亦有文献报导肺癌患者血浆中FIB的增高与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密切相关[5]。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高凝状态或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6],Komurcuogl等报导肺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升高[7]。Ay 等[8]认为 D-二聚体是判断生存和预后的最好指标。   FIB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D-二聚体增高则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感染坏死刺激机体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等,导致机体止凝血功能失衡,FIB含量增高,血栓形成,继发纤溶亢进,使D-二聚体升高,且肿瘤负荷越大,增高程度越大,本次研究也表明:肺癌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非小细胞肺癌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 P<0.05),小细胞肺癌广泛期D-二聚体水平高于局限期,与李佩章等[9]的文献报道一致:肺癌患者 FIB、D-二聚体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综上所述,检测 FIB、D-二聚体水平对肺癌诊断及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还可作为肺癌进展及预后的辅助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Ferlay J,Ward E,Fofman D,Global cancer statistics.CA Cancer J Clin 2011:61(2):69-90.
  [2] Falanga A,Russo L,Verzeroli C.Mechanisms of thrombosis in cancer.Thromb Res,2013,131: S59-62.
  [3] Ma SQ,Lin Y,Ying HY,et al. Solid malignancie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clinical analysis of 120 jupatients.Chin Med J( Engl) ,2010,123: 29-33.
  [4] Jeong YS,Han HS,Lim SN,et al. Gallbladder Metastasis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esenting as Acute Cholecystitis[J]. Chin J Cancer Res,2012,24( 3) : 249-252.
  [5] Sierko E,Wojtukiewicz MZ,Zimnoch L,et al. Protein Z/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 system in huma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issue[J]. Thromb Res,2012,129( 4) : 92-96.
  [6] 王会芳,朱丽莉. 凝血指标与肺癌患者病情相关性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 5) :261-263.
  [7] Komurcuoglu B,Ulusoy S,Gayaf M,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D-dimer levels in lung carcinoma[J]. Tumori,2011,97( 6) : 743-748.
  [8] Ay C,Dunkler D,Pirker R,et al. High D-dimer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cancer patients. Haematologica,2012,97: 1158-1164.
  [9] 李佩章,王英,黄玲莎.血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改变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 4) :692-69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4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本次治疗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50.00%,治疗有效率为41.67%,治疗无效率为8.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及其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80例,按照患者不同的病灶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的临床症状,其中包括头晕、头痛、肿瘤压迫症状、眼底水肿及恶心呕吐情况,以及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其中包括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二甲双胍”治疗法应用于盐敏感性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中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入院的盐敏感性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共计120例。利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患者分成三组,并将其命名为:1组、2组与3组,各组均40例。其中,1组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二甲双胍”治疗,2组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3组行二甲双胍治疗。观测并记录三
期刊
目的探讨输液报警器在神经内科夜间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间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夜间使用静脉留置针q8h静脉输液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9.67±2.9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70.60±2.93)岁。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备输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也是目前肿瘤防治中面临最严重的挑战。肺癌肿瘤微环境(TME)中完全的免疫抑制状态是肺癌发生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一种在肿瘤发生发展初期被异常激活的胞外基质细胞。TME中免疫相关炎症因子是介导CAFs激活的重要因素,激活后的CAFs可以通过减弱抑肿瘤反应、促进免疫抑制细胞募集活化、重塑TME的胞外基质等来加快TME中完全免疫抑制状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无复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无复流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25例患者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5例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和不良反应、出血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分级情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霉酚酸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18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HBV复制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恩替卡韦联合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18例患者显效9例(50%)、有效5例(27.8%),总有效率达77.8%;结论 :恩替卡韦与霉酚酸酯联合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评价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5月,医院共收治脆性糖尿病26例,通过糖尿病门诊诊断流程诊断为糖尿病,对于怀疑为脆性糖尿病者进行随访诊断,积极治疗并发症,以胰岛素控制血糖,据血糖动态监测结果调整剂量、速度,做好饮食干预。结果:出院前,出院前、随访3个月后患者FBG、HbA1c、HOMA-IR、HOMA-β、MAGE、LAGE、MPPG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胆结石老年患者运用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结石老年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腹腔镜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