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而将愤怒、哀伤、惊怕、恐惧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消极的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使幼儿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差,主要表现为:易激动性(易于激发激情),易感性(情绪易于被周围事物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一致),但幼儿又需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它是集体生活向幼儿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内在的对秩序和安全的心理需要,这些内外的需要,便与幼儿实践的自控能力差构成了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正好为幼儿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是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发展的动力,要解决这一矛盾,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一步步学习过程而完成。
  一、为幼儿创设安全、接纳、平等、尊重的心理环境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的心理需求,只有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处于挫折情境中,他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在幼儿园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幼儿的讲话,经常摸摸幼儿的头,给幼儿一个热烈的拥抱,使每个幼儿都有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幼儿感到“老师喜欢我”。同时,对于幼儿某些情绪表现,如愤怒、任性、不友好等过激行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怪,才能引导幼儿把某些消极情绪表达出来。有一次区域活动中,一位幼儿将碗中的珠子全部撒落在地,当我走过去询问原因时,他的眼里含满了泪花。这时,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轻轻地把他揽在怀里,由于教师的理解,他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因此,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尽可能减少指令性互动,代之以情感交流互动,幼儿往往会因为教师的理解和信任,在情绪上变得更有自制力,在行为表现上也更为大方得体。
  二、引导幼儿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引导幼儿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
  教师首先和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认识和看法,这是情绪自控的第一步。认识情绪的变化,可从熟悉情绪的用语与解读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开始,如让幼儿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请他们说一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动作,利用或创设某些情境,让幼儿明确感知自己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在比赛时可引导幼儿讨论:“赢了的小朋友和输了的小朋友各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其次要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有消极情绪,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还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时,教师能够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渲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另外在不影响别人、不损坏东西的前提下的情绪发泄也是较好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可为幼儿设置“发泄角”,也是帮助幼儿学习情绪控制的好方法。
  (二)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人所做的事情。当幼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如在一次操作活动中,有一名幼儿将粉红塔的塔尖弄丢了,他怕教师批评,非常沮丧,我得知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开展了“黑猫警长”的侦探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幼儿不仅找到了粉红塔的塔尖,而且把沮丧的情绪一扫而光。因此,在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采用乐观幽默的态度对待一些事情,当幼儿能用乐观的心情看待不愉快,幼儿的生活中就会有更多的快乐。
  三、在生活中创设条件,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逐步调控情绪
  (一)制定合理的日计划,培养常规
  教师制定计划时,要把生活中的细节对幼儿情绪的影响考虑进去,动静交替,内外结合,并通过日常培养使幼儿形成“动力定型”。当幼儿由于意外事件而激动不已时,利用具有神秘和宁静色彩的语言、动作或音乐加以调控,切忌用简单训斥的方法压制幼儿。比如,当幼儿情绪非常激昂时,教师可以放一首轻音乐,让幼儿逐渐安静下来,也可以轻轻地哼唱一首歌曲,而不要一味地说“不要吵了”、“安静”等话语来压制幼儿。
  (二)设计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情绪控制的模拟或实际训练
  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系列冲突的情境,让幼儿实际面对这些情境时作出恰当的反应,获得真实有效的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情绪控制。
  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情绪控制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保障。首先,教师应形成情绪转变的心理机制,教师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能将一切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将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记忆暂时忘却或抹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在师幼交往中,教师主动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实现情绪转变,以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其次,积极运用表情艺术,让幼儿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绪情感的体验为前提的。一般来说,幼儿在心理上难以自制或自我调节以接纳他们并不感兴趣或憎恶的事物,即幼儿行为、认知或心理活动是相当情绪化的。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表情艺术,创设快乐友善和自信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情绪趋于积极良好。
其他文献
看到一幅明代画家沈周所作的扇面,上面画着一棵芭蕉树,下面坐着个老人,老人抱着琴却没有弹,题的诗是:“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须鼓,天地自知音。”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不吐不快的事情,有些是令人郁闷的,有些是令人愉悦的,但是在宁静中,自己去体会,慢慢去释怀,不也是一种趣味吗?這也就是“既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境界了!  (若子摘自《故事家·高考季》 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