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余年的我,自认为平时乐于学习,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并愿意为了学生的发展不遗余力。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无情地击垮了我的“自信”,让我看到自己的沾沾自喜是那么幼稚。
那天,我去友人家串门,正赶上她儿子涵向家长叫屈:“凭什么说改就改?”他言语间满是愤愤不平,眼眶中强忍着泪水。见我造访,涵赶紧低眉闪身进屋。我非常诧异。
我是看着涵长大的,因为两家的挚友关系,涵从小跟我亲近有加。涵是一个阳光男孩,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虽不是特别拔尖,但他很刻苦,对平常的测试都很看重,经常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振奋。上六年级,他刚好到我班上就读,从此我们之间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但慢慢地,涵与我独处时,我察觉到他似乎流露出一丝拘谨和畏惧,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一时也找不到答案。
见我撞破这件事,友人索性拉我到客厅坐下,跟我讲述事情的原委。原来,在昨天的数学阶段测验中,涵注意到一道分值为10分的题碰巧前几天刷题时遇到过,但那时几番尝试却未能攻克,没想到在考场上不期而遇,他顿时充满斗志。经过一番精密思索和演算推理,涵豁然开朗,最终征服了这道难题。然而由于他过度沉浸其中,等答完这题,考试时间已所剩不多,前一道分值为8分的题本来较简单,但他只能仓促简答。
考试结束后,在同学们迫不及待的交流中,涵愈发难掩解出难题的兴奋,毕竟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拿下这道题。涵开始憧憬着考试成绩,盘算着终于能在数学科目上崭露头角,收获老师、同学的赞许。回家吃晚饭时,涵也像往常一样,与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和期待。家长也为孩子感到高兴。
但意料不到的是,我次日却宣布把该题分值由10分降为7分,这3分加到前一题。涵因为前一题解答略粗糙,按照调整后的评分规则多扣了几分,从而失去了数学成绩跻身全班前三名的机会。看到这个结果,涵顿时涌上满腹的委屈。他一个人闷坐着,直到下课。
回到家,涵终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向妈妈抱怨老师这个做法的不公平、不合理,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还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听到这,我如梦方醒——涵这段时间以来表现出的拘谨和畏惧,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我做出分数调整,本是想让大多数同学不受解不出个别难题的挫折的影响,殊不知却伤害了少数几位表现优异的同学。我没有設身处地站在所有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出现这个状况,我心里充满了愧疚。友人安慰我说,孩子想法过于自我,让我不要往心里去。但我觉得,作为老师,我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我不仅要好好反思,还要感谢孩子教育了我。
在我过往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记不清曾多少次这样如法炮制过,却从未去深究这是否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我一开始就认为考后调整分数无伤大雅,并在一次次重复中习以为常,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思想的可怕。我难以想象,涵突然跌落谷底的心情,也不知道是否伤害到他那颗奋发上进的心。我自认为“以生为本”的举措,却是十足地以教师为中心,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唤醒、呵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我的教育出发点,而随意地更改规则却与此背道而驰,还贬低考试的公信度。试卷评分标准是考前已经明确的评分规则,事后随意更改分值就是对规则的践踏!这如若成为常态,教师的公信力难免在无形之中受到贬损。更为糟糕的是,我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
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心灵。就教育效果而言,身教优于言传,这一理念我早已植入内心。这件事的发生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值得警醒的。为了尽量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出现令人惋惜的结果,我不仅要改变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陈旧思想,“每日三省吾身”,还要把“以往都是这么做的”丢进历史的垃圾桶,提高个人理论学识和教育修养。
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和掌握,主观上的努力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工作中贯彻与落实的效果如何,那就体现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了。知易行难,我要时时警示自己学中常思、做中善悟,避免出现教育教学中知与行“两张皮”的现象,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插图:谭晓青)
那天,我去友人家串门,正赶上她儿子涵向家长叫屈:“凭什么说改就改?”他言语间满是愤愤不平,眼眶中强忍着泪水。见我造访,涵赶紧低眉闪身进屋。我非常诧异。
我是看着涵长大的,因为两家的挚友关系,涵从小跟我亲近有加。涵是一个阳光男孩,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虽不是特别拔尖,但他很刻苦,对平常的测试都很看重,经常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振奋。上六年级,他刚好到我班上就读,从此我们之间多了一层师生关系。
但慢慢地,涵与我独处时,我察觉到他似乎流露出一丝拘谨和畏惧,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一时也找不到答案。
见我撞破这件事,友人索性拉我到客厅坐下,跟我讲述事情的原委。原来,在昨天的数学阶段测验中,涵注意到一道分值为10分的题碰巧前几天刷题时遇到过,但那时几番尝试却未能攻克,没想到在考场上不期而遇,他顿时充满斗志。经过一番精密思索和演算推理,涵豁然开朗,最终征服了这道难题。然而由于他过度沉浸其中,等答完这题,考试时间已所剩不多,前一道分值为8分的题本来较简单,但他只能仓促简答。
考试结束后,在同学们迫不及待的交流中,涵愈发难掩解出难题的兴奋,毕竟全班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拿下这道题。涵开始憧憬着考试成绩,盘算着终于能在数学科目上崭露头角,收获老师、同学的赞许。回家吃晚饭时,涵也像往常一样,与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和期待。家长也为孩子感到高兴。
但意料不到的是,我次日却宣布把该题分值由10分降为7分,这3分加到前一题。涵因为前一题解答略粗糙,按照调整后的评分规则多扣了几分,从而失去了数学成绩跻身全班前三名的机会。看到这个结果,涵顿时涌上满腹的委屈。他一个人闷坐着,直到下课。
回到家,涵终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向妈妈抱怨老师这个做法的不公平、不合理,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还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听到这,我如梦方醒——涵这段时间以来表现出的拘谨和畏惧,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我做出分数调整,本是想让大多数同学不受解不出个别难题的挫折的影响,殊不知却伤害了少数几位表现优异的同学。我没有設身处地站在所有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出现这个状况,我心里充满了愧疚。友人安慰我说,孩子想法过于自我,让我不要往心里去。但我觉得,作为老师,我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我不仅要好好反思,还要感谢孩子教育了我。
在我过往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记不清曾多少次这样如法炮制过,却从未去深究这是否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我一开始就认为考后调整分数无伤大雅,并在一次次重复中习以为常,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思想的可怕。我难以想象,涵突然跌落谷底的心情,也不知道是否伤害到他那颗奋发上进的心。我自认为“以生为本”的举措,却是十足地以教师为中心,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唤醒、呵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我的教育出发点,而随意地更改规则却与此背道而驰,还贬低考试的公信度。试卷评分标准是考前已经明确的评分规则,事后随意更改分值就是对规则的践踏!这如若成为常态,教师的公信力难免在无形之中受到贬损。更为糟糕的是,我还有什么资格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
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心灵。就教育效果而言,身教优于言传,这一理念我早已植入内心。这件事的发生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值得警醒的。为了尽量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出现令人惋惜的结果,我不仅要改变过去“以不变应万变”的陈旧思想,“每日三省吾身”,还要把“以往都是这么做的”丢进历史的垃圾桶,提高个人理论学识和教育修养。
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和掌握,主观上的努力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工作中贯彻与落实的效果如何,那就体现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了。知易行难,我要时时警示自己学中常思、做中善悟,避免出现教育教学中知与行“两张皮”的现象,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插图:谭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