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与《伪君子》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前期以历史剧、喜剧、诗歌为主,中期主要写作悲剧,后期以传奇剧为主。多角度宣扬人文主义理想,其作品有的浪漫明朗,有的悲愤批判,有的是童话式的幻想,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艺术世界。“放弃仕途,立志从艺”的莫里哀在喜剧之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喜剧大多为社会讽刺喜剧,取材于现实,他认为“喜剧的任务是表现人的全部缺点,批判时代的恶习”,被认为是欧洲近代喜剧的奠基者,最富有民主倾向的古典主义作家。本文试图从两人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和《伪君子》着手,以“鲍西娅和玛丽亚娜”为例,分析两人塑造女性形象的异同。
  一、人物简介
  鲍西娅是富家千金,父亲去世后给她留下了巨额遗产,并且留下遗言,要求鲍西娅的夫婿必须通过考验。求婚者需在金、银、铅三个匣子中找到鲍西娅的画像,通过考验方能求娶鲍西娅,并得到巨额遗产。鲍西娅谨遵父亲的遗嘱,面对众多求婚者,略施小计帮助自己心仪之人在铅匣子中找到了自己的画像,并收获美满爱情。
  玛丽亚娜是奥尔贡之女,奥尔贡听信伪君子答尔丢夫的谗言,意图破坏女儿的爱情,一意孤行要将女儿嫁给答尔丢夫。在继母欧米尔、哥哥达米斯、仆人桃丽娜等人的帮助下,撕开了答尔丢夫伪善、伪宗教信徒的外衣,让奥尔贡看清了答尔丢夫的丑恶嘴脸,避免了爱情悲剧的发生。
  二、鲍西和玛丽亚娜的相似之处
  (一)背景—父权社会
  鲍西娅出身于名门望族,有万贯家财。玛丽亚娜之父奥尔贡是平定国家内乱的有功之人,为国王效力。两个女子都有显赫的家世,受过良好的教育。鲍西娅和玛丽亚娜虽然所处国家、时代不同,但是社会背景却相似,不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还是17世纪的法国,女性地位都比较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即便是贵族家庭的女子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生活在父权社会的她们,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也没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反抗家长,不仅会背上不孝的骂名,也会失去继承遗产的权利,而女子的嫁妆,又是在夫家立足的根本。
  (二)性格—孝顺善良
  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造就了两个人单纯、善良的性格。两者在面对父亲施加于自己爱情的压力时,都有不满,鲍西娅对女仆尼莉莎抱怨说“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当得知父亲让自己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说“我起誓,这是绝对办不到的,我的父亲。为什么让我说这么荒唐的话”,虽有不满,但是出于对父亲的权威的尊重,鲍西娅谨遵父亲遗嘱“选匣择婿”,玛丽亚娜在得知父亲的决定后悲观地说不管瓦赖尔如何出众,自己也不能不顾女孩儿的脸面和子女的孝道。虽说两者都带有被父权与社会旧体制压迫的典型女性形象,但是也不难看出,两者内心深处,都有对父亲的尊重。
  (三)困境—爱情阻碍
  两个人都要面对父亲设下的爱情阻碍。鲍西娅的父亲虽已去世,一纸遗嘱让鲍西娅“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恨的人”,鲍西娅面对蜂拥而至的求婚者,胆战心惊,唯恐自己的终身幸福葬送在那些她并不喜欢的求婚者手中。玛丽亚娜的父亲坚决要拆散已经订婚的女儿和瓦赖尔,要女儿嫁给虚伪、贪婪、心狠手辣、色胆包天的答尔丢夫,全然不顾及女儿是否会幸福。
  (四)助力—忠心女仆
  虽然面对爱情阻碍,但是鲍西娅和玛丽亚娜身边都有助她们翻越阻碍的女仆,尼莉莎宽慰鲍西娅、不遗余力地举荐巴萨尼奥、陪伴鲍西娅帮助巴萨尼奥的朋友安东尼奥免于割肉,是鲍西娅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玛丽亚娜生性胆小、懦弱,面对父亲的强权,不敢反抗,桃丽娜勇怼奥尔恭、用激将法规劝玛丽亚娜、联合他人揭穿答尔丢夫的真面目,最后使玛丽亚娜免于嫁给答尔丢夫,可以说,如果没有桃丽娜,玛丽亚娜应该难逃悲惨的结局。
  三、鲍西娅和玛丽亚娜的不同之处
  在父权社会的背景下,两人面对相似的爱情难题,虽说都有美满的结果,但是解决困难时的态度和方式却完全不同,通过两人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她们所折射出的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女性主义观点。
  (一)鲍西娅—“女强人”巧施计谋终获真爱
  面对来自父亲的阻碍,鲍西娅虽觉不满,但是迫于“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的压力,依旧要通过“三个匣子”决定夫婿。这也不代表鲍西娅就完全顺從父亲的安排,首先,鲍西娅有明确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她了解每一个求婚者,很明确这些求婚者与自己是否合适。其次,鲍西娅能根据不同求婚者的爱好和特点巧施计谋将他们一一击退,如面对爱喝酒的萨克逊公爵的侄子,鲍西娅让仆人在错误的匣子上放满莱茵河葡萄酒,诱使其选错;面对摩洛哥亲王,鲍西娅再三对其强调“选错终生不得娶其他女子”,以此吓退摩洛哥亲王。最后,面对她心仪的巴萨尼奥,她先是劝说对方要谨慎选择,然后又演奏带有暗示性的音乐和诗歌,在巴萨尼奥选中后,洞悉男性地位的鲍西娅,不惜自贬向对方深情表白,表现出符合当时女性的顺从。由此看来,“她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顾全大局,从而将每一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同时又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她有极强的现实反思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深谙父权社会的真相,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在不违背父亲遗愿的前提下,主动争取爱情。
  (二)玛丽亚娜—“乖乖女”怯懦顺从险失真爱
  相对来说,玛丽亚娜就显得缺少智慧,横冲直撞。在不满父亲让自己嫁给答尔丢夫的要求时,玛丽亚娜立刻反驳“我起誓,这是绝对办不到的……”玛丽亚娜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她清楚地知道答尔丢夫的真面目,但是在桃丽娜帮她向奥尔贡争取时,她却一言不发,事后苦兮兮地说:“对这样一位专制的父亲,你可叫我又有什么法子呢?”明显可见,玛丽亚娜是有妥协之意的,在封建专制家长制的威慑下,她没有勇气和能力挑战父亲的权威,也并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父亲的决定,只想到一死了之去逃避现实。在桃丽娜的苦苦劝导下,玛丽亚娜将改变父亲决定的可能性寄托在瓦赖尔身上,在桃丽娜激将法的刺激下,玛丽亚娜又将希望转寄托于桃丽娜,“请你快别说这种话了,你快帮我想个法子反对这门亲事吧!”由此看出,玛丽亚娜在桃丽娜的劝导下虽然有了反抗的意识,但是却寄希望于别人,缺少独立意识,从她寄希望于瓦赖尔可见,她终究还是依附于男性,认为追求爱情的权利属于男性,女性没有话语权。   所以,两人虽然都深谙父权社会的规律,但是鲍西娅显然更具有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玛丽亚娜也有不满的情绪,但是缺少反抗的力量,如果没有女仆桃丽娜的激励,定会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四、造成差异的原因
  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必然会通过这个人物反映出作家所属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心态,并且,这个人物多少也会折射出作家对人性的美好期待和愿望。鲍西娅和玛丽亚娜的性格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莎士比亚和莫里哀赋予她们的时代印记和期待。
  历经中世纪的压抑,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文主义大旗,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赞扬人性的美好,对友情、爱情、自由等的渴望异常高涨。从巧施计谋觅得如意郎君、女扮男装法庭智斗夏洛克,再到巧取戒指戏弄巴萨尼奥,可看出,鲍西娅是一个堪称完美的女性,她聪明、勇敢、机智、灵活、果敢、精准把握时代、洞悉父权社会、“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她的光辉掩盖了作品中的男性,这是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女权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是他渴望人性解放、男女平等愿望的体现,也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对女性的期待。
  古典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反驳,继承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反驳的是人文主义学者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十七世纪的法国是一個等级分明、戒律森严的王权专制下的国家,封建男权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妇女在当时完全处于男权附庸的奴性地位。这个时期的思想特点是注重理性的支配地位,崇尚理性,倡导以理性克制欲望,情感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所以莫里哀笔下的玛丽亚娜是压抑的、克制的,她首先考虑的是不能为了爱情失了矜持,不能为了追求爱情违背孝道,所以她宁愿自杀也不敢挑战父权,宁愿死也不敢大声呼唤爱,这是当时女性不能自由追求爱情、地位低下的真实写照。但是也不难看出,懦弱胆小的玛丽亚娜这种女性形象是不被莫里哀认可的,所以莫里哀让玛丽亚娜和瓦赖尔险些酿成爱情悲剧,并且派与玛丽亚娜阶级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女仆桃丽娜来引导玛丽亚娜走出封建礼教的束缚,莫里哀的目的也是提醒那些从小深受父权思想毒害的女子,要坚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要敢于去争取。
  五、结语
  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以此评判莎士比亚或是莫里哀在人物塑造方面更优秀,他们都用自己的笔将自己对人性、社会的看法和期待赋予作品中的人物。这也在提醒我们,阅读作品和分析人物时一定要立足于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
其他文献
走在空旷的原野上 我独自怅惘  原本不该迷茫 为何还要凄惶  每一条道路前进的方向  都没有路标在身旁  所有的阳光 都可能被遮挡  我的诗和远方 在哪个遥远的地方  所有人终其一生都在仰望  生命的光芒万丈  所有人穷其一生都在恐慌  灵魂的栖息地你在何方  背起行囊  每一个脚印都斗志昂揚  劈波斩浪  每一次出发都扬帆起航  寒来暑往  每一次歌唱都神采飞扬  心灵正在成长  一万次行走就百
作者简介:谭志军(1982.10-),笔名微尘,男,湖南省衡阳人,文学爱好者,自由职业。  我的家乡,是中国千万个农村中的一个缩影,它位于两条河交汇冲出的一块小小的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润,人民勤劳,谭氏族人几百年前就在此繁衍生息。  我能记起的点点滴滴,应该是从10岁左右起,那时的家乡,那时的童年,是一辈子难已忘却的时光。家乡的那时是一自给自足的农村时代,外出打工的非常少,大家守
摘 要:汉语中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动词,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分析“是”的词性及其语义特征,以深入剖析关于“是”并为将英语中的“be”及汉语中的“是”作认知对比分析,探索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差异。  关键词:“是”;认知语法;词性;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1.引言  关
客居邊疆,在异族他乡  少年的大溪,时常哗哗流进梦里  鸿雁洲头,半夜还有它们成群起飞或降落  雁南飞,雁北飞,哪个晓得何处是家乡  天漆黑黑的,茶馆店里炉火旺旺  窗外,有老汉路过的咳嗽声  晨曦在金华山那边开始变红  大樟树下,码头边上  一张张白帆吱吱嘎嘎挂起来了  船头上的小伙和浣衣村姑献殷勤  不是说上衢州,就是言到杭州  要带点什么颜色的毛线呢  此时,老街上飘来阵阵大饼油条的香味  
摘 要: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写于1936年冬,通过意象的设置谱写了一首心游万仞,神思千载的思想之歌。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巧妙衔接和内涵解读,并结合诗人人生履历,探究诗歌的思想历程和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诗人内心深处的五味杂陈。  关键词:《十二月十九夜》;思想历程;意象;诗歌  作者简介:石浪(2001-),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类与怪物关系的二元对立,警醒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要思考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的冲突。本文从后人类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分析两者产生冲突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审视在人工智能盛行的今天,人与科技的共处模式。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后人类主义;伦理  作者简介:伍嘉玲(1996-)
摘 要: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以香港百年殖民史为背景,写下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本文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剖析,透视小说中暗含的男性、西方、殖民者与女性、东方、被殖民者的对立,被殖民者的沉默和他者性,解读家庭史背后的大历史。  关键词:《香港三部曲》;后殖民主义;女性  作者简介:郭灵西(1988-),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作者简介:潘佳伟(1996-),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概要:  清初著名诗论家叶燮构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意境创作论。他认为,为文以至极便是达到“冥漠恍惚之境”。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两个前提,一是诗人在诗歌流变中有所变与不变,二是诗人能拥
摘 要: 《红楼梦》索隐学派作为“红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曾在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蔡元培作为红学索隐学派的重要代表,由于其身份及著作《石头记索隐》受到过赞誉,也遭受过非议。本文主要通过考察《蔡元培日记》去探寻其研究《红楼梦》的溯源、总结其研究特点,并对其贡献进行小结。  关键词:蔡元培;日记;索隐;红楼梦  作者简介:徐银翎(1995-),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研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新型学校,是上世纪我国教育战线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历时22年,为国家培养了22余万名相当于初技毕业至大专毕业不等的建设人才,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它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成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