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辐射免疫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核技术和核能的广泛应用,人类接触各种射线的机会明显增加,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受到高度重视.这种辐射危害可以是直接的躯体效应,也可以是遗传效应;可以是确定性效应,也可以是随机效应.上世纪80年代初,Luckey提出了低水平辐射的兴奋效应(hormesis),使人类对辐射生物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那么,从免疫学角度如何来认识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呢?

其他文献
目的 构建缺失IFN-γ受体基因的天坛株重组痘苗病毒载体,初步研究其毒力的改变及B8R缺失区插入外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为研制表达多价抗原重组痘苗病毒载体、提高痘苗病毒载体安全性进行探索.方法采用PCR技术、多步克隆构建带有天坛株痘苗病毒B8R基因外左右侧同源臂、痘苗病毒启动子序列pE/L、p7.5及下游LacZ序列的转移质粒pSKB8R、pSKB8RLacZ.将痘苗病毒VTT与转移质粒pSKB8R
目的 建立小鼠皮肤硬化模型,并比较不同品系的C3H和BALB/c小鼠对博来霉素诱导皮肤硬化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质量浓度为200μg/mL的博来霉素0.1 mL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3周,对照组以0.1 mL PBS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3周.注射结束后,对小鼠皮肤、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皮肤厚度的改变和胶原含量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C3H和BALB/c小鼠在博来霉素诱导下均发生皮肤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