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一些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概念之后,提出要堅持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统一,摒弃“坐而论道”,让学生从行为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德行 高职 职业道德教育
一、 几个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
1. 道德教育(德育)
德育有德知教育和德行教育之分。所谓“德知教育”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授的观念,通过直接道德知识的传授来获取。而“德行教育”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道德知识经过个体的内化和认同后,形成道德行为。“德知”是可教的,“德行”不是教出来的,需要体验,需要领悟,需要反思,需要自主构建。“德行”意味着做有道德的事,我们学习了道德知识后,将其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尊重和维护人们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将德育切入点放在塑造人的理性价值上,既讲精神追求又讲功利实惠,既世俗感受又讲人格完善,既肯定道德行为谋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升华,做到德行兼重,义利兼容。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做到德行兼重[1]。
2. 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做好职业人,怎样走好人生路。因此,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爱好、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社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要爱岗敬业,也就是要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 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在讨论二者的联系中,根据传授的程度将职业道德分为:可传授的职业道德、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传授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意志、职业作风。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对于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以情激德法、社会实践法。对于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采用:内省法、自我教育法。
二、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回归生活
“生活即德育”是陶行知的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据此,生活德育论认为:没有生活的德育是“死德育”[2]。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培养的。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从抽象的职业道德概念出发、不能从无内容的职业道德理性能力出发。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是远离“尘世”的“拉普他”,使职业道德教育变成了职业道德知识教育、职业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3]。
三、 回归生活后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1. 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加入WTO等的影响下,学生视野不断扩大,平等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传统的命令式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要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交流转变,引入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共鸣。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社会活动法、专题讲座等,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2. 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大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所学专业有关。他们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明白了日后职场中需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能力、自己在文化学习和专业素质上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就是利用榜样激励、利用典型引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去学习、对照和仿效。利用典型示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运用先进典型高尚的精神激发学生敬业爱岗、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型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4. 实施开放式、实践性教育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只有当撞击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来考察。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更好的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尝试进行道德选择,在实践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
结语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与时代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结合,努力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2(2):24.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99-205.
[3]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4).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贯穿高中-高职-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2010SJD880128)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德行 高职 职业道德教育
一、 几个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
1. 道德教育(德育)
德育有德知教育和德行教育之分。所谓“德知教育”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传授的观念,通过直接道德知识的传授来获取。而“德行教育”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道德知识经过个体的内化和认同后,形成道德行为。“德知”是可教的,“德行”不是教出来的,需要体验,需要领悟,需要反思,需要自主构建。“德行”意味着做有道德的事,我们学习了道德知识后,将其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尊重和维护人们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将德育切入点放在塑造人的理性价值上,既讲精神追求又讲功利实惠,既世俗感受又讲人格完善,既肯定道德行为谋求利益的正当性又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升华,做到德行兼重,义利兼容。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做到德行兼重[1]。
2. 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做好职业人,怎样走好人生路。因此,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爱好、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社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要爱岗敬业,也就是要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 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在讨论二者的联系中,根据传授的程度将职业道德分为:可传授的职业道德、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传授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意志、职业作风。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对于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以情激德法、社会实践法。对于不可传授的职业道德可以采用:内省法、自我教育法。
二、 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回归生活
“生活即德育”是陶行知的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据此,生活德育论认为:没有生活的德育是“死德育”[2]。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培养的。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从抽象的职业道德概念出发、不能从无内容的职业道德理性能力出发。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是远离“尘世”的“拉普他”,使职业道德教育变成了职业道德知识教育、职业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习[3]。
三、 回归生活后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
1. 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加入WTO等的影响下,学生视野不断扩大,平等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传统的命令式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要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交流转变,引入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共鸣。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社会活动法、专题讲座等,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2. 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大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所学专业有关。他们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明白了日后职场中需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能力、自己在文化学习和专业素质上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就是利用榜样激励、利用典型引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去学习、对照和仿效。利用典型示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运用先进典型高尚的精神激发学生敬业爱岗、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型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理性的认识。
4. 实施开放式、实践性教育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只有当撞击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来考察。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更好的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尝试进行道德选择,在实践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
结语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与时代紧密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结合,努力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2(2):24.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199-205.
[3]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4).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贯穿高中-高职-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2010SJD8801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