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及其路径探讨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文学步入发力前行的新拐点,推动其经典化发展,既是其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其核心目标。因此,网络文学生产者需要树立起自觉的经典意识和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不断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在网络媒体时代,文学将被重新定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断引导读者良好的阅读审美期待,发挥读者在网络文学经典构建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不断强化网络公共空间的规范和管理,有力地推动当前网络文学经典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经典化;路径
  毋庸置疑,网络文学在过去二十年间获得了飞跃发展。欧阳友权认为,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网络文学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学逐步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制,从过去的“野蛮生长”开始变为有序发展;网络文学由过去的注重数量转向以品质为王;以往“潜伏”的网络作家无论是受关注程度、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等,都纷纷得到了提升,成长为“新社会阶层”[1]。经典化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其核心目标。
  一、网络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提升
  在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一直有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但最终都未能获奖。对于此种情形,很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比较中肯的看法。如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给出了两点原因:其一,网络长篇小说报送的作品不是很多;其二,茅盾文学奖是一个重视“文学性”的奖项[2]。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作家麦家从作家与文本自身的角度提出了网络文学落选茅盾文学奖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还不是一种文学写作……虽然充满好奇与想象力,但是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还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流的东西还太少。读起来,好像更多的是唤醒了身体的本能,而不能将读者的爱与恨等所有复杂的人类情感充分调动起来[3]。学者邵燕君从茅盾文学奖与网络文学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她认为,不管茅盾文学奖有多大的包容性,在面对遵循网络文学或者类型文学标准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时,仍然难以操作,使其合二为一。因此,茅盾文学奖虽然开放了评选空间,但在具体的技术层面,网络文学或者相关类型文学仍然是无法彻底地赢得其高度认可的[4]。
  可以说,缺乏网络文学精品是学者们对网络文学落选茅盾文学奖主要原因的共同认知。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产生经典还为时过早。技术的发展虽然给网络文学带来了长足的成长与进步,但是网络文学大多只关注个体理想的实现,重视点击率和粉丝效应。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络文学缺少纸质文本的油墨书香,且让读者的审美思辨受到挑战,滚滚而来的商业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网络文学的内在审美品质。如过分注重网络性而缺乏文学性、审美性,篇幅冗长而空虚,重量不重质,缺乏社会责任、文化担当,等等,这些都是其难以规避的致命伤[5]。
  在当前网络文学发展局势下,如何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打造网络文学精品,是一件亟须解决的重要论题。网络文学生产者需要树立起自觉的经典意识和人文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欧阳友权认为,对网络作家而言,提倡精品力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能够真正地沉淀下来,能够流传久远的永远只是经典之作。因此,网络文学要获得广阔的未来,无疑,从传播到内容,再及经典化,必将成为网络文学内在的发展逻辑及方向[1]。网络作家在写作时需避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平衡,创作出在主题内蕴、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层面都经得起细读和推敲的作品。我们要鼓励优秀作家介入网络文学创作,传统文学作家自觉融入网络,以整合资源,创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网络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精品。在可预见的将来,对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而言,提高作品质量,突破自我阈限,是其根本的奋斗目标。或者说,从对规模的追求转向视质量为生命,势必成为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1]。因此,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经典化发展既是其发展方向,也是时代和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这需要网络文学生产者们的共同努力。
  二、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网络媒体时代,文学面临重新定位的现状,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对文学活动而言,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既是一个结构,可以不断地填充内容,进行新的建构;同时,它又是流动的,面对不同的读者,会形成不同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强盛的生命力。基于此种因素,网络文学本身是极为丰富并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状况还将从创作领域延伸到文学批评领域[6]。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近几届的茅盾文学奖评奖中,人们对此的探讨和关注度也最多,“网络文学在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相距甚远。因此,理性化、客观化审视和分析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也许更有意义”[7]。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见解。如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批评的五个焦点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批评正面临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网络文学批评原则设定、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与方式体认、网络作家作品和类型化创作的评论,以及正视网络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和局限等五个亟待解答的焦点问题[8]。他在此文中對目前学界的相关看法进行了评述,极具启示意义。
  网络文学作为新的文学样式,既具有文学的艺术性,又呈现网络的技术与商业性特征。所以,评价人员在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时,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文学的审美评价标准给予评价,而是需要考虑到其文学性与网络性这双重属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对其进行评价时,评价人员仍然需要运用文学的标准,探讨其内容、主题、语言、叙事、艺术,等等。对于精品网络文学,学界一般要求其“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真善美相一致,历史的标准与美学的标准不可或缺”[8]。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即时创作、传播和阅读的文学样式,具有特殊属性。因此,评价人员需要结合技术与市场的视角来对其进行评价。在网络文学的媒介和载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根本性。所以,在进行网络文学评价时,评价人员就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学的技术性,其与审美性应该是并驾齐驱的,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对传统的文学而言,其主要是依赖书写印刷,技术含量虽然有,但是与网络文学对技术的依存程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而散发出来的网络文学的商业价值、产业体量、读者消费、市场化指数,等等,对于考量网络文学的成败及其价值,都是极为关键且不可替代的要素[8]。   此外,网络文学评价队伍也需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不管是传统的文学批评家,还是新兴的网络文学批评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理论基础,即其不仅对文本创作具有丰富的批评经验,同时也要具备新媒体技术的批评知识,能够有效融合文学、美学、网络媒介与技术哲学等研究领域的知识,形成有效的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网络文学批评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专业的网络文学批评者们仔细地甄别与评判,以不断提升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三、读者阅读审美期待的引导
  网络文学技术化与商业化、产业化的审美转向,导致在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中,存在不少内容媚俗、低俗及套路化写作等问题。一些网络文学作家以在键盘上敲击文字为乐,缺乏构思,不讲究逻辑。他们将作品创作出来以后,上传到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以吸引更多的网民围观。为了增加阅读指数,许多网络文学网站也纷纷设立排行榜,通过竞争机制来推出所谓的“网络文学英雄”,从而促使其在“饥饿营销”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尤其是VIP付费阅读方式,更是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网络长篇连载小说。网络文学作家们也受惠于这种追捧式阅读,所以,他们往往夜以继日,不断地更新章节内容,促使了超级长篇小说的诞生。网络文学作品动辄百万、千万字数,作者往往来不及推敲、精炼使其符合逻辑,读者也因为网络作家跳跃的思维而缺乏相应思考。所以,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尽管在赚取利润方面独占鳌头,但是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并表现出短命和速朽的症候[9]。此种现象令人担忧,也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有害。由于网络文学写手普遍具有讨好型性格,他们视读者为上帝,不断地迎合读者口味,甚至越来越走向低俗化,导致网络文学作为商品被资本所绑架,从而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也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批评[9]。
  所以,相关部门引导读者良好的阅读审美期待,势在必行,而这也是网络文学经典化构建中的重要一环。网络文学要培育和弘扬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之成为网络文学的共同追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0]网络文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够激励和坚定读者的文化自信。在对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主动自觉阅读中,读者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提高其鉴赏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大力倡导和营造全民阅读、充满书香的社会文化氛围。不论对于何种社会而言,只要充满书香,那么肯定也是充满希望、生机和未来的。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建设诗情洋溢的书香社会,并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风气,并在读书中,启迪思想,并催生出丰富优质的精神文明产品,是非常关键,也是极为必要的[10]。相关部门可以将精品阅读内化为读者自觉的精神追求,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操,引导读者对真善美的自觉与坚定追求,从而发挥读者在网络文学经典构建中的价值与作用。这对有效助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健康网络公共空间的规范与管理
  规范和管理健康的网络公共空间,是当前网络文学经典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想要处理好这个核心议题,理想的状态是相关部门既要强化管理,又要尊重艺术规律;既要担当使命、履行责任,又要充分地保证文学创作的空间。上述关系处理得好,往往能够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处理不好,则将给网络文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他们需要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坚定的使命担当和娴熟的创作技巧。同时,网络文学的相关管理者既要把握住整体的政治方向,又要具备服务功能,扶持和规制网络文学的正确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网络文学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网络文学不断地推陈出新,既能积极地传播正能量,又能使其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1]。
  网络媒体是生产网络文学精品的良好平台,但同时也对网络文学经典的产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网络文学因为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等与传统文学存在巨大差异,以及依附于网络这一特殊媒介的特殊性,让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产业化趋势、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与拼贴技术,等等,使网络文学的发展遭遇瓶颈期。“网络作品的量大质不优、创作和经营中的急功近利和盗版侵权对行业的伤害,是需要正视和矫治的局限。”[11]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经典化这一问题遭到种种质疑。作为文学与网络的管理方,二者应该携手共建网络文学的生态格局,让网络文学能够在健康和谐的公共空间环境中良好运行;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网络文学法规和网络文学条例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保障网络文学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基本权利;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惩罚力度,从制度约束与民众自觉层面有效打击网络盗版行为。我们要通过对网络文学写作规范的重建、网络文学编辑水平的提升、网络文学过度市场化的干预与引导,在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网络文学应有的文化价值担当功能,并有效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促进网络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需要网络文学的管理者、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共同努力。尽管前路漫漫,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和期待网络文学经典必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辨识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3):96-102,159.
  [2]孫仲.茅奖别再让网络文学“打酱油”[N].深圳商报,2011-08-15.
  [3]杜昊.网络文学的出路在哪里?[N].文学报,2011-09-08.
  [4]舒晋瑜.五部网络小说参评茅盾文学奖:还是陪绑的命?[N].中华读书报,2015-05-27.
  [5]汪代明,赵明.茅盾文学奖,何时颁给网络文学[J].小说评论,2016(01):81-85.
  [6]于洋,汤爱丽,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杜浩.网络文学离“茅奖”有多远[N].经济日报,2015-06-21.
  [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的五个焦点问题[J].社会科学家,2018(10):11-17.
  [9]宋学清,李暖.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的审美转向[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8(01):83-90.
  [10]罗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路径[N].人民日报,2019-09-26.
  [11]欧阳友权,邓祯.我国网络文学的热点、局限和趋势[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32-137.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年出版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图书品牌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许多超级畅销书背后的策划者。其中,民营图书品牌读客的发展尤为亮眼。读客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文化环境变化、读者阅读口味转变等。文章以民营图书品牌读客为例进行分析,仅从读客的营销推广方式入手,通过分析读客营销推广中的超级符号、品牌寄生、超级话语、超级营销等方式,阐述和探讨读客近年强势发展的原因。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也呈现喷发状的发展态势,人们已经将短视频作为日常获取各种资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就时政短视频而言,短视频形式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未来时政资讯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也给我国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而时政资讯和短视频的结合将成为传统媒体发挥自身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传统媒体时政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传统媒体时政短视频的优化
期刊
[摘要]互联网影响下旅游景点的营销方式也开始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OTA网站进行行程安排。作为政企合作项目的“一部手机游云南”,是腾讯在“互联网+全域旅游”领域的第一个省级合作项目。文章从推广模式、传播方式、合作方式等方面对“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做出分析并和OTA代表网站“马蜂窝”进行对比,结合现状展望“一部手机游云南”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对其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有帮助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文章研究了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课程的特色,并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经验,创新性地总结出了“学习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作品化、作品产品化”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参与式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交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等学科。该专业的学生对新媒体领域多有探索,知识视域较宽,具有
期刊
[摘要]文章为了探寻儿童电子书的出版业态和编辑设计的工作方式,在文献探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人工智能时代下儿童电子书出版的关键要素,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儿童电子书出版的编辑原则,并得出启示,为儿童电子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子书;儿童;编辑;出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海量的数据和庞大的商机,给出版行
期刊
[摘要]网络直播的兴起,给整个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出版社作为众多出版社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开启网络直播将面临怎样的特殊局面?文章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审视城市出版社网络直播的优势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直播;SWOT分析;直播策略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直播”,一般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兴起的大众广泛参与的网络实时互动
期刊
[摘要]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媒介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网络舆论场的交流现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境况更是暴露了当下人们交流的诸多问题,例如非理性的表达倾向,极端情绪对舆情事件的推动效应等。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提高传播与沟通的效能,需要相关人员基于共情传播的理念来探索实践路径,从传播内容、传播者和受众等方面深入探析。  [关键词]共情传播;后疫情时代;网络舆论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媒共生的媒介新生态给媒体融合带来新的变化。新媒体语言作为新发展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多元文化价值的并存与碰撞、话语言说主体身份的改变及平民化、语言内涵载体符号的交互性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发展样态。因此,新媒体语言也难免会存在诸多浅与深、雅与俗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应对新媒体语言发展中传统历史被消解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主流话语权被削弱,语言用语规范被破坏等问题,如何有效建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5G技术的应用,线下内容搬到线上服务广泛开展,开放获取已是大势所趋;基于移动端的智能化、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不断成为主流,新一代知识服务模式已经开启。本文主要围绕学术期刊面临的现状,分析其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下探讨学术期刊转型及其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提出学术期刊不仅要将创意、技术和学术推向
期刊
[摘要]数字阅读让人们在移动互联时代拥有了更多共享与表达的权力,大众热衷于通过打卡这一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轨迹,但用户究竟是基于何种心态长期维持打卡值得探究。文章以薄荷阅读APP为例,依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从阅读者以自我前台形象构建的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打卡式数字阅读APP形成的社群性阅读与社交实践,赋予数字阅读者心理空间隐私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内容的分层共享与流动,形成专业内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