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数学”:拨动思维的主旋律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j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实际的深入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在显性的动态活动和隐形的思维发展中诠释学生的“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学生的“动”与“感”的有机结合,让“言行之动”去激起“思维之感”,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深处,彰顯数学的思维之美。
   【关键词】“动·感数学”;“零距离”感受;深层次感知;多元化感悟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圈子中一大热词“核心素养”已传遍教师们的耳目之中;更有课堂转型理念下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等等,于此而论,折射出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理念。然而,不论如何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怎样创新“课堂转型”,总之,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实际的深入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在显性的动态活动和隐形的思维发展中诠释学生的“思维的体操”。正如许多一线数学教师所想,数学课堂是学生的“动”与“感”的有机结合,让“言行之动”去激起“思维之感”,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深处,彰显数学的思维之美。
   所谓“动·感”,即为多感官参与其中的体验形式,是知识构建的外在与内在的有机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这样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动态活动之中感受和体悟数学思维的有机发展,也是“动·感”数学的基本样态。
   一、动,在于行:“零距离”感受数学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相互结合,参与者自然就是师生共同体。然而,课堂学习气氛的形式就是“零距离”体会这种师生活动的过程。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身临其境”,形成“我就在其中”的模样;二是操作与探究活动中与数学“互动”,亲身感受研究数学的乐趣,真正“零距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学习行为需要师生的“亲力亲为”,在教学活动和自我行动中汲取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交换律》一课时,教师作了如下设计与交流:
   师:今天的学习就从课前研究单的这个问题开始。
   生1:26+38=64    38+26=64
   我觉得小明的发现是正确的。因为就像这两个算式它们的和没有变化,都是64,所以是正确的。
   生2:我觉得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不只是这一个。
   生3:不一定。因为如果换过来的话,个位还是个位,十位还是十位,所以无论个位和十位怎么换,得数还是一样的。
   师:两位同学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同学们赞成这位同学的想法,也就是说,一个规律、结论的提出需要更多的例子。
   学生再次举例说明。
   师:既然举例的式子得数都相等,那你能不能把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等式?
   生4:2+8=8+2
   生5: 7+151=151+7
   生6:78+102=102+78
   老师继续板书学生的举例。
   接着,学生交流自己的式子,教师小结加法式子中的规律。
   此教学环节,教师课前的研究单的问题非常开放,不论怎样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进课前的知识预习,逐步研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零距离”参与感受规律的探究过程,全体学生共同研究这个加法的规律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两个例子就能归纳出规律,而是更多例子总结出规律。其实,在教学《交换律》时,教师往往会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进而进行反复练习,其实,这样便会适得其反。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不同形式的感受知识,经历其研究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必要参与”,以实际的“动态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喜爱的,也是愿意主动投入精力的,“零距离”感受数学活动,使“思维体操”更有律动性。
   二、动,驱其思:深层次感知数学
   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师生、生生互动,还是学习探究活动,都是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引入深刻思考的状态,进而提升学习力,达到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探究环节、“大问题”教学、导学式思考模式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感知数学知识的内涵及外延。学生的以活动经验的积累充实思维的发展,体现出活动与知识获得的相互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
  
   这两幅图展示了一个长方形纸和三角形绕一个边旋转时,形成了圆柱和圆锥。实际上把圆柱看作一个运动的长方形留下的轨迹。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的对象是平面上的长方形,运动方式是旋转。用运动的眼光观察圆柱,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深刻理解圆柱体和平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旋转的三角形形成圆锥也是如此的动态演示,以“动”的图形形象展现几何知识中的立体模样,生动直观。
   这样一个“动态实验”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然而学生对于几何知识接触并不多,平时习惯了静态的图形展示,缺少动态驱动思考,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深层次感知数学的内在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示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动而驱其思,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在一次次“活动”中学习知识,仅有亲身参与之体验,又有知识构建的探究过程,打破了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样态,以活动探索形式走进数学、感悟数学,效果凸显,意义不凡。“动”为基础,“思”为升华,在学生活动中、思维拨动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内在魅力,进而深层次感悟数学知识,彰显出数学思想的现实价值。    三、动,形于慧:多元化感悟数学
   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们也在尝试着“课堂转型”的新样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等,而教师的教学主张直指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慧形成与提升。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形成更是如此,有动手实践操作、有思维点拨、有知识建构……,诸如此类的教学主张促成了“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即为思维深入进阶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多感官、多形态的感悟知识,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成就“智慧型”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应有详细的“周密安排”,这个安排就是教学主张与教学理念“高位认识”,多样化形式展开教学,并具备适时调节课堂环节和层次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图)
   教师们对着幅图很熟悉,是在结合学习的长方形面积演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直观认识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其实,这样一个演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现联系、抽象含义,使得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具体化、多元化。几何直观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除了具有“通过直观实现简明”之外,还具有“展现思维活动”和“沟通数学对象之间联系”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基本模式。
   教师单纯口头讲解,只是耳听、眼看,缺少了多感官参与和体悟,因此,多元化感悟知识是智慧学习的基础。同时在“动中学”变“学会”至“会学”,这也是建构主义突显的基本特征。有了这种动态操作過程,是学生学习经验和智慧积累的过程,然而当学习再次回顾或分享所有知识时能够清晰的记得当时以实践活动形式学习知识,印象深刻,记忆明了。数学学习就是在“做中学”和“动中学”的思维进阶过程,这样符合儿童的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明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是单一化,这样更助于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收获数学思维的发展。
   静思现代课堂,转型已是必然趋势,但“转向何方”是教师们深思慎行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总之教师是要从教学思想及理念“先转型”,在思考中设计教学,在实践中完善教学,这才是当下的主旋律。其实诸如此类的教学主张皆为“变教为学”的思想,教师应追求这样的“教”与“学”的统一,形成学生、教师以及知识的“三边互动”形式,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体验创造知识的成功与失败。在动态实践中“零距离”感受数学知识的获得,在互动思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构建,在拨动教学主张的创新中感悟数学思维,做有智慧的“学者”。
   数学学习活动中,“动与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形态。有了操作之动、思维之动、进阶之动,方可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感知学习数学的过程、感悟数学思维发展的历程。“课堂转型”势在必行,教师们通过尝试“动·感数学”的学习形态,激起智慧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体悟数学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践行这样“新样态”。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不是单一“灌输”,更不是被动的机械训练,而是在“动中学、动中悟、动中思”的学习历程。当下的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一种“崭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主张,以“动”悟其理、以“动”驱其思、以“动”形成智慧,这些应该是一名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高观点”,务实的教学行为更易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积极营造这种学生“身临其境”的数学学习环境,学生必得“心旷神怡”的生长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评体系中耐久性试验方法还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对行业现有的氢燃料电池耐久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车需求,制定出基于整车实际应用且易于操作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试验工况。采用制定的工况开展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以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耐久试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多样而复杂,由于湿地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的不同以及研究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变化,采用的湿地研究方法也不同。《湿地研究法》于2020年12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李春义等人共同编著,ISBN:9787503888410,定价:198.00元),全书103.96万字。
目的比较O臂、C臂引导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置钉准确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不同影像辅助方式分为两组:O臂组42例以及C臂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指标,采用Rampersaucl评级评价螺钉置入的准确率,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评价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R)以及Cobb角。结果O臂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单枚螺钉透视时间、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拟接受PKP治疗的40例OVCF患者,随机分组至传统单侧PKP组(传统组)和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组(机器人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切口大小、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体充填占比等指标。结果两组单侧PKP手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和3个
针对GPS信号弱、导航数据缺失场景下自主移动车辆难以精准定位的问题,采用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实现未知环境下无人小车地图构建与自主定位功能,采用动态A*算法实现了无人小车的避障与路径规划。分别进行了验证试验和未知环境下局部路径规划及全局路径规划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能有效地控制小车自主规划路径,避开障碍物到达目的地。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普通机插条件下0及13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下13 kg/667 m2和11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机插水稻产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6.1%和2.6%,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7.4%和5.3%;在覆膜机插条件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6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22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随访3年以上,将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5°以及<5°者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病历资料,并经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结果224例患者术后再发后凸畸形40例,发生率17.86%,平均丢失角度(7.02±1.21)°;两组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
《粮油食品科技》是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主办,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国内定价:20元/期,全年定价120元;国际定价20美元/期,全年定价120美元。邮发代号:82-790;国外发行代号:4680BM。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幼儿园教学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可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为孩子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所以班级的管理尤为重要,是确保幼儿在园内快乐并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有秩序、健康的合理的规范是幼儿园内幼儿茁壮成长的保障。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其学会自我管理并且不失教育的本
以新粳伊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T1,尿素施用量0+光合细菌54 kg/667 m2;T2,尿素施用量2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3,尿素施用量3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4,尿素施用量3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5,尿素施用量40 kg/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