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校《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的程度对以后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高职学校《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方案统计出的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实用的维修保养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熟悉汽车维护、保养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在汽车维修领域内的核心职业能力,并通过情境和岗位的模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关 键 词] 高职;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86-02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的《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旨在培养面向汽车维修企业,4S店从事维修、保养、技术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的仪器设备更新不及时,部分教师侧重理论,学生练习需求和熟练程度受场地等因素影響,很难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和岗位相对接。因此,高职院校探索和研究适合《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接下来将探索《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一、课程定位
  (一)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维护、保养工作,根据成长规律,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是中级维修工,晋升途径为组长、车间主任、技术总监,每个岗位的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各有侧重。
  (二)课程分析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面向汽车维修企业、4S店从事维修、保养、技术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课程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打破了传统高校重理论,中职院校重技能的局限,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和岗位相对接。
  二、明确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熟悉汽车维护保养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在汽车维修领域内的核心职业能力,并通过情境和岗位的模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具体体现在:
  (一)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汽车维护和维修标准及相关规范,运用发动机及底盘的相关知识,完成汽车维修和保养的工作;能够根据常见故障现象,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故障的具体部位,制定正确的维修作业方案并填写工作任务单;能够根据维护和维修方案,正确运用工具和设备,按照技术要求完成维护和维修作业;能够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正确处理废液、废气及废旧零件。
  (二)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维护和保养的基本方法、理论;掌握汽车维护和修理的相关标准;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技术和维修方法。
  (三)素质目标
  能够在维修保养工作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企业调研
  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对多家4s店和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根据成长规律,确定毕业生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
  (二)总结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工作项目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统计出包括更换机油等企业中最常见和最实用的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以任务为载体,又分为46个任务,涵盖了现代汽车维护保养作业内容的80%左右。
  (三)结合项目设定学习情境
  每个项目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同时又有关联性,根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将每个项目的知识和技能都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四)实施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技能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法,先情境导入,通过视频或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项目的操作流程,然后学生按照真实的流程填写工单并进行操作。
  (五)考核标准
  考核方式多元化,每个项目的考核都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制度的考核,如迟到、早退等。(2)项目操作考核(职业能力)。(3)理论知识的考核。
  46个项目都通过才算合格,从而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判。
  四、课程内容的设计
  五、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梳理本课程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个项目展开实施。具体的实施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课堂多媒体(视频、课件)的学习,通过教师讲解或者看视频了解本项目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
  第二个环节是在模拟情境下进行实操练习。这种情景是模拟4S店的维修流程,从客户进入4S店询问故障,填写工作单,实施任务,到最终交接车辆。这个阶段是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真实的训练。这门课程是利用学生一个学期来完成,完成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直接接触相关业务,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六、考核方式
  每个项目的考核都会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制度的考核,如迟到、早退等。(2)项目操作考核。(3)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实践,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七、结语
  汽车维修技术作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应加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沛龙.培养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7(1).
  [2]张青松.论汽车维修的有效教学法: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其他文献
主要针对“立体造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现状,从浅析“立体造型”以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
期刊
静电纺丝法制备功能性改性聚乳酸纳米纤维,可以实现其尺寸、形貌及组成的可调可控,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骨组织支架工程以及食品包装等领域.详细述评了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
综述了近年来锡氟磷酸盐玻璃/聚合物杂化材料的结晶性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锡氟磷酸盐玻璃对极性、非极性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并对锡氟磷酸盐玻璃/聚合物杂化材料的应用前景
卤胺类抗菌纺织品具有广谱杀菌、高效杀菌、可再生性、环境友好等特点.以过硫酸钠为引发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酰胺(MAM)在汉麻纤维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及整理后纤维的抗菌效果.得到
以P123、F127作为模板剂,间苯二酚-甲醛为碳前驱体,利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蠕虫状结构的块状无裂纹介孔碳。采用TG、FT-IR、TEM、N2吸附-脱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介孔碳材料的
组织工程支架的关键作用是引导细胞粘附、扩散、分裂,促进组织修复的过程,因此支架材料应为具有特定形状和相连孔结构,即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综述了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包
采用溶胶-回流法制备了二氧化钛(TiO2)包覆碳纳米管纳米复合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不同溶剂、添加剂等对产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阅读,进行文化活动的中心,免费为社会公众开放,并且提供查阅资料、借阅图书等相关服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促进图书馆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溶胶-凝胶法在掺氟的氧化锡(FTO)衬底上生长了前驱体溶液中Bi过量不同摩尔分数的铁酸铋(BiFeO3)多晶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UV-Vis)漫
通过液相法制备了Li1.26 Fe0.09 Ni0.36 Mn0.36 O2 (LFNMO)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该新型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α-NaFeO2层状结构.其电化学特征是:在1.7~1.1V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