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教育,尤其是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人文 素养教育
一、生物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加强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这应当包括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替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生物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真实性的反映,“善”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价值判断,“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美的感受。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获得这种人类最高境界的追求。
(2)辫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教材,阐述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生命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观点,生命的运动和生物进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
(3)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育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正是先驱们在探索中充分地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逐步创造了今天辉煌的生物学成就。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与措施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生物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越愈得到彰显,生物学应该文浓。中学生物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新课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中渗透了人文教育,力求形成一个体系,即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呢?
(1)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明显地不同于简单、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它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的付出没有比例关系和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不间断的、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是一种需要不断追求和高度智慈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探究完善的过程、不断追求和高度智慧的劳动,需要丰厚的人文素养打底。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目的不仅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要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试着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再如,在介绍眼和视觉时,提到了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编排了识别人行道中的盲道和电视新闻中哑语节目的练习题;在介绍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后,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了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对于教材安排的这些内容,教师应尽力把它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四、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物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可这样组织教学: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溶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这就让学生抒发情怀,爱花、护花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
五、结束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中生物学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生物学墓础上的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不是人文化的生物学教育。我们强调在生物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并非是对以往生物学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菩。因此,我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分析领会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想方设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继续探究、改进、完善,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做出生物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人文 素养教育
一、生物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加强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这应当包括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替为最终目的的教育。生物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真实性的反映,“善”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价值判断,“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美的感受。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获得这种人类最高境界的追求。
(2)辫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教材,阐述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生命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观点,生命的运动和生物进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
(3)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育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是科学思维的结晶。正是先驱们在探索中充分地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逐步创造了今天辉煌的生物学成就。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与措施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生物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越愈得到彰显,生物学应该文浓。中学生物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新课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中渗透了人文教育,力求形成一个体系,即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呢?
(1)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明显地不同于简单、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它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的付出没有比例关系和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不间断的、无止境的探究完善过程,是一种需要不断追求和高度智慈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探究完善的过程、不断追求和高度智慧的劳动,需要丰厚的人文素养打底。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目的不仅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要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试着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再如,在介绍眼和视觉时,提到了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编排了识别人行道中的盲道和电视新闻中哑语节目的练习题;在介绍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后,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了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对于教材安排的这些内容,教师应尽力把它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四、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物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可这样组织教学: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溶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这就让学生抒发情怀,爱花、护花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
五、结束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中生物学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生物学墓础上的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不是人文化的生物学教育。我们强调在生物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并非是对以往生物学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菩。因此,我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分析领会新课标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想方设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继续探究、改进、完善,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做出生物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