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被直播的生活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时代,每个人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成为公众信息,上班的“晒”工资、“晒”礼物、“晒”女友,上学的“晒”分数、“晒”食堂、“晒”课堂、“晒”寝室。然而,当你围观别人的离奇遭遇或者囧事趣味哈哈大笑的时候,你的生活也许同样在别人的围观中,变成了光天化日下的“裸奔”——微博让我们的生活进入了直播时代!
  一
  “即时、互动、多媒体、搜索技术等新媒体特性,把五湖四海的人,为了一个窥探的共同目的,凝结成一个同仇敌忾、分享快乐的围观共同体。说这是现在最high的娱乐形式之一,恐怕完全不是夸张。”这是有人对“微博直播时代”的一段描写。
  所谓“微博”,是指基于互联网及其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个性更鲜明、写作更便捷的网络传播方式,其特点是“文字短,语言尖,数量多,反应快”。
  这一形式自2007年引入中国后,发展势头迅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1
  月,我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达2.5亿,5亿多网民中有近半数使用微博。微博已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互联网诞生之初,有人惊呼“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微博时代来临后,“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已被迅速证
  明它并非仅止于口号。在一些社会公共事件中,微博已经“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最早信息提供者,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其强大的传播作用及影响力、渗透力,让正儿八经的记者也望尘莫及。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个体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和推广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悟。然而,就如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一样,它的方便性让公众参与的门槛很低,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真假难辨、离奇耸动的谣言也涌动在微博之中,通过微博进行的发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诽谤和恐吓更是层出不穷。
  在“眼球经济”时代,网络上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求出名”、“求关注”成为很多用户发布微博的内在驱动力之一,而离奇的消息总是更容易获得注意,进而获得更快速的传播,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一些用户常常会刻意制造一个话题、制造一种氛围,在这背后,“微博营销”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
  
  二
  因为其使用的方便性,与微博伴生的另一个高频词语就是“隐私”。许多人在微博晒出的内容,都是未经他人同意就上传的“随手拍”,以及一些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最典型和最易获得大量围观的形式,是一些曾经的恋人因为关系改变,出于报复泄愤将与前恋人的私密信息和照片在微博上曝光。
  除了恶意报复,还有好心办坏事的。201 1年,武汉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微博创立“随手拍解救单身”活动,他如是介绍:“欢迎大家自荐或随手拍解救身边的好友。想认识武大的兄弟姐妹,果断来@,附带照片最好。”这一方式在好心解救“剩男剩女”时,是否涉嫌侵犯他人隐私,也立刻引发激烈辩论。
  微博作为网络讨论的载体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在140字的空间内,不可能充分表达论据、提供论证,导致人人都不以理据为本,而以自己的观点为荣,这种讨论更多地倾向于“非理性的”,这也使得“微博式讨论”中常常充满“语言暴力”。
  对于更多的普通大众来说,微博是最好、最直接、最痛快的情绪宣泄之处。搭不上车,骂;考不好试,骂:看不惯谁,骂:饭不好吃,骂:甚至是无聊了,也把到微博上骂两声作为一件有聊的事情。
  其实很多“微博控”的状态都是一样的,本来是为了打发闲散的碎片时间,却因此大量占用时间:本来只是为了来看个热闹,却在无形中成了某些谣言的转发者。在这个人人害怕0UT的时代,大家的心态都是:“我可以不参与,但是绝对不能不围观”所以,明知是身处垃圾信息之中,明知成为传播工具,却也还是忍受着。
  每一次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都会有一种因“自我”倍增而产生的兴奋感,并乐此不疲地深陷其中。面对喧嚣的“微博时代”,最好的态度,也许就如一家媒体的评论一样:“‘上微博’本身完全没错,但‘泡微博’却会让自己霉变!”
  调查:近七成网民自认心态“不太成熟”
  中国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对这一群体的评价却一直有极大的争议。日前,《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网、搜狐、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推出“中国网民心态成熟度调查”,近七成网民自认心态“不太成熟”。
  在回答“您认为当前网民心态成熟度”这一问题时,41%的受调查者认为网民心态“不太成熟”,26%的受调查者认为“不成熟”,仅有2%的受调查者认为网民心态“非常成熟”。也就是说近七成网友认为网民心态“不太成熟”。
  在回答“参与网络骂战的心态”时,27%的网民选择了“纯粹为了现实压力的发泄,缓解内心焦虑”,24%选择“就是凑个热闹”,17%选择“为了利益进行恶意攻击”。这表明在匿名状态下,网络“无责任心理”在网民心态上有一定程度的显现。
  在回答“面对网络骂战的态度”时,39%的网民表示会“围观”,14%选择“感兴趣的参与”,9%选择“积极参与”,这说明网络骂战依然牵引着不少网友的注意力及兴趣点。
  32%的受调查者“不参与”表明了一部分网友对网络骂战“暴力舆论场”的无声抵抗。
  在问及“参与、围观网络论战的心态”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改变话语权缺失的状态”(43%)、“真理越辩越明,为的是探究事情真相”(20%)、“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表明自己的利益诉求”(占比18%)。
  在回答“反感哪种论战类型”时,53%的网友反感“炒作型争论”,仅有5%的网友反感“学术型争论”。
  在回答“当参与两个公众人物的网络论战,您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时,“谁有理由支持谁”(83%)、“喜欢谁就支持谁”(2%)、“哪方力量大就支持谁”(1%)、“不好说”(15%)。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幼儿园的数学尤其是打开幼儿学习逻辑的大门,如何在幼儿时期更好开发数学教育,并且能够学的轻松愉快,值得每一位幼儿老师去探讨。我们知道幼儿期的孩子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