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为乐而活”的音乐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音乐教育》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20%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但8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这让音乐教育工作十分尴尬。学生为何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下,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音乐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这一理念,需要大家不断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不断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音乐学习、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一、流行≠不行
  
  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中学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前卫,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是艺术歌曲或古典乐曲,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冲击可想而知。流行音乐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犹如掩耳盗铃;如果仔细分析流行音乐,把优秀作品引进课堂,将流行音乐作为引子或平台同课本知识链接,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听过一位教师的音乐公开课,讲的是京剧入门知识,最后教师将知识拓展到学生能接受和喜爱的新京剧,播放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课堂气氛瞬间被带动起来了。李玉刚青衣扮相,唱腔优美,流行元素和传统唱腔的结合瞬间点燃全场,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行当:唱、念、做、打;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京剧伴奏;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京剧。这位老师将流行元素的成功引入成就了他的课堂。试想如果教师一味讲述传统京剧,一味强调唱、念、做、打,一味强调西皮二黄,学生死气沉沉一片,兴趣从何而来?
  
  二、游戏PK单一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揭示出来。
  例如演唱歌曲时可将歌词按照节奏型在老师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读出来,学生学得快又兴趣盎然;讲述回旋曲式时,让同学们跳起简单的回旋舞;欣赏乐曲时,让同学们通过简单的小工具例如小木梳、橡皮筋、小尺子,为不同的乐曲主题伴奏;讲述五线谱时,可以将一个个音符变为一小只只蝌蚪;讲音的实名与唱名时可以编一小段顺口溜。例如《西风的话》一课,如果教师把作曲家黄自同当前央视火爆人物访谈节目——“咏乐汇”联系起来,通过几个关键词“爱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品德”的演绎,让虚怀若谷的黄自先生自己走到学生们身边,试问会有那个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又会有哪节音乐课是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呢?
  
  三、锦上添花的多媒体
  
  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
  例如《卡门序曲》是欣赏曲目中非常重要且大部分学生又“似熟非熟”的一首作品,乐曲中既有激情澎湃的斗牛描写,又有柔情似水的舞蹈场景,既有斗牛活动的紧张,又有人们对斗牛士的崇拜之情。对于这样一首旋律表情丰富的作品,教师怎样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环境,将勇猛潇洒的斗牛士请到学生们中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相信同学们刹那间便没有了欣赏乐曲的欲望。如果教师采用将斗牛视频引入的方式,通过对斗牛过程的体验结合音乐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活灵活现的人物性格深入人心,相信同学们对这节课会终身难忘。
  
  四、我是主人我怕谁
  
  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兴趣。但由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抽象、枯燥及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单一手段,许多音乐课堂出现了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整堂课死气沉沉的场面。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法宝是提高学生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采用将器乐、舞蹈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又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电子空间站》一单元,如果教师将枯燥的讲解和复杂的电声乐器构造丢掉,把最常见的电声乐器——电子琴摆到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自己总结电子琴进而电声乐器的特点,相信枯燥的情绪会一扫而光。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只有在音乐课上创设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的同时利用教具等辅助手段加强艺术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真正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只有让音乐与兴趣在教学中一同插上翅膀,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才能使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成就“为乐而活”的音乐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简述了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以来作者多年美术教学实践的几点看法,从培养开拓精神的创新教学,再到让学生会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无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德艺双修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年来大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理解也愈见深刻,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在这个大熔炉下得到了许
期刊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挖掘,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力求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04年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致力于如何管理好班级、怎样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问题上。几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要想让青少年们接受班主任的教育,班主任们首先要做的是走进少年的心。而“爱”与“理解”是走进他们心灵的通行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近几年
期刊
摘 要: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改善学科教学的陈旧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当前教师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创设情境、巩固复习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兴趣 注意事项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科教学的陈旧方式,培养出具有
期刊
摘 要:阅读古代诗歌,培养能力,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 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一度缺失了朗读,只重视分析。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回归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提高。本文从阅读的影响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朗读 教学 重视    朗读本来是人生得意快乐之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却不重视朗读,走进校园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即使是朗读也强调了所谓的技巧,因而学生不能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内涵美,朗读美的潜质也荡然无存。相反,在语文教学中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
期刊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提了出来,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里,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来,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
期刊
当今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有所减少,仍有25%的中学生试图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乐趣和刺激,获得身心的满足,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并未因此而形成。图书馆、书店除了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类书籍外,还有许多有益的精神营养——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来保证。由于可支配的时间较少,或者即使有,也很少有人把课外阅读的习惯一以贯之,形成持之以恒、受益终身的习惯。在学生的心目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