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亏缺与恢复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室内纯培养,研究了营养盐亏缺以及解除亏缺对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胞内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考察了藻细胞生长和生化组成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在多种营养盐亏缺(N亏缺、P亏缺、Si亏缺、N+P亏缺、贫营养)的条件下,威氏海链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全部受试细胞形态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细胞增殖显著低于正常营养供给。恢复营养,细胞形态的损伤能得以有效恢复,细胞增殖能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有限恢复,其中氮、磷亏缺的恢复效应最为明显。营养盐亏缺
其他文献
对采自海南岛周边海域的5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站位水深为0~174m,平均水深为49m)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物分类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沉
蒸发波导是海洋环境中最常出现的异常大气折射结构,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局地相似理论代替Monin-Obukhov相似理论来确定近地层温度、湿度垂直分布廓线,并借助热带海洋全球
依据同一测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空间地理坐标参照关系,利用ArcView对栅格、矢量等多种空间数据格式的支持及内置语言Avenue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了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数据的集成。主要流程包括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预处理和浅地层剖面的生成、元数据的获取;ArcView GIS中编程实现浅地层剖面测线的分段矢量化;运用两个Avenue程序实现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的关联展示等。在此基础上,对多源地球物理数据的
根据粤西及珠江口12个验潮站1953-997年的月均潮位资料,采用奇异谱(SSA)分析方法,预测了华南海平面的变化,并根据预测结果,采用Everts剖面积分法,以后江湾和水东湾为例,分析了
近年来,海洋灾害不断发生,使得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遭受严峻的挑战。在总结有关海洋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说明了构建灾害损失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选取了
研究了福建省沙埕港风暴潮状况,根据收集的沙埕验潮站连续50a(1956—2005)的台风过程增水资料以及西北太平洋57a的台风资料,采用皮尔逊Ⅲ统计法和数值法分别计算了沙埕港的100a一
0814(黑格比)和9615(莎莉)是登陆粤西沿岸的强台风,台风路径相似、强度相同、登陆点相近,两次台风均造成珠江口内高潮位,而前者形成超高潮位。通过现有资料的比较,对两场台风特点
在对渤海湾潮间带典型湿地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貌和植物学原理,筛选出水文条件、表面糙率和植被结构三个指标,建立了湖阈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评价模型,并选择了3个典
以海州湾2004-2006年赤潮实测资料和同期的水文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各种环境要素中提取出对赤潮暴发有显著影响的无机氮(DIN)、pH值、盐度、水温
利用福建沿海海域南日岛、金门岛与广东南澳岛的近海面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及台湾海峡西南部与南部的浮标观测资料,通过COARE(Coupled-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