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趋向,尽管其中的某些展品的形式及内涵與往届展品有所接近。我们关注其展览的理由是显然的,可以说今天的雕塑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的艺术修养、追求與文化观念如何,将预示着该领域與发展前景。
  此届展览广泛吸纳了国内主要专业美术院校及综合性院校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它们具有题材、形式及材料丰富,艺术表现语言及观念形态多样,以及注重雕塑艺术的个性创造并與当代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情状。它们不是用概念化、空泛化或仅追求艺术的审美效应的方式和态度去创作雕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思辨去面对各自的问题與挑战。归纳地看,此届展览的作品與创作倾向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和倾向:
  其一,创作手法和表现对象的现实性與生活化,即注重艺术内涵與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使艺术成为当下生活與精神问题的反映和批评,但非流于空泛或宏大叙事的方式。此届展品中多数作品注重对于当下的个体心灵和社会生活状态中的问题的关切與揭示,一些作品注重了对于在现代生产、技术及管理条件下人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状态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的关切與剖析。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吕星怡的作品《人生》系列(图1)和南京艺术学院刘毅的《茫》,前者运用镜面不锈钢材料及正负形的塑造手法,诗意而隐喻地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类在物质化與制度化的生活中的希冀與苍白,而后者以拙朴及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赤身的男女老少跻身于一条翻转的鱼形大舟之中,它犹如一条意欲逃生的“诺亚方舟”,寓意着芸芸众生处于价值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的茫然與危机之中。这其中,实际上是在揭示我们当代的社会與文化异化的问题,是对非人性化的物质社会及名利社会的某种反思。另如其中一件表现《清明下河图》的彩色雕塑作品,它把绘画的平面性和雕塑的立体性结合起来,以近乎悲喜剧的方式表现当代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與生态的灾难性寓言,在高楼大厦比邻,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中,城市人类的工业與生活垃圾和污水毒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心灵。一如人们所思所见的那样,在现代社会文化及其工具理性的驱使下的所有人,“包括雇佣者和各种组织的代言人,最后都全部或大部分成了这个巨大的组织系统的牺牲品,人类不仅牺牲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群体,被一个个地孤立起来,悬置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网络上,听命于它的摆布,而且总是用希望来代替现实。”犹如中央美术学院学生郑博元的《活着》系列(图2)。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王康的《城市
其他文献
由中国美术学院与何香凝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展”于2009年6月13日至7月15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即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的教师。历届学生以及部分特邀岂术家的69件代表作品,参展人数达48人。参展作品皆为作者利用各种纤维与软质材料、结合空间创作的软雕塑,分为创作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当代雕塑艺术自上世纪以来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自身的
  
任世民:今天我们见面很高兴,大家随便谈一下。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谈谈浮雕造型艺术。我们原来有一个想法,也酝酿了很长时间,想就一些关于浮雕的问题探讨一下。我们系以前也做过关于浮雕的教材,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为什么把浮雕作为一个单独的东西来探讨呢?对于我来说,从郑可先生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讲,一直到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和一些朋友经常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我们一直将浮雕造型作为独立而
编者按:  极力倡导并力行写意雕塑的吴为山教授,在培养雕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理想和艺术精神,又如何将“写意”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象”得以承传与发展。应读者要求,我们约请了吴先生进行简要笔谈。  雕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觉与广阔的思维而形成具有自我价值判断、技巧娴熟、风格独特的创造性人才。通过对雕塑史的把
重度腹泻要了约翰国王的命,却拯救了《自由大宪章》  英国国王约翰声名狼藉,在人们眼里,他肮脏得就像是一个皇家马桶。按照《英国电讯报》的说法,这位13世纪的英国君主视朋友和敌人为粪土——真是一视同仁啊!他把自己的臣民关进监狱以霸占他们的土地,残忍地将敌人活活饿死,甚至还谋杀了自己的亲侄子。他把英格兰带入战争的深渊,却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陷盟友于险境。  这个令人不齿的暴君因拉肚子拉到虚脱而死。1216
贾维克,1979年生于青岛,清华大学研究生。  2002年任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  2002年参与北京市最大雕塑群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施工。  2006年9月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设计青铜雕塑《竹藤》。  2006年-2007年创作国内最大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  2008年为陕西洋县创作青铜雕塑《蔡伦》。  2009年为宁强汉江源创作60m长大型石材浮雕以及人物雕
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传统,特别是雕塑艺术传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川北的农家,生性朴实、宽厚,任劳任怨,为人豁达大度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情感细腻而丰富,禀赋高迈而聪慧过人,横溢的才华在雕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尤其以重大历史题材、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以及独到的教学思想而为当世所称誉。  2015年6月2日,是叶毓山先生
     
刘若望雕塑作品一望便知,这人充满英雄情结。儿时对三国、水浒的崇拜、长大对红色宣传的认知,以及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统帅梦想等等,都让人以为作者在用兵马俑似的语言,塑造草根化的英雄。  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作品在于观看——视觉思维,而不是听作者怎么说。刘若望的确借用传统墓俑的塑造方式,简练、整体、大块面,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墓俑雕塑非真实性的创造性发挥。墓俑的替代性被刘若望极力放大
动物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模仿动物制造了许多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例如模仿苍蝇的眼睛,我们发明了蝇眼摄象机;模仿鹰的滑翔技巧,我们发明了滑翔机;利用鸟类的留线造型,我们改变了飞机的外型,使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借鉴鸟类的骨头构造,我们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使之更轻,强度更高;学习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我们发明了超声波雷达……为此,科学界诞生了模仿生物来研制机械的一门新学科——仿生学。  但许多人不知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