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桥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a_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带来了本土化——全球化的弥漫,让我们重新用理性的眼光去反思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性,人类对特性表现的需要唤醒了城市个性的觉醒。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有意识的表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不断寻找城市中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本文以思考“江城”武汉如何塑造“桥城”文化和特质景观为切入点,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探索体现时代精神的,21世纪城市发展的本土性设计语言。
  关键词:全球化 景观特质 环境艺术 桥城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7-02
  在快速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的多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等等,长期综合的积淀就形成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都是以城市特质景观所具有的感性形态特征为基础的。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城市趋同现象,我们需要寻找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将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同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重塑城市特色。
  1解读城市特色
  全球化的弥漫,让我们重新用理性的眼光去反思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性,人类对特性表现的需要唤醒了城市个性的觉醒。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开始有意识的表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但常常会因为全球化的模式而迷失自己,忽视城市特色的需要。重新审视和挖掘本土性尤为迫切。
  1.1城市自然景观特质——“江城”
  一个城市的地质地貌,是上天赐予的财富,其本身就赋予了城市以特色魅力。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空间又不断经历着人类创造活动的改造,如何将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结合到改造活动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特色升级的保证。
  武汉具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这是每一个熟悉武汉的人对武汉最强的感性认识。这种优越的滨江滨湖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武汉的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江城”的武汉,以“桥城”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这是“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和谐互动的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2城市人文景观特质——“桥城”
  人文景观的构建包括了活跃的社会因素——人。因此它是动态的,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性。人文作为独立的概念,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强调重视文化和人性。它包括了一个城市和城市居民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等等。它是一个更具本土特色的城市系统。
  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文化越具地方性,才更有竞争力。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物质层面的特质景观,而忽略个性化的文化和没有持久的价值取向,特色系统就非常脆弱。因此,要使城市真正具有特色,关键要使视觉层面和文化层面相辅相成,使城市居民能得到持久的滋润和感染,使个性文化在城市人类中形成一种“固化”的全民认识。
  其中,物质文化是最具显性特征和持久性的文化,可为城市各类受众共享。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首先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体现特色资源特性的城市风格,体现出标志性建筑物、共用设施对文化的承载功能。“江城”武汉塑造“桥城”文化,是从自然景观特质过渡到人文景观特质的转变,同时也使武汉城市活力的提升。
  2城市特色构建探讨
  2.1研究背景
  桥是功能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为武汉文化服务的,它能够进一步拓展武汉本土文化的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从桥的标志性作用看,桥的形式、规模和功能等往往取决于一个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因此内涵了丰富的文化诉求;而从桥的作用看,桥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拉近地理空间,增强了区域间的交流。
  如果说江河湖水造就了武汉的文化动因,而桥是武汉人征服自然阻隔的历史见证和开拓精神的象征。历次跨越江河的桥梁都使武汉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正是这种文化使然,当前的规划不断拓展,城市更快发展起来。
  2.2城市环境艺术的思维角度
  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更适合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使当代城市环境艺术的观念及其价值形态的分析,置于相关学科的关照下,以期在多视角和多元价值结构中审度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发展取向。作为和城市人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一种具有使用目的性和艺术欣赏性统一的客观存在,存在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这些自然和社会的要素,也必然会给城市环境艺术形态予以限定,形成独具特质的本土性的文化。
  2.3构建模式
  洛伦•艾斯利说过“如果说这个行星有魔力,那么魔力在于水……它遍及各个角落,承接过去,联系未来。”武汉因为与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衍生了对桥的情感。
  从功能上来说,桥是一种连接两地的构架物——水上桥,陆上桥——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交通桥”;从城市设计上来说,桥梁重视的远不只是其基本功能,更是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景观桥”。
  武汉人与桥的联系在不断扩展:武汉人与长江大桥——历史的荣誉感;武汉人与长江二桥——科技的自豪感;武汉人与“桥”——文脉的幸福感……仅仅以桥的数量的递增,景观的革新或者“桥”与“城”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建立立足于江城“武汉”地脉,文脉的“桥城”文化——文化不是物质形态的积累,而是人类活动的积淀。
  自由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水对所有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水本身是动态的,但做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基地环境,它是静态的,而城市是动态的。武汉人亲水而居,武汉市临水而建。因此,我们以武汉城市中大地景观的水系为“桥”来思考城市设计,引导城市人居的生活方向,连接武汉三镇的城市文脉,跨越地界,构建“桥城”。
  江河湖泊,长期为我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沿着水体,我们可以构建可移动的房屋和营地。水体是我们阅读城市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为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三镇的信息流。
  我们可以畅想这样一种未来城市空间环境:以地球经纬度的方式将城市网格化,在水面上的结点处,设置悬浮的建筑,景观或公共设施,根据水域的大小,它们可以是单体的景观雕塑;可以是各类单体或组合的建筑:如休闲类的茶馆、游泳馆、舞台等;也可以是公共设施类的水电站、水文研究所等;或者是文化教育类的水主题展览馆等。在颜色上统一用色,如同一个城市漂浮的“地标”,除了功能上对人居生活的一种辐射,又像一个大地景观,当人经过武汉,感受到武汉的水系,就能从视觉层面深切感受到武汉的“桥”城文化。
  水不再是城市空间中的阻隔,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点桥接,以水为桥,水系连接历史与现代,使人们能够追溯和体会武汉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活,让物质空间和虚空间有了渗透和连接。
  立足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通过城市设计,构建利于城市发展的本土化人文景观特质,提升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整个流域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来研究,这增加了充分利用和享受其城市功能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其间所有区域被更好地整合,突出江城武汉的“桥城”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城市空间尽可能的把城市居民汇集起来,来减少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冷漠感。
  3展望
  桥,不仅是武汉构筑交通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兴奋点”。长江二桥的通车,不但打通了武汉内环境,其桥头周边广大地区经济也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城区新格局;白沙洲大桥通车后,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台商投资区等开发区成了“一线牵”……到2057年,其辐射的魔力更是不可预计。
  体现人性是城市特色的根本,这离不开生活家园的营建 。城市政府更应突出城市自然风貌,城市景观等优越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适宜人居住的、舒适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境界[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约翰•O•西蒙兹 .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黄兴国等 . 城市特色理论与应用研究[M] .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
  [4]胡锐 . 桥城——武汉名不虚传[J] . 政策,2002(9):54-55.
  [5]孙庭,董丽丽 . 建设武汉,重塑江城——对武汉城市特色建设的思考[J] . 华中建筑,2006(8):111-112.
  [6]马武定 .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A]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4-15 . 3-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windows系统与Linux系统在分区方面的差异性,针对在安装windows与Linux双系统时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Windows系统;Linux系统;交换分区  Windows and the Linux double system installment solution  Cao Jingxin  【Abstract】This article
期刊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强英语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例如,组织文化包、课堂随机渗透、进行英汉文化对比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为交际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英语素质;交际失误;文件包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4
期刊
【摘要】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课文;《三个太阳》;教学实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44-02    今年春季,由于时间短,课程紧,每天为了课程的进度,忙于赶课,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多
期刊
【摘要】脱离文化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适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文化可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增强文化意识,提高理解能力。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应以交际文化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分类;途径  【中图分类
期刊
在文中,所确定的220kV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研究范围主要指的是220kV、330kV、及500 kV电网。这三个等级的电网继电保护可以通过线路、母线以及与电网保护配合有关的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但文章以自动重合闸保护、纵联保护和零序电流保护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保证220kV及以上电网继电保护实施的快速性、正确性及有效性,从表1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结果。  1220k
期刊
摘要:旨在对公路桥梁减隔震技术进行介绍,在阐述一般公路桥梁减隔震系统设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减隔震系统设计的具体相关环节。  关键词:公路桥梁 减隔震系统 概念 数值 细部结构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001-03    在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中,为了应对地震的影响,一般采用的对策是“抗震”技术的应用,该技术主要从如何为公路
期刊
摘 要:从色彩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乡土景观的客观分析,将配色美学应用于景观环境设计,即发挥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各自特点,重新认识乡土景观中,区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关注其原生态下,色彩的视觉特性、演化规律、精神内涵等,提炼出环境基调色彩,从而为和谐地域内乡土景观的视觉感知提供色域基础。  关键词:乡土景观 景观环境色彩 基调色彩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
期刊
摘 要: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大量企业面临倒闭压力。从汽车巨头的破产重组风波联想当今各种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从中发现家族管理模式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较小。对比与其他性质的企业,严峻的形势更迫切的需要我们分析金融危机中家族企业的优势与困境,并针对家族企业怎样走出困境提出完善方式,在金融危机后带动经济复苏。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家族企业 优势与困境 完善方式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当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又有很多的特殊性,这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入手,着重阐述了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 班主任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56-02  1高职院校学生特征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
期刊
摘 要:经济要发展,物流要先行;物流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出发点,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石,融合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推行“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 工学交替 岗课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