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带来了本土化——全球化的弥漫,让我们重新用理性的眼光去反思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性,人类对特性表现的需要唤醒了城市个性的觉醒。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有意识的表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不断寻找城市中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本文以思考“江城”武汉如何塑造“桥城”文化和特质景观为切入点,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探索体现时代精神的,21世纪城市发展的本土性设计语言。
关键词:全球化 景观特质 环境艺术 桥城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7-02
在快速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的多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等等,长期综合的积淀就形成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都是以城市特质景观所具有的感性形态特征为基础的。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城市趋同现象,我们需要寻找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将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同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重塑城市特色。
1解读城市特色
全球化的弥漫,让我们重新用理性的眼光去反思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性,人类对特性表现的需要唤醒了城市个性的觉醒。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开始有意识的表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但常常会因为全球化的模式而迷失自己,忽视城市特色的需要。重新审视和挖掘本土性尤为迫切。
1.1城市自然景观特质——“江城”
一个城市的地质地貌,是上天赐予的财富,其本身就赋予了城市以特色魅力。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空间又不断经历着人类创造活动的改造,如何将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结合到改造活动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特色升级的保证。
武汉具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这是每一个熟悉武汉的人对武汉最强的感性认识。这种优越的滨江滨湖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武汉的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江城”的武汉,以“桥城”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这是“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和谐互动的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2城市人文景观特质——“桥城”
人文景观的构建包括了活跃的社会因素——人。因此它是动态的,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性。人文作为独立的概念,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强调重视文化和人性。它包括了一个城市和城市居民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等等。它是一个更具本土特色的城市系统。
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文化越具地方性,才更有竞争力。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物质层面的特质景观,而忽略个性化的文化和没有持久的价值取向,特色系统就非常脆弱。因此,要使城市真正具有特色,关键要使视觉层面和文化层面相辅相成,使城市居民能得到持久的滋润和感染,使个性文化在城市人类中形成一种“固化”的全民认识。
其中,物质文化是最具显性特征和持久性的文化,可为城市各类受众共享。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首先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体现特色资源特性的城市风格,体现出标志性建筑物、共用设施对文化的承载功能。“江城”武汉塑造“桥城”文化,是从自然景观特质过渡到人文景观特质的转变,同时也使武汉城市活力的提升。
2城市特色构建探讨
2.1研究背景
桥是功能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为武汉文化服务的,它能够进一步拓展武汉本土文化的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从桥的标志性作用看,桥的形式、规模和功能等往往取决于一个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因此内涵了丰富的文化诉求;而从桥的作用看,桥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拉近地理空间,增强了区域间的交流。
如果说江河湖水造就了武汉的文化动因,而桥是武汉人征服自然阻隔的历史见证和开拓精神的象征。历次跨越江河的桥梁都使武汉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正是这种文化使然,当前的规划不断拓展,城市更快发展起来。
2.2城市环境艺术的思维角度
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更适合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使当代城市环境艺术的观念及其价值形态的分析,置于相关学科的关照下,以期在多视角和多元价值结构中审度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发展取向。作为和城市人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一种具有使用目的性和艺术欣赏性统一的客观存在,存在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这些自然和社会的要素,也必然会给城市环境艺术形态予以限定,形成独具特质的本土性的文化。
2.3构建模式
洛伦•艾斯利说过“如果说这个行星有魔力,那么魔力在于水……它遍及各个角落,承接过去,联系未来。”武汉因为与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衍生了对桥的情感。
从功能上来说,桥是一种连接两地的构架物——水上桥,陆上桥——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交通桥”;从城市设计上来说,桥梁重视的远不只是其基本功能,更是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景观桥”。
武汉人与桥的联系在不断扩展:武汉人与长江大桥——历史的荣誉感;武汉人与长江二桥——科技的自豪感;武汉人与“桥”——文脉的幸福感……仅仅以桥的数量的递增,景观的革新或者“桥”与“城”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建立立足于江城“武汉”地脉,文脉的“桥城”文化——文化不是物质形态的积累,而是人类活动的积淀。
自由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水对所有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水本身是动态的,但做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基地环境,它是静态的,而城市是动态的。武汉人亲水而居,武汉市临水而建。因此,我们以武汉城市中大地景观的水系为“桥”来思考城市设计,引导城市人居的生活方向,连接武汉三镇的城市文脉,跨越地界,构建“桥城”。
江河湖泊,长期为我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沿着水体,我们可以构建可移动的房屋和营地。水体是我们阅读城市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为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三镇的信息流。
我们可以畅想这样一种未来城市空间环境:以地球经纬度的方式将城市网格化,在水面上的结点处,设置悬浮的建筑,景观或公共设施,根据水域的大小,它们可以是单体的景观雕塑;可以是各类单体或组合的建筑:如休闲类的茶馆、游泳馆、舞台等;也可以是公共设施类的水电站、水文研究所等;或者是文化教育类的水主题展览馆等。在颜色上统一用色,如同一个城市漂浮的“地标”,除了功能上对人居生活的一种辐射,又像一个大地景观,当人经过武汉,感受到武汉的水系,就能从视觉层面深切感受到武汉的“桥”城文化。
水不再是城市空间中的阻隔,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点桥接,以水为桥,水系连接历史与现代,使人们能够追溯和体会武汉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活,让物质空间和虚空间有了渗透和连接。
立足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通过城市设计,构建利于城市发展的本土化人文景观特质,提升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整个流域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来研究,这增加了充分利用和享受其城市功能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其间所有区域被更好地整合,突出江城武汉的“桥城”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城市空间尽可能的把城市居民汇集起来,来减少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冷漠感。
3展望
桥,不仅是武汉构筑交通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兴奋点”。长江二桥的通车,不但打通了武汉内环境,其桥头周边广大地区经济也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城区新格局;白沙洲大桥通车后,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台商投资区等开发区成了“一线牵”……到2057年,其辐射的魔力更是不可预计。
体现人性是城市特色的根本,这离不开生活家园的营建 。城市政府更应突出城市自然风貌,城市景观等优越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适宜人居住的、舒适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境界[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约翰•O•西蒙兹 .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黄兴国等 . 城市特色理论与应用研究[M] .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
[4]胡锐 . 桥城——武汉名不虚传[J] . 政策,2002(9):54-55.
[5]孙庭,董丽丽 . 建设武汉,重塑江城——对武汉城市特色建设的思考[J] . 华中建筑,2006(8):111-112.
[6]马武定 .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A]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4-15 . 3-4.
关键词:全球化 景观特质 环境艺术 桥城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87-02
在快速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的多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等等,长期综合的积淀就形成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和城市风貌都是以城市特质景观所具有的感性形态特征为基础的。面对越来越明显的城市趋同现象,我们需要寻找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将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同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重塑城市特色。
1解读城市特色
全球化的弥漫,让我们重新用理性的眼光去反思传统文化和区域特性,人类对特性表现的需要唤醒了城市个性的觉醒。人们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开始有意识的表达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虽然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但常常会因为全球化的模式而迷失自己,忽视城市特色的需要。重新审视和挖掘本土性尤为迫切。
1.1城市自然景观特质——“江城”
一个城市的地质地貌,是上天赐予的财富,其本身就赋予了城市以特色魅力。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空间又不断经历着人类创造活动的改造,如何将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结合到改造活动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特色升级的保证。
武汉具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这是每一个熟悉武汉的人对武汉最强的感性认识。这种优越的滨江滨湖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武汉的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江城”的武汉,以“桥城”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这是“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和谐互动的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2城市人文景观特质——“桥城”
人文景观的构建包括了活跃的社会因素——人。因此它是动态的,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性。人文作为独立的概念,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强调重视文化和人性。它包括了一个城市和城市居民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等等。它是一个更具本土特色的城市系统。
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文化越具地方性,才更有竞争力。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物质层面的特质景观,而忽略个性化的文化和没有持久的价值取向,特色系统就非常脆弱。因此,要使城市真正具有特色,关键要使视觉层面和文化层面相辅相成,使城市居民能得到持久的滋润和感染,使个性文化在城市人类中形成一种“固化”的全民认识。
其中,物质文化是最具显性特征和持久性的文化,可为城市各类受众共享。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首先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体现特色资源特性的城市风格,体现出标志性建筑物、共用设施对文化的承载功能。“江城”武汉塑造“桥城”文化,是从自然景观特质过渡到人文景观特质的转变,同时也使武汉城市活力的提升。
2城市特色构建探讨
2.1研究背景
桥是功能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为武汉文化服务的,它能够进一步拓展武汉本土文化的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从桥的标志性作用看,桥的形式、规模和功能等往往取决于一个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因此内涵了丰富的文化诉求;而从桥的作用看,桥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拉近地理空间,增强了区域间的交流。
如果说江河湖水造就了武汉的文化动因,而桥是武汉人征服自然阻隔的历史见证和开拓精神的象征。历次跨越江河的桥梁都使武汉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正是这种文化使然,当前的规划不断拓展,城市更快发展起来。
2.2城市环境艺术的思维角度
城市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其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更适合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使当代城市环境艺术的观念及其价值形态的分析,置于相关学科的关照下,以期在多视角和多元价值结构中审度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发展取向。作为和城市人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它是一种具有使用目的性和艺术欣赏性统一的客观存在,存在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这些自然和社会的要素,也必然会给城市环境艺术形态予以限定,形成独具特质的本土性的文化。
2.3构建模式
洛伦•艾斯利说过“如果说这个行星有魔力,那么魔力在于水……它遍及各个角落,承接过去,联系未来。”武汉因为与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衍生了对桥的情感。
从功能上来说,桥是一种连接两地的构架物——水上桥,陆上桥——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交通桥”;从城市设计上来说,桥梁重视的远不只是其基本功能,更是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景观桥”。
武汉人与桥的联系在不断扩展:武汉人与长江大桥——历史的荣誉感;武汉人与长江二桥——科技的自豪感;武汉人与“桥”——文脉的幸福感……仅仅以桥的数量的递增,景观的革新或者“桥”与“城”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建立立足于江城“武汉”地脉,文脉的“桥城”文化——文化不是物质形态的积累,而是人类活动的积淀。
自由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水对所有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水本身是动态的,但做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基地环境,它是静态的,而城市是动态的。武汉人亲水而居,武汉市临水而建。因此,我们以武汉城市中大地景观的水系为“桥”来思考城市设计,引导城市人居的生活方向,连接武汉三镇的城市文脉,跨越地界,构建“桥城”。
江河湖泊,长期为我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沿着水体,我们可以构建可移动的房屋和营地。水体是我们阅读城市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为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三镇的信息流。
我们可以畅想这样一种未来城市空间环境:以地球经纬度的方式将城市网格化,在水面上的结点处,设置悬浮的建筑,景观或公共设施,根据水域的大小,它们可以是单体的景观雕塑;可以是各类单体或组合的建筑:如休闲类的茶馆、游泳馆、舞台等;也可以是公共设施类的水电站、水文研究所等;或者是文化教育类的水主题展览馆等。在颜色上统一用色,如同一个城市漂浮的“地标”,除了功能上对人居生活的一种辐射,又像一个大地景观,当人经过武汉,感受到武汉的水系,就能从视觉层面深切感受到武汉的“桥”城文化。
水不再是城市空间中的阻隔,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点桥接,以水为桥,水系连接历史与现代,使人们能够追溯和体会武汉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活,让物质空间和虚空间有了渗透和连接。
立足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通过城市设计,构建利于城市发展的本土化人文景观特质,提升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整个流域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来研究,这增加了充分利用和享受其城市功能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其间所有区域被更好地整合,突出江城武汉的“桥城”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城市空间尽可能的把城市居民汇集起来,来减少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冷漠感。
3展望
桥,不仅是武汉构筑交通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兴奋点”。长江二桥的通车,不但打通了武汉内环境,其桥头周边广大地区经济也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城区新格局;白沙洲大桥通车后,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台商投资区等开发区成了“一线牵”……到2057年,其辐射的魔力更是不可预计。
体现人性是城市特色的根本,这离不开生活家园的营建 。城市政府更应突出城市自然风貌,城市景观等优越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适宜人居住的、舒适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 .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境界[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约翰•O•西蒙兹 .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黄兴国等 . 城市特色理论与应用研究[M] .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
[4]胡锐 . 桥城——武汉名不虚传[J] . 政策,2002(9):54-55.
[5]孙庭,董丽丽 . 建设武汉,重塑江城——对武汉城市特色建设的思考[J] . 华中建筑,2006(8):111-112.
[6]马武定 .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A]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 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2006-4-15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