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视阈中良构与非良构情境的比较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是考试命题的基本构成维度。从组织结构看,试题情境包括情境材料和情境任务。良构情境的素材源于现实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或理论上已经明晰的问题,其组织逻辑清晰,任务明确;非良构情境的结构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情境材料和设问提供的已知条件、限制条件或目标要求往往是不完整的。从应对思维看,良构情境主要依赖主体对图式的掌握和知识迁移;非良构情境要求对情境材料和任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从评价价值看,良构情境在考查学生低水平核心素养上起到较好作用,但难以做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非良构情境有利于考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适宜考查学生高阶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关键词:命题;良构情境;非良构情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59-07
  随着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通过考试(纸笔测试)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成为重要议题。情境是考试命题的基本构成维度,传统试题情境主要是良构情境,对具体知识的考察有较强针对性,非良构情境侧重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整体认识和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运用,二者在命题中具有互补性。目前,良构与非良构情境的区分和设计仍以主观经验为主要凭借,缺乏具体的标准和依据,通过二者的比较,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差异,提高情境构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良构与非良构情境的组织结构比较
  在试题中,情境凭借语言或图像描述而建,由具体的情境要素构成,情境要素的组织方式影响情境的结构,试题情境的结构差異是良构与非良构情境最显性的差异。
  (一)试题情境的基本结构
  试题情境至少包含情境材料和情境任务两个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脱离情境材料的任务不符合目前教育评价的要求,缺乏任务导向的情境材料在试题中不具有存在的意义。情境材料是对情境内容的描述,是试题情境呈现的基础,也是一道试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提供试题情境的已知条件和限制条件,为主体(应试者)构建思维驰骋的空间,即营造“对考生进行刺激,产生让考生表现心理结构或能力的环境”[1]。试题情境化是当前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情境材料是实现和优化情境化试题的重要抓手。情境任务是评价目标的载体,主体应对情境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是评价其综合素养的直接依据。狭义上的情境任务就是指试题设问,广义上的情境任务以试题设问为基础又不囿于试题设问,除了解答设问外,主体还需要对设问进行转化、分解,对情境材料进行分析和合乎逻辑的延展,在良构情境中需要进行图式激活和匹配,在非良构情境中往往还要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监控、评估等复杂的行为或思维操作,这都可以纳入广义情境任务的范畴,成为评价的依据。
  (二)良构情境的结构特点
  良构情境的设置遵循基本的范式,其情境材料能比较完整地提供主体应对情境任务所需的已知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情境任务的呈现具体而清晰,往往是根据已有条件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首先,从情境素材的选择看,其内容一般来源于现实社会中已被较好地解决,且解决方案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固化成基本图式的事件和现象,或是从理论上已经得到合理规定的问题等。其次,从情境素材的组织方式看,良构情境材料的组织逻辑较为清晰,对任务解决的干扰性较弱而支持作用显著,不需要主体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主体通过对情境材料的分析,便可以完整地获得关于任务应对的必要条件。再次,从情境任务的设置看,良构情境任务的呈现方式清晰明确,主体能够清楚地感知自己面临的问题,并且这种感知难度较低,不同主体之间感知的结果一般不存在差异;良构情境任务数量较少,达到目标要求的思考和操作逻辑关系简单,甚至其情境任务仅仅就是回答设问;良构情境任务的操作要求简单,情境任务一般不需要进一步分解,或可以分解、转化为少数简单的任务,而且这种分解或转化往往是按照确定、普遍的规则进行的,主体之间分解或转化的结果差异极小,即良构情境的任务外显程度较高,只需要主体进行浅层的感知、分析即可明确。
  以2019年江苏政治高考卷第35题第1问为例,情境材料提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了甲、乙两个经济体的相关经济数据,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任务是计算甲、乙两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试题中,已知条件、目标、操作方式都非常清晰,已知条件和任务具有直接联系,主体只要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属于典型的良构情境。
  (三)非良构情境的结构特点
  非良构情境的结构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突出特点在于已知和限制条件与情境任务不具有直接和具体的联系,情境材料和设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限制条件以及目标要求往往是不完整的、模糊的。非良构情境有三种典型的组织方式:其一,当已知条件和目标要求确定时,限制条件需要主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社会经验加以推理补充,以其对限制条件考虑的周到程度来衡量其发展水平;其二,限制条件和目标要求是从情境中可知的,主体的知识经验是完成任务的条件,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在主体所掌握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及应用的灵活性上;其三,在已知条件和限制条件清晰的情况下,需要主体去深化情境任务,在复杂情境或具有挑战的复杂情境中,情境任务是不清晰的,需要主体对外显的情境任务进行深入地分解和转化,使目标要求由解决一个模糊的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具体的相关问题,而主体对任务认知、分解和转化的差异性能够显示素养发展水平。
  如例题1: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逐渐赶上了工业化进程(如图1和图2所示),这是中国经济发生的一项历史性变化。从图3和图4中任选一幅,借助所选的图,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上述历史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图1、2可以直接获得两方面的已知条件: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情境材料直接提供的限制条件:一是要求从经济的角度回答问题;二是从图3、4提供的两个角度中择一答题。图3、4既作为限制条件,在解题时也可以转化为已知条件存在。从情境任务看,设问要求说明图1、2反映的历史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主体需要对这一任务进行转化和分解使其清晰、具体、可答,从而建立已知、限制条件与设问的具体联系。即进一步分析“说明上述历史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到底是要主体说明哪些具体问题,以及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率变动与这些具体问题的内在联系及其传导路径。
  已知条件、限制条件和情境任务三者内在联系的变化可以改变试题情境的性质。在良构情境中,情境材料和情境任务一般具有直接联系,即情境材料提供的已知和限制条件能够直接帮助主体解决情境任务,不需要做过多的分解和补充;在非良构情境中,已知、限制条件与情境任务只有可能的间接联系,需要主体运用自身知识经验以及相关技能,逐步构建二者的直接和具体联系以最终解决问题。
  二、良构与非良构情境的应对思维比较
  教育评价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即通过学生在某些评价任务上的表现来推断他们在某些构建(指评价任务要考查的某种属性)上的特征或水平[2]40。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这种“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主体核心素养由隐性走向显性的重要方式,通过考察主体的思维过程以评价其素养状况具有更强的可靠性。
  (一)良构情境应对思维的特点
  良构情境的应对策略往往已经固化成定型的图式,这种图式既包括学科具体知识,也包括这些知识的应用方式及规则,表现为学科具体知识、分析问题、梳理材料、组织答案等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向、方法和行为组成的知识结构。良构情境应对的关键就在于,在新的情境中激活同类情境的应对图式。主体面对一个新的良构情境时,首先要阅读试题设问和情境材料,感知情境任务,理解情境的目标要求,明确“我要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即进行问题表征。
  如例题2:
  烟雨画舫、亭台楼榭、琵琶纸伞,这些风物被视为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审美情趣,植根于我国江浙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厚的经济基础,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升华,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品格。她优雅灵动、崇文尚德、务实、进取、开放包容……从历代先贤名士到当代富有家国情怀的改革者、创业者以及无数劳动者,他们用智慧、雄心和创造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富庶,也让这方文化熠熠生辉。
  设问:有人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文化的繁荣。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该观点。
  该题的设问要求评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文化的繁荣”这一观点,其内在逻辑是判断影响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及说明相关影响因素。只有完成这一步操作,主体对情境材料的阅读和分析才能拥有正确的方向。
  明确任务后,主体根据问题的关键特点,在头脑中进行图式匹配,搜索相关情境的应对图式,以制定当前情境任务的应对方案。情境任务的关键特点能激活主体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图式,例题2是日常训练中常见的观点评析类主观题,题型的特点能激活主体关于回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方式——“肯定 否定 论证”。围绕这一思路,主体头脑中储存的关于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知识结构便得以激活,包括经济、政治、人民群众、中华文化本身的特点等内容,随后则根据情境材料提供的已知条件,如“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开放包容、无数劳动者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进一步确定答题要运用的原理。至此,主体已经初步制定了情境任务的应对策略,还需要将这一策略与最初表征问题的结果加以对照,以检验策略的可靠性。如果检验通过,那么任务将被按计划应对;如果检验结果无法令主体满意,就要重新表征问题以尝试激活其他图式。如果最终激活失败,主体只能尝试采用其他途径去完成任务,但是其应对效率和结果可能会打折扣。当然,这种图式激活成功与否所带来的差异性,也是通过测试来区分主体发展水平差异的应有之意。
  如上所述,良构情境任务的完成要经历以下步骤:1.阅读试题情境,表征问题;2.搜索经验,激活应对图式;3.制定情境任务应对策略;4.检验应对策略;5.实施策略,完成任务(如图5)。简言之,良构情境应对的思维过程就是“发现情境特点—实现图式匹配—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主体将新情境任务的关键特点与自我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对新情境任务的完成情况既受其问题表征能力的影响,也受其图式储备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凭借过去应对类似情境的经验,在面临相关新情境时进行图式迁移,主体可以快速地完成任务,而对某种图式的反复训练和强化,无疑会增强主体应对类似情境任务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题海战术”在教学中屡试不爽的重要原因。
  (二)非良构情境的应对思维的特点
  主体置身于一个非良构情境时,也要通过阅读情境确定“我要在什么条件下解决什么问题”。非良构情境的特殊性在于:主体浅层感知的任务是无法直接或激活图式直接解决的,主体必须把问题分解或转化成数量不一、性质不同的子问题。各子问题之间可能存在并列、递进或并列递进兼具的关系。在并列关系的子问题中,对每一个子问题的不同解答也就意味着为情境任务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已知条件或限制条件,数量不同、性质各异的已知或限制条件会导致应对结果的差异性;在递进关系的子问题中,前一环节子问题处理方式的差异为下一环节的回答提供了多个可能性,甚至给最终结论带来几何级的差异和变数。而在并列和递进兼具的多个子问题中也是如此,每多考虑一个自变量,因变量的最终结果就可能生成数倍于此的可能性。如在例题1中,试题设问要求说明“上述历史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即说明自1978年至2018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对情境任务浅层感知的结果。但仅依据情境材料提供的条件无法直接完成这一任务,主体需要对情境任务的浅层次感知结果进行深层次分析:首先,设问中的“如何发生”内含了两方面逻辑问题:一是变化发生的原因,二是原因催动下变化实现的逻辑过程;其次,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能催动二者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再次,這些可能因素与已知条件和限制条件有怎样的联系。只有完成了这些分解以后,情境任务才有继续操作的可能。从整体上看,主体需要在浅层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多重问题空间,非良构情境任务的认知和分析是一个思维的层级递进式运动过程,各环节之间紧紧相扣。这一过程是应对非良构情境的起点,不同主体在面对一个非良构情境时,浅层次感知的情境任务可能是一致的,但由于受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技能等学科综合素养的影响,主体深层次分析的结果往往具有差异性,这也是为什么非良构情境的应对策略具有多样性的根源。
其他文献
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教育领域。幼儿园安全问题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十分巨大。健康优质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非常关键,为了让幼儿在学习阶段,更多的模拟社会生活的实操问题,让幼儿从中获取安全知识和道理。而情景化这一教学模式,在幼儿的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与幼儿园现有的安全素质密切联系,一方面教育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势在必行,此文,还承载着安全教育的职能,此文,在概述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在当前幼儿相关的活动过程行为中进行分析,从而对幼儿现有的综合实践教学安全教育的具体实践。
“十三五”以来,江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呈良好态势。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江苏基础教育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适合的教育”,推动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党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升江苏德育工作的水平;系统总结、提升、推广全省各地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成果,推进育人方式转变;破解现实矛盾和难题,创新教育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成效,加快推动江苏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司莫拉佤寨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佤寨几年前的真实写照。司莫拉的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而实际上它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脫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驻村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带领群众修路,实施扶贫安居工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24
对有雄心的企业来说,吊牌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上市就亏,连亏三年,要说服装品牌哪家最尴尬,无疑是拉夏贝尔了。2020年拉夏贝尔又宣布改走吊牌模式,这是连原先的主营模式都准备放弃了。拉夏贝尔究竟是怎样走到了这一步?偏流通,拉夏贝尔的早期模式自2017年上市以来,拉夏贝尔在公众视线中的曝光度大增,市场逐渐看清拉夏贝尔的经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对课堂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发展趋势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混合以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等更加多元维度的混合,实现了学生分析、综合、评价与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互联网+”新文化旅游发展时代的逐步到来,中国旅游业正在不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为助力旅游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旅游教学,完善管理机制,培养出顺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专业型人才是当前中职旅游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对中职旅游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引发了世界的轰动。2018年4月,我国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了高校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可见人工智能在国家层面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领域与人工智能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以及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城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成果并总结归纳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5月13日,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专题报告会,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作《百年党史 初心使命》的专题报告。出席报告会的有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令狐安、艾平,副会长周吉平、耿彦和理事、会员共100人。  本刊记者
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员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重要形式,也是篮球团队获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中职阶段是学生的发育与成长的重要阶段,进行合理且科学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与身体机能,而且可以为今后中等职业学生的其他运动训练奠定坚实而全面的体能基础。所以,中职学生有必要加强篮球的体能训练。本文中,分析了篮球体能训练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并探析了当前我国的中职学生篮球体能训练的问题以及改善路径,希望为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能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创新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多种创新模式下跨越时间和空间,深刻领悟历史,发展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的探索,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情况进行改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