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实践思考

来源 :当代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保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环保教育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思想和内容。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环保教育具有可行性,通过教材、实验、课外活动和实际行动等方式来开展环保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促使学生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化学课堂;环保教育;实践
  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等等。开展环保教育与实践,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实验操作、课外活动和实际行动中开展环保教育,可以增强年青一代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和人类的责任感。
  1 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1.1 开展环保教育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 在越演越激烈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科学意识和科技能力的培养,即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培养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可见,环保教育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教学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渗透环保教育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人类环境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逐步形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1.2 开展环保教育是改变环保道德现状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许多隐蔽的环境问题却往往易被忽视。例如人们用燃放烟花爆竹来代表喜庆,但因此而引起的污染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烟花爆竹燃放时,木炭粉、硫磺粉、金属粉末等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迅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同时产生大量声、光和热,而严重污染环境。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而引起的伤害性事件及火灾屡见不鲜。燃放烟花爆竹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何燃放烟火仍是屡禁不止呢?这除了部分人对燃放烟火所造成的污染缺乏了解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和道德素养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功利思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个别老百姓的环保意识缺乏。又如,一些工厂的负责人,在明知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的情况下,仍然置环境不顾而超标排放,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最高位,这种思想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远比污染本身的危害严重。鉴于这样的环境道德现状,环保教育显得异常重要。
  1.3 开展环保教育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1990-200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1990年到2001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人均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5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但已丧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优势。严峻的现实已摆在眼前,这些现实许多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2 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2.1 从教学模式来看.如果采用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将具有知识系统性和易于进行综合评估的优点,但需要在业已较拥挤的课表中增加一门学科,会给面临着很大考试压力的中学学生增加更重的学业负担。因此,大多数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倾向于通过现行学科结构来实施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课程中化整为零地进行环保教育,可以避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并且不需要专门的环保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
  2.2 从环保教育学和化学学科特点看.环保教育是一门新兴且跨学科课程,它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将环保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化学学科与环保科学有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中学化学教学成为渗透环保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化学中渗透式的环保教育虽存有局限性,如难保证环保教育的目标真正实现,但结合当前的实际,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基本途径只能是渗透式,即将环保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
  2.3 从化学教学内容来看. 中学的化学教材几乎都渗透了环保教育内容,这不仅体现在课题的设计上,而且相应的化学知识点也融合了环保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是以化学学科内容编排体系为主线,采用融合渗透的方式进行综合设计,这既不打乱化学学科知识的顺序,又使环保教育找到支撑点。学生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与环保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通过对环保问题的学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使化学与环保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环保教育的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展环保教育?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利用教材内容开展环保教育.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适时地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保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在讲授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就可以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讲授有机化学知识时,可结合烃的燃烧,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二种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进行考虑,使他们认识到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不只是能量的损失,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旦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会使人体缺氧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在学习石油与煤的成份及加工过程时,可结合石油化工,煤的燃烧等,分析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处理的方法。   3.2 利用化学实验开展环保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我们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是引导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降低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例如,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过量;试剂瓶塞、滴管要规范放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在指定地点。其次是对某些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实验,如铜与硝酸的反应要积极改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再次是对有毒气体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引导学生加强对装置气密性、尾气吸收、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是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例如,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用离子交换法净化水等,从而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认识。
  3.3 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大多会喜欢。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会产生更加直观的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环保意识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3.4 利用实际行为开展环保教育.开展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环保意识,并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所开展的环保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而逐渐改善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废弃物,回收废旧电池,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教室内的垃圾,少寄或不寄贺卡,等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积累,逐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有投入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并行动起来,回报我们的便是尉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意《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西部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2] 王涛、雷洁《化学课堂中的环保教育》,《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09年第4期
  [3] 王宗明《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机械制图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在工科院校普遍开设,是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随着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有很多方面,如学风和班级文化的建设、纪律和卫生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等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必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自己核心的理念,在这种见解和理念的指引下,班主任才能和班级、学生形成良好融洽的关系,才能推动班级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才能引导学生自主认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  我所带的高三(3)班是文科平行班,当时在高二
期刊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很头疼的问题。本文以让学生不再怕写作为话题,浅谈了自己在习作教学的几点尝试。从“让学生懂得写作目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引导学生积累素材”、“鼓励学生分享习作乐趣,学习修改习作”、“评语中多表扬”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写作;兴趣;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间的高效性、效果的预见性、学习的主动性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学校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将弥补传统美术教学中无法满足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形成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素养,从而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
期刊
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已有多年了。初中政治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到翔宇中学的培训、观摩及回来后的亲身实践,对什么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课堂高效,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如何打造高效政治课堂,我做了以下思考: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并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同时规范了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文化理论基础,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咨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课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教师不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练习课教学的研究上,对练习课像例行公事般敷衍应付,一般采用生练一题,师校对一题的形式,单调而乏味,丝毫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练习效果。而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信心。因而,练习课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它充满活力,力争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期刊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景结构,逐步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认识能力发展迅速,感知能力达到较高程度,理解性记忆的比重增大,能有意识地提出记忆的任务,并选择记忆方法,检查记忆效果;想象力迅速发展,而且想象中的创造性成份逐步增加;注意的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主要应侧重对幼儿倾听,表达,文学欣赏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其他活动的进行使幼儿的各方面的综合技能同步提高,要作好这一切我认为应作好以下几点。  1 创设语言活动环境和氛围  学习需要有良好的语境,可促使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这种良好、宽松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场地(景)墙面、头饰、电教设备等,通过这些物质环境和教玩具的制作给幼儿一种
期刊
例证法就是用事实作论据,来论证文章论点的正确性。“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证明论点有力,同时可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实、具体、厚重。所以,它是写议论文采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但例证法使用事例是有一定要求的,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确切  确切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事实本身要真实。作为例证的事例,必须确有其事,不能为了写作的需要随意杜撰,也不能将原有的事实随意夸大或缩小。虚构事例,小而会使材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