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花木兰”郭俊卿的传奇人生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共和国的英雄谱中,有一个普通的名字——郭
  俊卿。这位女扮男装南征北战的现代花木兰,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1950年9月,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与郭俊卿亲切握手并共进晚餐。郭俊卿
  的传奇人生搬上了新中国的银幕,以她为原型拍摄的
  《战火中的青春》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郭俊卿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
  中。7岁那年的夏天,她随家人逃荒要饭来到地广人
  稀的内蒙古大草原。为了活命,父亲被迫给地主干苦
  活,受尽欺凌,几年后便含恨而死。郭俊卿不得不剃了
  光头,扮成男孩外出打工。无论吃多大的苦,一家人还
  是填不饱肚子,3岁的小妹妹也因病夭亡。
   1945年,14岁的郭俊卿虚报年龄,乔装成男孩参
  加了八路军,她给自己改名为郭富。第二年,组织上调
  她去骑兵通讯班,她多次出色完成任务。1947年6月,
  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无论怎样掩饰,班里的战友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蛛
  丝马迹:“你们注意了没有,郭富这家伙从来不跟咱们
  一起上厕所!…‘这小子有点怪,跟他闹着玩时老躲躲
  闪闪的。”战友们决定揭开这个谜。一次,趁郭富不备,
  战友小李一把将她抱住,气得郭富一边拔刀一边大
  哭,吓得战友们再也不敢闹了。
   平时,郭富从不因年纪小而要求同志们照顾,她
  把战友当作自己的兄弟,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关心同
  志,帮助战友。时间一长,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打起仗来
  敢拼敢杀的小战友。
   战争使郭富很快成长为基层指挥员,她被任命为
  我军某部机炮连支部书记。这时,辽沈战役开始了。她
  带领战友参加了著名而惨烈的大拉子山阻击战,为锦
  州的解放立下了大功。不久,东北野战军挥师南下。行
  军途中,己任副政治指导员的郭富跑前跑后地唱歌鼓
  动,还帮炊事班背行军锅。大年初一,部队组织秧歌
  队,郭富头戴假发,身穿旗袍,一边唱歌一边扭着腰,
  把看热闹的人笑得前仰后倒:“这个解放军演得真像
  个女人!”
   二
   部队进军到广东韶关时,郭富得了重病,住进了
  医院。躺在洁白的病床上,郭富思绪纷乱。她害怕,怕
  暴露了真实的女儿身。
   5年的艰难转战,使郭富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她
  高烧不退,苍白的脸上流着虚汗。医生来了,可郭富双
  手紧捂着肚子不让检查。责任心极强的女医生发现,
  郭富喉部平坦,腿上汗毛很少,体形有点像女性。情况
  汇报到领导那里。首长来了,郭富哭起来,她终于吐露
  了女扮男装参军杀敌的真情。
   郭富是个女的!这消息成了爆炸性新闻,在全军
  上下引起了轰动。军长贺晋年得知后说:“郭俊卿是巾
  帼英雄,是当代的花木兰,是我们四十八军的骄傲!”
  情况反映到中南军区,军区领导认为,一个农村女孩
  子,女扮男装,英勇战斗,杀敌立功,这是值得宣传的
  先进人物。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汉口车站里,掌声和鲜花把英雄们送上了北去的
  列车。郭俊卿分头短发,女式军装,英姿勃勃地向战友
  们挥手告别。9月25日下午,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
  总理、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饭店门口迎候英雄们的到
  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大厅和每一位英雄亲切握手。
  郭俊卿热血沸腾,她和赵兴元代表全体英雄模范向毛
  主席敬献花篮,毛主席和他们握手致谢。共进晚餐时,
  郭俊卿端起酒杯,向人民领袖敬了一杯酒。
   会后,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先进人物,郭俊卿和战
  斗英雄张明、赵兴元参加了以冯文彬为团长的中国青
  年访苏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还有新中国第一个女拖
  拉机手梁军、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在接触的过程中,郭俊卿对同在第四野战军的副
  团长赵兴元从心里敬佩,这是英雄对英雄的爱慕。个
  子不高的赵兴元比郭俊卿大5岁,是1939年参加革
  命的老兵,郭俊卿听过他的报告。他多次立功受嘉奖,
  被誉为“全面功臣”,是全师“永不褪色的光辉战旗”。
  更使郭俊卿钦佩的是,赵兴元不仅勇敢,还很善良,他
  像大哥哥似地关心她、教育她。女英雄悄悄地爱上了
  兄长般和蔼的赵兴元。
   曾获过“模范政治工作干部”称号的赵兴元并非
  木石之人。晚上,郭俊卿老是来找他,单独在一起时,
  她显出少女本能的柔情,喜欢靠在赵兴元身上,喜欢
  和赵兴元说笑。
   一天晚上,郭俊卿又来找赵兴元:“人家说咱们俩
  要结婚了?”赵兴元说:“咱们两人太突出了,不合适。”
  郭俊卿要和赵兴元换手表:“留个纪念。”赵兴元知道
  这个纪念品的含义,他不是舍不得这块瑞士表,他担
  心郭俊卿拿了这块表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
  一再恳求:“小郭,我要到朝鲜去了,我是指挥员,我要
  掌握时间,你把表还给我。”她不给,赵兴元还是向她
  要。“给!”她把表往地上一摔,瑞士表不走了。郭俊卿
  质哭了。
   三
   从莫斯科回到北京,郭俊卿请假回家乡看望母亲
  和弟弟。妈妈欣喜地看着一身戎装的女儿,笑得合不
  拢嘴。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20岁的少女却为理不清
  的情丝而烦恼着。她渴望爱情,而倾心爱慕的人却拒
  绝她的爱,这是为什么呢?更使她伤心的是,男人们赞
  誉她是好同志、好战友,可又不喜欢她的泼辣性格、豪
  爽脾气和任性幼稚。她想不通,好同志,好战友,为什
  么不是好女人?
   她要做男人!她曾经做过5年的男人,她有男人
  的勇敢、男人的豪爽、男人的粗犷、男人的喜好。与其
  说重新学做一个温柔的女人,还不如继续女扮男装的
  生活来得自然和容易。
   因为有病,她切除了子宫,她要求医生把她变作
  一个男人。一家有名的医院为她做了手术。但这样一
  来却造成了混乱,这个草率的决定给组织出了难题,
  也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
   她以男性的身份和形象踏人社会,并改名“李
  民”。党组织保送她到人民大学政治系学习,她和一位
  女同学相爱了。可是恋爱一段时间后,她们分手了。她
  毕竟不是男人。
   其实,有一个人深爱着郭俊卿,他和她共过生死
  患难,那是战火锤炼的深情。他就是郭俊卿的老排长。
  这位矿工出身的老八路是看着郭俊卿成长的,他们在
  一条战壕里并肩战斗,又在一个教室共上速成中学。
  老排长主动向郭俊卿表白他的爱情,可郭俊卿拒绝
  了。她有难言的苦衷:既然已无法成为一个好妻子,为
  什么要去拖累一位好同志呢?老排长掏出了肺腑之
  言:“小郭,不能生育不要紧。多少好战友在战场上牺
  牲了,他们连五星红旗也没有看上一眼。我是爱你的
  人,没有孩子可以去领养一个。”郭俊卿思前想后,果
  断地斩断了这温馨而恼人的情丝。
   从人民大学结业后,郭俊卿离开了培育她成长的
  人民军队,又改名“郭富”,转业到北京市手工业管理
  局工作,后调至山东省历城县手工业管理局,不久又
  调任青岛市一个被服厂的厂长。
   四
   在青岛当被服厂厂长时,她又恢复了“郭俊卿”的
  原名。她应邀到工厂和学校作报告,讲到当年拼刺刀
  杀敌人,她捋起袖子给大家看一块块伤疤,这历史留
  下的印记,记载着她的光荣。
   郭俊卿很少坐在厂长办公室里。她喜欢和工人们
  在一起,到车间和他们一起蹬缝纫机,在食堂一起吃
  饭,一起唱歌跳舞。她会跳交谊舞,那是出访苏联时学
  会的。郭俊卿好学多才,会拉二胡、唱京戏,《苏三起
  解》是她的精彩唱段。
   她把苦命的妈妈从内蒙古草原接到青岛奉养,还
  把自己的小侄女当作女儿培养,把爱献给了母亲和孩
  子。1962年10月,郭俊卿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
  礼。
   “文革”中,郭俊卿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揪斗,铺
  天盖地的大字报诬蔑她是“假花木兰”。“造反派”掀掉
  她的帽子,揪住她男式的头发,对其谩骂、殴打,还让
  她坐“喷气式”……
   郭俊卿受难的消息传开后,组织上立即采取保护
  措施,将她调到山东西部的曹县任民政局副局长,她
  再次改名“郭富”。17岁的女儿跟着她来到曹县。县委
  后院的一间破屋是她们的立足之地,晴天掉土,雨天
  漏水。
   民政局是管复退军人和烈士军属的。在那个砸烂
  一切的年代里,优抚政策难以落实,有的复退军人生
  活十分困难。郭俊卿一面被别人批斗,一面用她的赤
  诚安慰和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她常常从牙缝里省出点
  钱,5元、10元地接济需要的人,还把自己穿的衣服脱
  下来送给需要温暖的老人。女儿常常为找不到衣服问
  郭俊卿,她总是一句话:“送人了。”
   女儿常会发脾气,十七八岁的姑娘还没有工作,
  连户口也没有报上。她要妈妈去找人,可郭俊卿说:
  “咱们两个人,有我90多元的工资,够花的了。人家有
  困难,先照顾别人。”
   听到敬爱的周总理去世的消息,郭俊卿痛哭失
  声。她买了一个花圈,花圈中央有一张周恩来神采奕
  奕的照片。郭俊卿把花圈拿到县委的小礼堂,有人训
  斥她:“上级有规定,个人不能搞这一套!”郭俊卿不
  听,她把花圈端端正正放好,在敬爱的周总理的遗像
  前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1981年4月,郭俊卿离休了。离休前,她给上级有
  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将“郭富”改为“郭俊卿”,并恢复
  她本来的女性身份。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现代“花木
  兰”郭俊卿公开了她的传奇人生。1983年9月23日凌
  晨,郭俊卿离开了她为之奋斗的和平岁月,年仅52
  岁。一只旧皮箱、一床旧被、一条毛毯是她最贵重的遗
  物。她被安葬在常州市烈士陵园中,鲜花和芳草拥抱
  着她,她是大地的女儿。
其他文献
1933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一步向华北进攻,平津各校提前放假。北平第四中学应庙毕业班的员宪千、赵键和我一同返回太原度假,商量着假期内如何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以稍补危若覆巢的大局。这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赵宗复,从北平返太原后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共同研究后,一致同意在报纸上创办一个文艺刊物,来唤醒更多的民众起来共同抗日救亡。决定后,便请赵宗复出面和《山西日报》联系,划给我们报纸的一角创办文艺刊物。在赵
期刊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奔腾!   这首优美激扬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曾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或传到“国统区”和海外,成为一曲激发抗战爱国热情的颂歌,至今传唱不已。它的词作者,就
期刊
我在中统的位置    1939年8月,湖大招生,我以第二名成绩被录取  (经济系)。慈利县与我同时考取的有李文进(别号李  子大)、李柏生(王育瑛的外甥)、安齐家(女)等4人。  1940年12月,我由政治系同学李笑白(临湘人)介绍,  加人中国湖南省调查统计室(简称“中统”),直属湖大  干部小组。1942年6月,李笑白毕业后赴重庆国民党  中央组织部任干事,我继任
期刊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战争的胜利,显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是受压迫人民受压迫民族和受压迫国家最喜庆的伟大节日。这一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并揭露日本战犯东条英机之战争亡灵不散,继续做着军国主义迷梦的诸多罪行,本刊决定开辟《
期刊
前不久,在新华书店得丁玲回忆录《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一书;又闻丁玲纪念馆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落成的消息,使我又回忆起在北大荒宝泉岭农场认识丁玲那些难忘的岁月。  1958年,我作为准右派(中右)从军队下放北大荒宝泉岭农场五分场第二生产队劳动改造。因为我拼命干活表现突出,在生产队拥戴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干出了成绩后,从生产队调到总场机关粮食出口科工作。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物资产品、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之际
期刊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参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近半个世纪以来,张恩德爱党爱国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着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张恩德之所以能在危及关头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是缘于他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战友有着浓厚的兄弟情。在长征
期刊
虎将许世友,因是少林出身,练得一身惊世武功。在沙场上,他作战骁勇,令敌闻风丧胆,大有百万军中能取上将首级之雄风;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位重感情、很有人情味的汉子,他的一生,留下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连拔六棵白杨树        在延安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全军上下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有一次,许世友下部队视察开荒的完成情况。在他来到通讯连的时候,发现战士们刚刚开垦出来
期刊
口述人档案:邬吉成,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荣庄子村,1938年2月参加革命。曾担任毛泽东主席的随身警卫,中央警卫处副处长兼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及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司令部副参谋长、安徽军区副司令,并长期做外宾警卫工作,多次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担任卫士长。    从晋绥边区到延安     1945年初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即,中央保卫部门决定从晋绥军区各部队抽调一批军事技能过硬、政治可靠
期刊
冯玉祥(188卜1948,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原为直系军阀将领,曾任北洋军旅长、师长。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率部从热河前线回北京,倒戈发动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曾电邀孙中山北上。北伐战争期间,他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开始投入中国国民党的阵营。“中原大战”前后,冯玉祥将军曾两次居住在山西太原的晋祠一带。  1929年5月的一个上午,冯
期刊
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向前,向前!》时,河南省方城县一位名叫贾相臣的老人,每晚端坐电视机旁,一集不漏,准时收看。当他看到华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运筹指挥太原战役,国民党三十军军长黄樵松欲率部起义,因部属告密而身陷囹圄、英勇就义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就是年已77岁、曾经跟随抗日名将黄樵松将军达6年之久、亲历1945年南阳保卫战和1948年太原起义失败的贾相臣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