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素有立德树人之传统。《礼记·大学》整篇都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3—6岁的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从养成教育抓起,养成教育则从娃娃抓起。
  七都镇地处太湖之滨,位于江浙沪交汇的金三角地带,自古就有“鱼米之乡”“蚕桑之地”的美誉。2000年,一代大儒南怀瑾先生来到七都兴教办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七都变身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我园从传统美德入手,以德育人,结合我园“十三五”课题“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园本实践研究”,深入实践,认真研讨,在多样化的具有本园特色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一、行之规,孝为先,帮助幼儿养成感恩孝敬习惯


  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拥有孝心是仁的根本,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孝顺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的幼儿来说,或许没有什么大孝之事,却渗透于生活的细微之处。
  1.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感恩,可以是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幅涂鸦,一个眼神,又或者是一次拉住妈妈手的感觉……父母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示范,比如父母自己能做到尊重老人,幼儿也会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礼仪,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2.与课程相渗透
  在一些课程内容中,我们也恰到好处地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孝道,比如《我爱我家》《袋鼠妈妈》《爸爸的领带》……我们还开展了一个很特别的活动“护蛋行动”,让幼儿在一整天的“护蛋”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感悟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辛苦,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都能心怀感恩,及时行孝。
  3.与节日相结合
  平日里,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重阳节等举行有意义的特色感恩活动,为长辈、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爷爷奶奶敲敲背、端杯水,为爸爸洗袜子,帮妈妈拖地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着爱、学着孝。

二、习文明,礼当前,帮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小孔融,四岁能让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直都在传颂着礼仪之德。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或每一个细节入手,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比如早上来园、放学离园能主动与老师和同伴打招呼;有困难要别人帮忙时会说“请”“谢谢”,打扰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我们还注重积累幼儿的感性经验,如文明专题墙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文明礼貌行为的瞬间或片段,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在墙面上,幼儿会自由欣赏和评论,还会主动模仿和学习,文明礼仪这个优良的传统美德成为班级中每天的話题,大家在叙述和倾听中都得到了正能量的熏陶。这些照片还会定期更换,推陈出新,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又如园外实践活动“参观七都太湖螃蟹市场”。出发前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如何跟着队伍有序进入市场?如何文明参观?如何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到了市场,幼儿看见一个劲儿吹泡泡的螃蟹,看到忙着捆绑打包的身影,看到满盆满缸的各种水产,都非常兴奋,有的发出夸张的惊叹:“哇塞!阿姨,你家的螃蟹好大呀!”有的看得入了神:“婆婆,你轻一点,螃蟹会疼的。”有的忍不住想伸手试探一下:“叔叔,螃蟹要爬出来了,我帮你抓进去吧!”好奇的幼儿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懂礼貌、讲文明的举止赢得了市场里摊主的一致好评。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三、俭养德,勤为本,帮助幼儿养成勤劳节俭习惯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要从幼儿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幼儿懂得爱惜劳动成果,逐步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好品质。
  为了带领幼儿走进农田,我们与田农协商,获得了一次全程跟踪观察水稻成长过程的机会。这是一个为时几个月的跨季节跟踪观察,从春天到秋天,耕田、播种、插秧、慢慢长高、成熟、收割、晒谷、给稻谷去壳,最后烧成幼儿每天吃的香喷喷的大米饭。这么漫长、奇妙的过程,对幼儿来说确实不易理解,于是我们把幼儿带到了田边。
  1.边观察边记录
  幼儿用绘画或者符号的形式进行记录,把观察到的内容一步一步用箭头连接,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图,水稻成长的全过程便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一目了然。
  2.边观察边询问
  为什么先要耕田?喷的农药为什么只除掉了杂草?为什么从绿色变成了黄色?怎样就知道稻谷成熟了?一颗水稻上有几颗稻谷?……与农民伯伯的对话加深了幼儿对水稻成长的了解,探知了更多的奥秘。
  3.边观察边参与
  这份参与是自愿的、主动的,也是适当的,看到农民伯伯在稻田中幸福地忙碌着,幼儿也都跃跃欲试,帮着捡稻穗、给稻谷翻身、装稻谷、运稻谷。虽然汗流浃背,但却非常快乐,田野中到处回荡着幼儿欢快的笑声。幼儿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大米饭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进而也培养了幼儿勤劳节俭、爱惜粮食的美好品德。

四、善作魂,和为贵,帮助幼儿养成互助合作习惯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故事《将相和》,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因此,合作能力也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如何抓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引导他们与同伴友好的交流往来?在我园本土化的活动中,我们尝试着组织不同形式的合作,拓展幼儿的交往圈。
  1.跨班合作
  在“三月三,野火饭”亲子活动中,我们七个中班融为一体,不分班级,按照活动项目来分工,幼儿自由选择。捡柴火、搭灶头、洗锅淘米、洗咸肉咸鸭蛋、生火、下锅、拼餐桌、铺桌布、备水果……幼儿带着各自的任务,与隔壁班不认识的同龄人交流聊天、分工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互助的情景比比皆是,传统美德在生动活泼的幼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师幼合作
  在我们的特色专用室“鱼米之乡”里,有很多七都特色的生活实践项目,如制作熏豆茶、黑芝麻糕饼、编制渔网、摇柴龙、包粽子等,这些民间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帮助,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使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跨年龄段合作
  养蚕室里,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接触实践,已经了解了很多蚕宝宝的特点和习性,不管是对桑叶的认识、喂食的要求、清理工作,还是室温、气味、生活习性等注意事项,他们绝对有能力带领小班幼儿参观并讲解,而小班的弟弟妹妹也很喜欢跟着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们参加活动。就这样,以大带小,和谐交往,共生共长。
  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在这片传统文化浓郁的乡土上,我们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让传统美德深入幼儿的思想,内化为幼儿的道德行为,这是留给幼儿最可贵的、能够受用终生的财富。
其他文献
海滩寻趣  海渐近了,风润起来了,天空像一匹刚染成的浅蓝色布,干净、空旷而高远,将心情映照得异常清澈。孩子近海更是欢腾。到底大了一岁,玩沙子更有想法了,取水的路,写满挑战,带着令人欢喜的勇气,在心与行的充分努力中,孩子一点一点体验海潮的汹涌,玩味黄沙之美趣。我悠悠伴着,观海赏孩。孩子在水里玩得不想出来,眼中闪着热爱的光芒。记得去年,水没过小腿就大呼小叫,可今年孩子却主动到海边取水,打捞水草,让我推
期刊
入园、接园时,总有家长会驻足在幼儿园大门口的“每周食谱”橱窗前,认真查看当天的食谱,有时还会用相机拍下来发给孩子的其他家人,有些家长送孩子到班级门口时,还会详细询问孩子的进餐情况。  鉴于家长们十分关注孩子食谱,今天就特地和家长朋友们聊聊食谱背后的秘密。  一、食谱的制定  食谱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是不是孩子们喜欢吃什么,食谱上就写什么?  我园规定每季度制定一次食谱,双周食谱不重样。参与制定食谱的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确实,热爱孩子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天性。每当听家长朋友们说起,孩子在幼儿园吃得饱饱的,还长得壮壮的,我心里就高兴极了。  记得去年9月份刚开学不久,我发现班里有些孩子存在挑食的毛病,担心长期下去他们会营养不良。小田格儿是班里挑食较为明显的孩子,每当吃到西红柿面时就悄悄地哭,平时家长知道她不爱吃,也就不做给她吃。了解情况后,我没有大声地
期刊
吃“元旦”  六一儿童节到了,妈妈对宝贝说:“今天是你的节日,想吃什么?”  “我想吃圆蛋!”  “元旦?元旦不能吃!”  “能吃,上次我们在舅舅家就吃圆蛋了,里面是红的,绿的,还有黑的,可好吃啦!”  “宝贝,那个是元宵……”  戴顶绿帽子  爸爸穿了一身绿色的旧工装,宝贝看见,说:“爸爸这身绿衣服很漂亮,你再戴顶绿帽子就更漂亮啦!”  这是爪子  媽妈用自己做教具,教宝贝认识身体。妈妈指着眼睛
期刊
一、选择图画书《猴子捞月亮》的背景  图画书《猴子捞月亮》内容改编自民间故事,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选用了幼儿都喜爱的小猴子形象,故事情节夸张且富有童趣,引发了幼儿无穷的想象和继续深入阅读的兴趣。教师以“月亮掉到水里了”为问题线索,引导幼儿展开想象,通过“月亮为什么会掉到水里”“怎样才能将月亮从水里打捞起来”“什么工具才可以将月亮打捞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跟随故事情节不断展开思索。
期刊
介休市三佳乡第一中心幼儿园是介休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改建而成的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2013年春季开园以来,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以“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幼儿园与家庭”三个共同成长为立足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建之初,面对资金不足、城乡差异、家长观念滞后等现状,如何立足实际,科学实施低成本高质量的农村幼儿教育;面对师资不足、人员结构不等、师资层次不齐、水平差异等现状,如
期刊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一切教育的开始,也是孩子社会生活的起点。我们在强调家园共育的同时,更要强调科学的育儿方法。作为父母,不只要爱孩子,还要会爱孩子。怎样才能有智慧地爱孩子呢?关键要做到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如此,父母的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一、接受孩子是前提  (一)做好
期刊
从儿童视角来看,游戏应该是自由的。可是,教师创设游戏区在很多方面还是较为功利的,户外游戏活动时间较为欠缺,游戏水平低,户外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以户外改造为起点,在教师中展开了问题沙龙研讨。一、直面问题  1.缺乏儿童本位的游戏设置,幼儿户外游戏不够深入,兴趣不浓。  2.幼儿园户外游戏区的划分、使用和材料投放不完全合理,幼儿游戏水平低。  3.教师缺乏细致的观察,对于幼儿学习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样、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日常生活中,无论形成哪一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必须以运动材料为载体。只有通过合理有效投放运动材料,与材料不断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
期刊
教研组是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阵地,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研组长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核心人物,在教研过程中被赋予了专业引领的职责。特别是以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为主的园本教研,更需要教研员能够基于园本准备好个性化“研案”,并通过完善教研制度、灵活组织形式、适时现场互动、及时评价反思等过程,使教研活动高效完成。一、完善园本教研制度,激活教师内在潜力  完善园本教研制度,既是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