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代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由此对审美意识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文学编辑提高审美修养,提高虚假的美感鉴别能力,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规律、审美意识的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简论。
  关键词:文学编辑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文学编辑处于联系作者和大众之间的位置,他的审美意识既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品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传播。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不仅仅是作者审美素质的体现,也是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呈现。无疑,提高出版物的审美价值是社会所需、人心所向。出版物的主要制作者是编辑,他和所有生产者一样,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由创造出真善美统一的作品。编辑怎样才能充当合格的角色,做出令人满意的贡献呢?意大利美学家索菲姬·罗兰指出:“在许多领域里,修养都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显然,编辑必须成为具有良好审美修养的艺术家。
  只有经过审美,才能确定或筛选出那些对社会大众有用的东西。因此,作为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特殊的,是具有强烈引导作用的。
  一 文学编辑的审美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当代思想引导者的文学编辑们的审美观念,应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和谐健康的美。
  文学编辑在审美活动中,首先要正确处理真与美的关系,掌握内在审美规律。什么是美?美,是以真为前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能动创造的再现。首先,编辑要把握好自身的主体意识,体验作者的主题意识和受众的社会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其次,要对审美客体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所涉及物的客观运动及发展变化规律,有一个清楚的感知和认识;最后,要处理好善与美的关系,美是以善为前提的,但美并不等于善,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与人的功利目的相联系,而美并无直接的功利目的。文学编辑主体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以表达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生活感受的文学作品为实践对象,承担起传播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善得到落实。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通过文学期刊这个载体,对读者的思想教育、身心愉悦、情感交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同时,也传播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审美意识应该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前提下,影响作者的审美观念,引导审美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励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生活。
  二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结构分析
  无论是哪种美作为一种信息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状态才有意义,因而审美意识的结构不是恒定不变的。一般来说,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结构是由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者构成的。
  文学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忠实于艺术,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还要在审美中实现自己作为精神主体的价值。因此,艺术的审美、社会的审美、思想的审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实际上也就是认识文学作品美的规律的途径。
  文学编辑的艺术审美,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追求。编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社会审美和思想审美;文艺作品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遵循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编辑的社会审美意识,应该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本质方面的发展规律,从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感悟和运动规律的把握上来考察与评价文学作品,并以一定的时代精神、美学理想和文艺理论为依托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一部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文学编辑审美中的思想审美决定着作品时代精神的体现程度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程度,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价值。
  艺术审美意识、社会审美意识和思想审美意识是互相融合统一的。编辑审美只有具备了以上3种意识,才能对时代、社会、个体等诸因素进行合理的思索,才能具有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感。从而去发现那些积极思考人生,努力捕捉社会信息,深刻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并在编辑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获得自己的综合审美意识。
  三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文学编辑在具体编辑工作中的审美倾向,是由其审美意识决定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着其编辑作品的质量。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审美现象,文学编辑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1 文学编辑的审美责任与使命
  文学编辑要提高审美意识不仅要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遵循自己的艺术规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想象和个性,更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人格。
  沈从文曾做过如此评价:“年青人从近二十年养成的社会习惯上,大部分是用新出版物取得娱乐和教育。一个优秀作家在年青读者间所保有的抽象势力,实际上就永远比居高位拥实权的人还大许多”。站在文学编辑的角度,要从本质上提高审美意识就要意识到自己传播真善美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怀着一种盈盈的真诚、绵绵的善意和柔柔的美感,认真体会和审视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的文化追求和科学信仰,坚持抱真、怀善、守美的态度,不能因为偏向部分读者群体的爱好,而失去了作为文学编辑的责任,更不能做假恶丑的代言人。只有实现作品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做到真善美的高度和谐,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学期刊的编辑审美活动,创造出精美的精神食粮。
  2 审美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文学编辑要加深对文学审美的专业知识的把握和对基础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活动中的观察力,发现美的敏锐力,和对美的鉴赏力。如今随着传媒业的蓬勃兴起,人们的审美角度日趋多元化, 但是美的本质不变。编辑就要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素养,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出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文稿中找出美的形象,把自己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敏锐力、发现力和鉴赏力,成为一个行业专家。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对一个编辑审美意识的最好检验。编辑的审美素养和对美学的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就是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随着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审美意识的提高是可把握、可具体操作的事情。作为审美主体的编辑,只要具有审美的需求、自觉性和进取性,终有一天其眼光会透过层层迷雾,片片芜杂,看到隐藏在迷雾后面的亮点和掩盖在芜杂下面的清流。
  3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与思维模式
  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强弱,在于他是否能够站在社会和艺术的高度,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是否能够先于读者,肯定或是否定一部作品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的建立,对于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编辑批判是文学编辑自身的功能,它与编辑的使命和本质相关,是由编辑独特的社会角色和特殊的工作规律所决定的。文学编辑在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中,有艺术发现的使命,必要的时候,他能采取措施,对作家的创作进行完善、想象和审美再创造,把读者鉴赏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引向作者创作作品时所要展示的艺术世界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的批判性思维体现着对作品的一种审美和再创造。
  文学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对美的再创造。有了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文学期刊在封面、插图、版式设计和文章的立意、风格、定位上达到统一和谐。创造性思维在文学期刊的总体策划时,能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在审阅过程中,可帮助作者开阔思路;在修改加工时,会突出作者的精辟见解和独特风格。文学编辑应该是创新的弄潮儿,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大量积累和研究,都是为创造提供必要条件。编辑对文学审美的整体把握,对作品分析的超然眼光,体现了编辑的审美高度。文学编辑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在一部作品中发现闪光的东西,这种闪光的发现需要文学编辑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审美把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整合和重构,文学编辑的时代性思维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新切入的研究中。对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人和事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中的时代价值成分,有许多是尚未深入研究甚至被发现的。文学期刊编辑要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把握时代的特性,对于文学的发展做出预见和设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文学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了时代意识,才能接受新时代新生活的召唤,把握时代的脉博和读者阅读需求的热点,使自己的智慧通过文学载体转换成社会的智慧,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 结语
  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而审美的过程和对其结果的享受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但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和由此对审美意识提出的高要求,文学编辑更应该加强审美修养,不被虚假的美感迷惑,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性质的审美活动,文学编辑在审美方面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不仅决定了他编辑出版的作品文学价值、内容的影响程度和相应的社会价值,更通过发现和创造了美、表现和发展了美的美学价值的体现,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文莉:《文学编辑审美意识纵横》,《鸡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 赵雅安:《论文学编辑的审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 苏和平:《水族审美意识探源》,《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4] 朱志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5] 陶国山:《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5期。
   [6] 王怀通:《审美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7] 赵仲牧:《寄托范畴与审美意识——四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8] 沈有春、裴君波:《要重视审美意识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第11期。
   [9] 罗小军:《独到的审美意识——〈观瀑〉赏析》,《初中生世界》,2003年第23期。
   [10] 李尧:《浅析汉英色彩审美差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 王长军:《文学与文学编辑》,《理论观察》,1994年第1期。
   [12] 孙宗新:《〈风景谈〉中的美》,《语文学刊》,1991年第3期。
   [13]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 张耀民:《论图书编辑的十大意识》,2005年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
   [15] 杨玉东:《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编辑的审美意识》,2005年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
   [16]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2001年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
   [17]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2001年。。
  
   作者简介:刘玉兰,女,1972—,四川都江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编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当前,教师个人教育网站日渐增多。文章论述了教师个人教育网站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教师个人教育网站的几个拓展功能。 At present, teachers personal education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提出在这世纪之交,看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发现它正面临着现实和未来的双重挑战。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变迁、离异
降低CO2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碳酸二甲酯(DMC)是国际公认的绿色溶剂,低温下对CO2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具有规模化应用的潜力。该文针对整体煤气化
Recent evidence is leading to the replacement of vitamin K antagonists, the efficacy of which in prevent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本销售排行数据均来自于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抽样数据,该系统自1998年7月正式建立以来,已有1862家书店门市加入,这些参与书店的零售总码
为了进一步研究青春期女性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现时女性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青春期心理保健工作,我们于1999年对我省1040名女学生进行了《青春前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表示,继续大力加强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农家书屋工程总投资近五百亿,已建成农家书屋三万多家,出版各类适农
3月12日至13日,“爱满三湘·校园记者作家”读书活动走进隆回县,在万和实验学校、东方红小学、滩头镇中心小学举办了三场精彩的讲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邓 From March 12 to
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文讨论三联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
Modified largest weighted delay first(M-LWDF)is a typical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supporting hybrid real-time services over wireless networks.Howev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