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M的悬浮磁化焙烧主炉气固流动传热数值模拟

来源 :金属矿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悬浮磁化焙烧主炉内气相温度场分布、颗粒流动特性以及颗粒升温速率等信息,基于CFD理论,对悬浮磁化焙烧主炉内稀相气固流动以及传热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文中气相计算采用欧拉方法,固相计算采用Discrete Phase Model(DPM),并考虑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悬浮磁化焙烧主炉温度在径向呈现炉心温度高、近壁温度低的分布特征,在轴向逐渐趋于均匀.矿石颗粒进入主炉后,在气流的拖曳作用下迅速上升,1.0 s时颗粒可到达主炉顶部,1.2 s时颗粒在顶部弯管处出现逃逸现象;颗粒进入主炉后,自身温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由于颗粒相和气相不断进行热量交换,在主炉上部低温区域,颗粒温度有所降低.颗粒在主炉内停留时间呈现“早出峰、长拖尾”的分布特征,其中95%以上的颗粒在1.2~3.6 s内完成逃逸.
其他文献
薄层状岩石广泛存在于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建设中,针对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对于该类岩体工程的安全施工与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借助自主研发的岩土类材料3D打印设备,基于湿料挤出沉积成型3D打印工艺,开展了不同层理产状薄层状类岩石试样的3D打印试验,成功获得了层理面与试样长轴夹角θ为0°、45°、90°的类岩石试样.针对打印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借助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对试验过程开展非接触式全场应变观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层理产状3D打印试样的宏观力学参数、空间应变场演化规律与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湿料挤出沉积成
白钨矿是钨金属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脉石多为萤石、方解石和石英,因表面性质相似而难以获得合格的精矿指标.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接触角分析和Zeta电位分析,研究了羧化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腐植酸钠及组合抑制剂在白钨矿与萤石和方解石常温浮选分离过程中药剂吸附行为及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羧化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腐植酸钠较强地抑制了萤石和方解石,白钨矿也受到略微影响,可浮性差异较小;将木质素磺酸钠与腐植酸钠按质量比4:1进行组合,命名为DWC-1作为抑制剂进行浮选,白钨矿与
新疆某低品位磷灰石矿主要有价成分P2O5含量为4.82%,有害成分MgO含量为14.54%.为确定适宜的开发利用工艺,在系统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浮—重联合工艺和分级干式磁选工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磷灰石含量为11.77%,可综合回收矿物黑云母含量为20.60%,主要脉石矿物透辉石含量为63.99%;磷灰石、透辉石和黑云母的粒度均较粗,易解离,有利于磷灰石的选别.②相对于分级干式磁选工艺流程,浮—重联合工艺流程在磷灰石精矿品位相近的情况下,回收率高出22.42个百分点且可综
某铅锌矿含铅1.15%,含锌2.26%,铅锌氧化率均小于8%.针对原铅浮选过程中回水回用导致的铅锌分离难题,采用铅锌等可浮流程,使部分可浮性好的锌矿物与铅矿物同步浮选;在铅精选作业,采取强化抑制措施分离铅锌,获得铅精矿和铅精选尾矿,铅精选尾矿与铅尾矿合并进入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①直接使用回水的条件下,闭路试验取得了与自来水浮选相近的铅精矿指标,铅精矿含铅56.98%、含锌3.85%,铅回收率87.20%.②铅锌等可浮工艺在选厂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指标,铅精矿含铅65.90%、含锌5.04%,铅回收
主要阐述呼和浩特市回弹法地方曲线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数据采集、归类统计和分析.通过混凝土试块回弹抗压数据分析、曲线拟合以及和国家曲线的比较得出相关的结论.
现阶段矿井水害预警工作以水文地质参数、应力、应变等指标的阈值上下限监测为主,监测到的信息难以体现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复杂的突水机理.为解决亭南矿在开采过程中顶板及老空水突水的监测预警问题,以“上三带”理论为基础,采用单因子监测指标梳理、多源数据融合预警方法,基于Spring Boot框架和GIS技术构建并设计了矿井水害“一张图”预警平台.结果表明:①该矿水害预警指标选取应集中在矿井水情、水文信息、微震导水通道监测及涌水量预测方面;②平台具备矿井水情风险五大数据库以及基础信息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多源数据融合预警
针对辽宁朝阳某选矿厂磁铁矿选别流程复杂的问题,根据磁铁矿不同组分的磁性和密度差异,研制了一种三产品磁选柱,设计了磁场结构和流场结构,分别用于磁铁矿单体、富连生体和贫连生体(脉石)的分离.磁系由恒定磁场、粗选磁场和精选磁场3部分组成.采用三产品磁选柱对辽宁朝阳某选矿厂细度为-0.074 mm占64.58%、TFe品位为61.43%的磁铁矿样进行选别,当恒定磁场励磁电流6 A、粗选磁场励磁电流6 A、粗选周期1 s、粗选区上升水流速度3.9 cm/s、精选磁场励磁电流0.8 A、精选周期2.5 s、精选区上升
辽西新民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辽成矿带的最东端,是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为在矿区深部探求新的盲矿体,以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成矿模式,同时开展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研究,并对矿区59号勘探线100 m中段和ZK5908、ZK5909号钻孔样品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地层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据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围岩、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缘性,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后期有大气水加入.②矿区受韧性剪切作用影响,含矿流体沿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
锂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有价金属,除泥是从锂渣中获取有价金属的重要途径.基于响应面法,采取Box-Behnken Design(BBD)设计方法,以旋流器进料浓度、进料压力和底流口直径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这3个因素对锂渣除泥分级质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影响分级质效率的多元数学模型.通过对试验和模拟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验证了数学模型的精度,并通过三维曲面图探明了各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分级质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分级质效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底流口直径、进料压力、进料浓度,且底流口直径与进料浓度有着很
针对矿山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数据处理量大、预计参数求取不稳定等不足,在借鉴和总结不同计算机语言开发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C#编程语言,结合Word和CAD开发出开采沉陷移动变形数据处理与预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数据管理、移动变形计算、输出报表以及契合CAD的移动变形曲线绘制功能,并构建了基于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chool Algorithm,AFSA)的Logistic单点沉陷预测模型.将该系统应用于顾桥矿1414(1)工作面,试验结果表明:①系统兼容性强、操作简便,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