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装备是各行业技术的物化和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的竞争能力,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决定着现代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具备相应的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经过对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电力装备、石化装备、冶金装备、仪器仪表、机床、工程机械、煤炭机械、农用机械和环保装备)进行调研分析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仍然较少,但保持稳步增长
  
  1985年至2007年6月底的近2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分别为9112项、29811项和72730项(见表1),而国外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就达万余项,这与欧美等装备制造业强国存在明显差距。
  


  但是,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申请专利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1985—2006年,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55%、30.47%和30.78%。
  
  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不多,但技术含量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增长
  
  调研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也无法引进。
  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技术含量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以专利数据为例,2000—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97%和40.59%,均高于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年均增长率9.19%。
  
  三、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但差距不断缩小
  
  数据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明显少于美国、日本、德国等装备制造业强国。我国单位或个人在华专利总量少于国外单位或个人在华专利总量。1985年至2007年6月的近23年,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外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分别为12983项、31679项和6070项,除了实用新型专利总量少于我国的72730项之外,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我国的9112项和29811项。
  但是,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也同步增长,并且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2006年,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外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64%、26.18%和4.79%,均低于2000—2006年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年均增长率29.97%、40.59%和9.19%。
  
  四、装备制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但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增强
  
  数据表明,自1985年至2007年6月,占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50%以上的368家“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企业(除去132家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企业)在华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实用新型专利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1268项、4681项和324项,单个企业在华的发明专利申请平均数、实用新型专利平均数和发明专利授权平均数分别仅为3.45项、12.72项和0.88项(见表2)。其次,国内排头兵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外同行知名企业在华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见表3)。此外,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仍主要由科研院所掌握,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申请、管理、运用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
  
  五、知名品牌产品较少,但产品的知名度持续提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除了少数著名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外,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较少。
  但是,我国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企业的产品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由“八五”时期的1件,增长到“九五”时期的5件,“十五”时期继续增长到31件;2006年当年即有17件通过了认定,已超出“十五”时期总量的一半。
其他文献
2007年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民收入也呈较快增长态势。据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人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从全年看,农业生产收入增加较多,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农民工资性收人持续增长,仍是农民收入增量的主要源泉;政策性因素对农民增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预计全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
期刊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心系民生,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这一目标,在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统筹城乡社会事
期刊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我们对近期内统筹发展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一些看法。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极其复杂,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对该制度的所有方面提出意见,下面的建议仅仅涉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三项主要制度。    一、沿海部分城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趋向三层结构  基于分类施保、全员覆盖原则,沿海部分城市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
期刊
2008年是福建省“十一五”时期的重要的一年,如何做好福建节能降耗工作,福建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全省节能降耗的各项指标任务;加强节能工作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完善责任制,强化节能监督机制;坚持节
期刊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对水泥行业重组、做大做强、提高集中度、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截至2007年8月份,累计水泥熟料产量600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63%,其中:预分解窑熟料产
期刊
一、前三季度国际市场价格情况回顾    今年前7个月,全球经济走势良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总水平在年初下降4.23%后,2、3月份连续上升2.58%和3.75%,二季度更是连续上升,按月环比涨幅分别为5.13%、2.32%和0.74%,7月份涨幅达到3.35%,8月份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国际产品价格大幅下挫5.10%,但9月份国际产品价格又大幅上涨3.84%。与去年年底相比,今年前三季度国际
期刊
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就占全社会投资大部分比重的非政府投资、即企业投资而言,并不适用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资源的配置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只能按计划原则完成。  在市场化的社会经济运行中,之所以要按计划原则对政府投资进行管理,是因为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比较有若干根本不同点。  首先,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公共性的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其产品或服务大都具
期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的宏观调控要力争完成“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四大任务。在政策选择上,后两项更多地依赖于财政政策,而前两项任务将主要由货币政策来实现。与此同时,防止经济总量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和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已被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2007年货币政策操作思路:适度从紧,持续回收流动性    我同经济持续升温以及宏观层面上的诸多问题,
期刊
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政府绩效评估问题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有效的评估是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和国际经验    政府(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顾名思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或目标,对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各种服务活动的一种综合评估。借助于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评估一般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同时,评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确定绩效目标、构建绩效指标体
期刊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在总结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工作时指出,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部分高耗能产品生产和出口增幅回落;工业企业效益水平继续快速增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工作取得新进展。  朱宏任在总结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