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觉理论来源于文艺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它对素质教育乃至美术教育的有效發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直觉理论对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直觉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质中的地位作用、运用直觉理论培养学生直觉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不仅求证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也揭示了直觉理论对美术教育开拓思路上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直觉理论;直觉能力;环境意识;创造意识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旧大有市场的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应不单是课时活动“量”上的增加而应该在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和美术观的指导下有“质”的体现。因此,要从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来认识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要从直觉的深层内涵,即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对人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道德、科学、美术、体育)的影响,进行剖析和研讨,使美术教育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可指导、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重点论述运用直觉理论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直觉理论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是什么?直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充分逻辑推理的知觉感觉,它以已经获得的知识、累积的经验为依据,是诸多映像的直接感受。人类对直觉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递进式的加深的。直觉理论的研究有如下意义:首先,直觉理论对美术起源的认识有正本起源的作用,即先有直觉美术,后有概念理论。其次,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直觉的存在并非诗人或美术家所特有的,而是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上,只是这种直觉的活动性在寻常人的身上受到了压抑和扼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社会现代科技理论高度发展的今天,概念和法制限制了愈来愈多的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因此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理性概念,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创造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去违背美术创作的本来规律,而远离美术教育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
二、直觉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质中的地位作用
直觉理论和能力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方面,它对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也有直接的帮助。人的一生涉及各行各业,如果都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就能更进一步调动和捕捉直觉的瞬间,从而培养更高层次的直觉能力,可以取得更为普遍、更为快捷的人才效应。直觉能力正是伴随着人的成长、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能力愈强,他的直觉能力也愈强。因此我们呵护和发掘直觉能力,已超出了为美术而美术的范围,真正达到了提高素质的目的。既然直觉能力与少儿美术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而直觉又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我们就要坚定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美术教育实践,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艺术——美术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美术形式,为素质教育增添光彩。
三、运用直觉理论培养学生直觉能力
我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和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教学,总结出学生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或者说教师和家长要具备三种意识。
1. 环境意识
克罗齐有一个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抒发,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会对学生的直觉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个富有艺术情趣的环境,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感染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尽量地多为学生配备美术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从而又产生了新的生动的艺术环境。
2. 创造意识
教师在选编教材,研究教法时,都要让学生的直觉中带有的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安排画面的余地,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要从始至终地留有任其发挥的余地。学生创作时就像一个全能的音乐家,集作曲、指挥和演奏于一身,自行构思构图,有线用色,完善画面,从运用、添加、组合、搭配、引申变化到默写创作,启发多向思维。直觉的因素使艺术保住美术本身最具有生命的东西。同一题材的内容可以常画常新,从线条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写意到建筑装饰,从写实到变形,从具象到抽象,美术本身也极富美感,极有探讨价值,这些都要让学生运用直觉在创作中去直接感受。
3. 审美意识
直觉在完成创作和欣赏的全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审美的理论和观念,我们再把审美单独列出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成为专家的毕竟是少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还开设欣赏课目,讲评优秀的儿童画、创作画、中国画以及其他画种的世界名画,也讲评他们自己的作品,利用学生们的直觉,在保护直觉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去感受作品的美。另外参观展览,外出写生开阔眼界,也为其直觉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要求全体学生培养具有直觉特性的个性情感和创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本来就有的潜在素质得到开发,是恢复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本来面目。因此,直觉是美术教育的起点,重视少年儿童心灵活动中直觉的培养和发展,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借其识而发其受,知其受而发其识”,在充分保持少年儿童良好的审美感受时,使技法随年龄、智力的增长而增长,加之欣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其创作的灵气和热情不致泯灭,不断学习艺术的表现形式,让技法理论和个性创造同步向前发展,真正在观念和做法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溧阳市后六中学)
关键词:直觉理论;直觉能力;环境意识;创造意识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旧大有市场的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应不单是课时活动“量”上的增加而应该在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和美术观的指导下有“质”的体现。因此,要从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来认识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要从直觉的深层内涵,即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对人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道德、科学、美术、体育)的影响,进行剖析和研讨,使美术教育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可指导、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重点论述运用直觉理论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直觉理论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是什么?直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充分逻辑推理的知觉感觉,它以已经获得的知识、累积的经验为依据,是诸多映像的直接感受。人类对直觉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递进式的加深的。直觉理论的研究有如下意义:首先,直觉理论对美术起源的认识有正本起源的作用,即先有直觉美术,后有概念理论。其次,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直觉的存在并非诗人或美术家所特有的,而是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上,只是这种直觉的活动性在寻常人的身上受到了压抑和扼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社会现代科技理论高度发展的今天,概念和法制限制了愈来愈多的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因此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理性概念,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创造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去违背美术创作的本来规律,而远离美术教育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
二、直觉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质中的地位作用
直觉理论和能力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方面,它对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也有直接的帮助。人的一生涉及各行各业,如果都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就能更进一步调动和捕捉直觉的瞬间,从而培养更高层次的直觉能力,可以取得更为普遍、更为快捷的人才效应。直觉能力正是伴随着人的成长、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能力愈强,他的直觉能力也愈强。因此我们呵护和发掘直觉能力,已超出了为美术而美术的范围,真正达到了提高素质的目的。既然直觉能力与少儿美术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而直觉又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我们就要坚定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美术教育实践,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艺术——美术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美术形式,为素质教育增添光彩。
三、运用直觉理论培养学生直觉能力
我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和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教学,总结出学生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或者说教师和家长要具备三种意识。
1. 环境意识
克罗齐有一个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抒发,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会对学生的直觉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个富有艺术情趣的环境,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感染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尽量地多为学生配备美术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从而又产生了新的生动的艺术环境。
2. 创造意识
教师在选编教材,研究教法时,都要让学生的直觉中带有的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安排画面的余地,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要从始至终地留有任其发挥的余地。学生创作时就像一个全能的音乐家,集作曲、指挥和演奏于一身,自行构思构图,有线用色,完善画面,从运用、添加、组合、搭配、引申变化到默写创作,启发多向思维。直觉的因素使艺术保住美术本身最具有生命的东西。同一题材的内容可以常画常新,从线条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写意到建筑装饰,从写实到变形,从具象到抽象,美术本身也极富美感,极有探讨价值,这些都要让学生运用直觉在创作中去直接感受。
3. 审美意识
直觉在完成创作和欣赏的全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审美的理论和观念,我们再把审美单独列出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成为专家的毕竟是少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还开设欣赏课目,讲评优秀的儿童画、创作画、中国画以及其他画种的世界名画,也讲评他们自己的作品,利用学生们的直觉,在保护直觉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去感受作品的美。另外参观展览,外出写生开阔眼界,也为其直觉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要求全体学生培养具有直觉特性的个性情感和创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本来就有的潜在素质得到开发,是恢复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本来面目。因此,直觉是美术教育的起点,重视少年儿童心灵活动中直觉的培养和发展,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借其识而发其受,知其受而发其识”,在充分保持少年儿童良好的审美感受时,使技法随年龄、智力的增长而增长,加之欣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其创作的灵气和热情不致泯灭,不断学习艺术的表现形式,让技法理论和个性创造同步向前发展,真正在观念和做法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溧阳市后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