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h9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觉理论来源于文艺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它对素质教育乃至美术教育的有效發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直觉理论对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直觉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质中的地位作用、运用直觉理论培养学生直觉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不仅求证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也揭示了直觉理论对美术教育开拓思路上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直觉理论;直觉能力;环境意识;创造意识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旧大有市场的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应不单是课时活动“量”上的增加而应该在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和美术观的指导下有“质”的体现。因此,要从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来认识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要从直觉的深层内涵,即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对人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道德、科学、美术、体育)的影响,进行剖析和研讨,使美术教育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可指导、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重点论述运用直觉理论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直觉理论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直觉是什么?直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充分逻辑推理的知觉感觉,它以已经获得的知识、累积的经验为依据,是诸多映像的直接感受。人类对直觉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递进式的加深的。直觉理论的研究有如下意义:首先,直觉理论对美术起源的认识有正本起源的作用,即先有直觉美术,后有概念理论。其次,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直觉的存在并非诗人或美术家所特有的,而是存在于一切人的身上,只是这种直觉的活动性在寻常人的身上受到了压抑和扼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社会现代科技理论高度发展的今天,概念和法制限制了愈来愈多的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因此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强调理性概念,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创造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去违背美术创作的本来规律,而远离美术教育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标。
  二、直觉能力在全面提高素质中的地位作用
  直觉理论和能力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方面,它对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也有直接的帮助。人的一生涉及各行各业,如果都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就能更进一步调动和捕捉直觉的瞬间,从而培养更高层次的直觉能力,可以取得更为普遍、更为快捷的人才效应。直觉能力正是伴随着人的成长、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能力愈强,他的直觉能力也愈强。因此我们呵护和发掘直觉能力,已超出了为美术而美术的范围,真正达到了提高素质的目的。既然直觉能力与少儿美术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而直觉又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重要作用,我们就要坚定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美术教育实践,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紧紧抓住艺术——美术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美术形式,为素质教育增添光彩。
  三、运用直觉理论培养学生直觉能力
  我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和运用直觉理论来指导教学,总结出学生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或者说教师和家长要具备三种意识。
  1. 环境意识
  克罗齐有一个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抒发,我们要在美术教学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会对学生的直觉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一个富有艺术情趣的环境,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感染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尽量地多为学生配备美术活动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从而又产生了新的生动的艺术环境。
  2. 创造意识
  教师在选编教材,研究教法时,都要让学生的直觉中带有的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安排画面的余地,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要从始至终地留有任其发挥的余地。学生创作时就像一个全能的音乐家,集作曲、指挥和演奏于一身,自行构思构图,有线用色,完善画面,从运用、添加、组合、搭配、引申变化到默写创作,启发多向思维。直觉的因素使艺术保住美术本身最具有生命的东西。同一题材的内容可以常画常新,从线条到色彩,从平面到立体,从写意到建筑装饰,从写实到变形,从具象到抽象,美术本身也极富美感,极有探讨价值,这些都要让学生运用直觉在创作中去直接感受。
  3. 审美意识
  直觉在完成创作和欣赏的全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审美的理论和观念,我们再把审美单独列出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成为专家的毕竟是少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全面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还开设欣赏课目,讲评优秀的儿童画、创作画、中国画以及其他画种的世界名画,也讲评他们自己的作品,利用学生们的直觉,在保护直觉的审美习惯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去感受作品的美。另外参观展览,外出写生开阔眼界,也为其直觉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要求全体学生培养具有直觉特性的个性情感和创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本来就有的潜在素质得到开发,是恢复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本来面目。因此,直觉是美术教育的起点,重视少年儿童心灵活动中直觉的培养和发展,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借其识而发其受,知其受而发其识”,在充分保持少年儿童良好的审美感受时,使技法随年龄、智力的增长而增长,加之欣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其创作的灵气和热情不致泯灭,不断学习艺术的表现形式,让技法理论和个性创造同步向前发展,真正在观念和做法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溧阳市后六中学)
其他文献
一条街越长,街口子往往越多。一个街口子里面,就像是一个收纳场,工厂、学校、医院、住宅、菜市场等统统收纳在内。  有点历史的街道,其街口子一般是见天的。远看,像矗立在街道两旁一栋栋房屋之间的一道缝隙。走近,才知是一个口子。  我生活在一座小城,小城里有很多街口子。它们有宽有窄,四通八达,相互串通。如果是赶路不是散步,大家都是抄近走。没有公交车的年代,看电影赶时间,我们总选择近路,疾走钻进一个街口子,
〔摘要〕社交焦虑障碍主要症状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它不仅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元认知视角重新解释了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社交焦虑障碍的临床干预过程。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
教学设计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于爱情,他们感到既神秘又美丽,还带有几分羞涩。本案例的设计理念是:结合这首诗的学习,大胆探讨爱情,揭开神秘面纱,启迪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呼唤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关键词〕疫情;一人一故事;心理课设计;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07-02  【活动背景和理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开学日期,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和缓解,开学后,势必亟待广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相应的心理和生命教育辅导。此教学设计为小学生在返校后的心理辅导活动和班会活动提供参考。适用的学段主要
〔摘要〕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根源往往是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本案例通过对求助者小军错误观念的分析,让他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勇敢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放弃了转去读文科的想法,焕然一新投入到学习之中。  〔关键词〕自信心;高中生;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58-03  初秋的早晨,天气还有点凉爽。
摘要: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的难度更大。受经济条件限制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欲望低下,疏于管教,学生上进心不强。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不配合,生源质量差。农村学校的班主任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关注学生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发展,批评时贯穿“爱”,教育时体现“情”,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主任;难处;策略    我是一名农村
〔摘要〕一位八年级女生因母亲突然离世而陷入心理危机,咨询师运用“萨提亚模式”,采用沙盘疗法、“家庭雕塑”、家校联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辅导,帮助来访者及其家人重建家庭系统,最终转危为机。  〔关键词〕危机干预;萨提亚模式;沙盘疗法;家庭雕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0-0041-04  一、辅导缘起  9月的夜晚暑意未退,我在灯
《六甲灵飞经》俗称《灵飞经》,笔致清灵流畅,风格精整秀丽,刻本在清代广为流传,俨然小楷名帖。  《灵飞经》乃道教写经,书于唐朝开元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0七)冬,墨迹本归董其昌,三十八年(一六一0)因故质押海宁陈氏,董氏扣留十二行。陈氏将《灵飞经》刻入《渤海藏真帖》,并非全本。董其昌赎回《灵飞经》墨本之后,下落不明。庆幸陈氏归还时截留四十三行。清朝时,四十三行墨本曾归吴余山,后为常熟翁氏所得,
罗伯斯庇尔无疑是法国革命中最富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把他视作品格高尚的“不可腐蚀者”,为了人民可以做出极大牺牲,却因此遭到诽谤。与此相反,也有人视其为疯狂而残忍的革命者,大恐怖的首要负责人。罗伯斯庇尔甚至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符号,融入法兰西民族的历史记忆当中,其言论至今依旧在政治辩论抑或媒体舆论中时时得到援引。法国左翼阵线的让-吕克·梅朗雄声称,大革命所开创的平等事业尚未完成,而罗伯斯庇尔可被视作其
三国的历史由诸镇纷争演化成三足鼎立,考其风俗,仍是战国时期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之局。吕布杀丁原投董卓,又杀董卓去投袁术;而刘备得荆州之前亦四处投靠,转而又跟人家翻脸。此类情形在《三国志》叙事中比比皆是。汉室式微,士者难以社稷为规仪,曹魏篡汉竟让一班汉臣做成了尧舜禅位的天命文章。可见,在陈寿那个时代的史家眼里,只有抽象的圣王之道,并没有具体的 “国家 ”观念。  到了《三国演义》这儿,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