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媒的高速发展,网络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以海量的信息储存、全球化的传播体系、开放性的传播空间、跨媒体的传播形式,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当代传媒的种种历史变化,导致信息量的急剧增加。铺天盖地的信息流,使得人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往往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之中。对此,新闻编辑如何面对和处理各种信息、资讯?如何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把握各种信息资源?就成为一种必须面对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换言之,网络信息向传统媒体新闻编辑提出了挑战,而新闻编辑又如何直面挑战,在挑战中如何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环境?作为一名新闻编辑,笔者以为,唯有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ual Zuokowshi)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学会在1989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简单定义,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国学者、著名教育专家桑新民教授指出,“信息素养应广义的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意识、信息免疫、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传媒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的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信息素养呢?
一、应具有正确的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目前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发布的自由和开放。人人既是信息的受众,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统媒体从网络信息中获得了大量的新闻元素,受益匪浅,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特质,也让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此,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三个是否有利于”为标准进行辨别和选择,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这也是新闻编辑具备信息素养的前提。
二、应具有广博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关于信息的理论、常识和方法,是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底蕴,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必备基础,也是进行信息加工、创新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新闻编辑的信息知识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信息文化知识。即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信息概念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信息文化的影响和走向有所把握。特别是对信息网络文化要能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具备信息化的读、写、算能力。(2)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网络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网络技术的基本名词术语、技术功能、特点及构成、应用等。比如,信息系统数字化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内容、功能、特点等等。(3)一定的外语和法规知识。互联网上80%的信息是用英语来传递的。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大多都是用英文编写的,WINDOWS操作平台的基础也是英语。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另外,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些法规知识也要认真掌握。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据、信息,要合乎国家的有关法规,尤其应严格遵守保密法规,严防泄密问题的发生。
三、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新闻编辑强烈的信息意识,一般表现为能够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我们都生活在被信息包围的社会里,电话、文件、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以及各种互联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比特的信息向我们倾泻而来,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分,科学的与愚昧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高尚的与低俗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有益的与有害的等等,不同性质的信息在现代传媒中鱼龙混杂,广泛传播。新闻编辑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并积极主动地控制、搜集和利用有利于编辑工作的各种资讯,从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问题所在,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信息中识别真伪,提高信息选择和整合创新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2012年6月11日上午,武汉市出现大面积大雾天气,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在第一时间通知记者采访气象专家,并在当天上午的884快讯中播发采访录音,告知听众这种特殊的天气状况属于雾霾天气,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针对当天网上出现的工厂爆炸、氯气泄漏引发大雾天气的传言,编辑部门通过采访相关部门,核实武汉市并没有发生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事故,并在当天的新闻中将从多方面采访而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播发,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同时,引导听众不要盲目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使听众了解了事实的真相。这是新闻的导向意识的体现,也是编辑强烈的信息意识的体现。
四、应具备新闻策划组织能力。新闻编辑理应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这是在信息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当好“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来稿的选择、润色、编排,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还需要有人来策划和组织战役性的采访报道,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报道中扮演着策划和协调的角色。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能力,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更高的思想境界面对千变万化、难以把握的复杂环境。编辑的策划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信息的水平,只有对当前信息做到全面掌握、及时分析和准确评判,才能做出正确的策划,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来。
五、应具有良好的信息免疫。良好的信息免疫是指新闻编辑在获取和使用新闻信息资源过程中能自觉地抵制和消解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能够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灵活高效地进行信息识别、处理、应用的能力。新闻编辑的信息免疫关系到其信息素养发展的正确方向。信息时代,网络一方面在放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效应,使传统媒体的报道为更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会成为扭曲新闻事实的“哈哈镜”。比如,2012年7月网上流传一则“武汉领导出行,四人‘抬轿’”的微博和图片。网络上有句名言“有图有真相”,然而,这则“武汉领导出行,四人‘抬轿’”的微博和图片,在网上被疯狂转发扩散后,最终却出现了图片与真相极端矛盾的结果。2012年7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一条《真相调查:是抢险还是出行》的新闻调查,还原了事实真相。在这条长达5分钟的新闻调查中,央视记者拿着“领导坐轿”微博照片,在实地对当天情形进行现场还原,并采访了疾控中心、消防官兵等亲历者,最终证实不是“官员坐轿”,而是“在一线抢险救灾长达六七小时的两位好医生”。真相被还原后,不少曾转发这条微博的网友纷纷致歉。然而,此事造成的影响却让不少当事人困扰不已,黄陂区卫生局一位干部在QQ签名中说:“网民恶搞悲哉!主流媒体澄清幸甚!”这句话代表了许多当事人的心情。这件事实告诉我们,面对信息传播媒体的多样性和虚拟空间的隐蔽性、欺骗性等,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和信息免疫能力,就很容易在享受信息网络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一些与先进的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良好的信息免疫是保证新闻编辑信息行为正确性的重要条件。
六、应具有过硬的信息技能。新闻编辑拥有过硬的信息技能,是指他们在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熟练驾驭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对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技能,对网络的应用技能和对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等,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能等。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ual Zuokowshi)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学会在1989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简单定义,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国学者、著名教育专家桑新民教授指出,“信息素养应广义的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意识、信息免疫、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传媒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的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信息素养呢?
一、应具有正确的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编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目前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发布的自由和开放。人人既是信息的受众,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传统媒体从网络信息中获得了大量的新闻元素,受益匪浅,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特质,也让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此,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三个是否有利于”为标准进行辨别和选择,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导舆论,这也是新闻编辑具备信息素养的前提。
二、应具有广博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关于信息的理论、常识和方法,是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底蕴,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必备基础,也是进行信息加工、创新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新闻编辑的信息知识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信息文化知识。即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信息概念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信息文化的影响和走向有所把握。特别是对信息网络文化要能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具备信息化的读、写、算能力。(2)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网络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网络技术的基本名词术语、技术功能、特点及构成、应用等。比如,信息系统数字化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内容、功能、特点等等。(3)一定的外语和法规知识。互联网上80%的信息是用英语来传递的。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大多都是用英文编写的,WINDOWS操作平台的基础也是英语。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另外,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些法规知识也要认真掌握。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据、信息,要合乎国家的有关法规,尤其应严格遵守保密法规,严防泄密问题的发生。
三、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新闻编辑强烈的信息意识,一般表现为能够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我们都生活在被信息包围的社会里,电话、文件、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以及各种互联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比特的信息向我们倾泻而来,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分,科学的与愚昧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高尚的与低俗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有益的与有害的等等,不同性质的信息在现代传媒中鱼龙混杂,广泛传播。新闻编辑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并积极主动地控制、搜集和利用有利于编辑工作的各种资讯,从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问题所在,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信息中识别真伪,提高信息选择和整合创新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2012年6月11日上午,武汉市出现大面积大雾天气,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在第一时间通知记者采访气象专家,并在当天上午的884快讯中播发采访录音,告知听众这种特殊的天气状况属于雾霾天气,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针对当天网上出现的工厂爆炸、氯气泄漏引发大雾天气的传言,编辑部门通过采访相关部门,核实武汉市并没有发生爆炸和有毒气体泄漏事故,并在当天的新闻中将从多方面采访而来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播发,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同时,引导听众不要盲目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说法,使听众了解了事实的真相。这是新闻的导向意识的体现,也是编辑强烈的信息意识的体现。
四、应具备新闻策划组织能力。新闻编辑理应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新闻生产的前期发挥更多的策划作用,这是在信息时代,对新闻编辑素养能力的一大要求。传统媒介新闻编辑的职责主要是当好“把关人”,其工作更多的是对来稿的选择、润色、编排,更多的是在新闻生产流程后期环节发挥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稿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还需要有人来策划和组织战役性的采访报道,策划整个报道过程,新闻编辑在整个新闻报道中扮演着策划和协调的角色。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能力,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更高的思想境界面对千变万化、难以把握的复杂环境。编辑的策划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信息的水平,只有对当前信息做到全面掌握、及时分析和准确评判,才能做出正确的策划,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来。
五、应具有良好的信息免疫。良好的信息免疫是指新闻编辑在获取和使用新闻信息资源过程中能自觉地抵制和消解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能够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灵活高效地进行信息识别、处理、应用的能力。新闻编辑的信息免疫关系到其信息素养发展的正确方向。信息时代,网络一方面在放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效应,使传统媒体的报道为更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会成为扭曲新闻事实的“哈哈镜”。比如,2012年7月网上流传一则“武汉领导出行,四人‘抬轿’”的微博和图片。网络上有句名言“有图有真相”,然而,这则“武汉领导出行,四人‘抬轿’”的微博和图片,在网上被疯狂转发扩散后,最终却出现了图片与真相极端矛盾的结果。2012年7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一条《真相调查:是抢险还是出行》的新闻调查,还原了事实真相。在这条长达5分钟的新闻调查中,央视记者拿着“领导坐轿”微博照片,在实地对当天情形进行现场还原,并采访了疾控中心、消防官兵等亲历者,最终证实不是“官员坐轿”,而是“在一线抢险救灾长达六七小时的两位好医生”。真相被还原后,不少曾转发这条微博的网友纷纷致歉。然而,此事造成的影响却让不少当事人困扰不已,黄陂区卫生局一位干部在QQ签名中说:“网民恶搞悲哉!主流媒体澄清幸甚!”这句话代表了许多当事人的心情。这件事实告诉我们,面对信息传播媒体的多样性和虚拟空间的隐蔽性、欺骗性等,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和信息免疫能力,就很容易在享受信息网络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产生一些与先进的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良好的信息免疫是保证新闻编辑信息行为正确性的重要条件。
六、应具有过硬的信息技能。新闻编辑拥有过硬的信息技能,是指他们在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熟练驾驭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对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技能,对网络的应用技能和对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等,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