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戏 老戏盼新生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e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汉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作为中国仅存的宗教剧种,打城戏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舞台艺术令人叫绝。
  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其中,打城戏是我国唯一的宗教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
  在泉州今年开春首个推介会上,作为此次推介会中唯一的演艺项目,泉州打城戏商演项目拟对打城戏进行编排,开展商业演出,这为打城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然而,泉州市打城戏剧团已解散多年,仅于去年9月举办了一场演出,很多人并不了解打城戏。为此,记者采访了泉州打城戏剧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天乙,倾听了他与妻子黄莺莺的打城戏情缘,感受打城戏的深厚内涵。
  独具特色的宗教剧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打城”的表演,开始突破简单的宗教仪式,走上城乡的露天舞台。清咸丰十年(1860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组建打城戏班,在晋江、南安、同安、厦门、金门等地演出,这也是已知的第一个打城戏戏班。
  “打城”表演延承了闽南民间艺术的特点,音乐唱腔在道情、佛曲基础上,融合了南音和傀儡调。它还在杂技、魔术和武术上拥有不少独门绝技,如“耍弄铙钹”、“吃火吐火”、“落铁器”、“开大笼”、“南少林武术”等。同时还保留很多宗教的仪式和秘咒科仪,的筹备,1990年,由他续办的泉州打城戏剧团正式成立,第三年演出突破了200场。不过,剧团并非一帆风顺。吴天乙细数着,1990年剧团成立,1994年解散,1997年再次复办,直至2008年1月再次被迫解散。
  虽几经停办,但吴天乙始终没有放弃对打城戏的传承与保护,他不间断地把从艺以来所有与打城戏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目前已完成15万字。更令他自豪的是,20余年间已培养80名打城戏学员,演出也多次获得奖项。“2003年荣获伊朗德黑兰第十二届亚洲仪式戏剧节‘金小丑’奖、2007年荣获印度第二届国际戏剧节‘潘查尔’大奖。”吴天乙如数家珍地介绍,剧团还参加“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天下第一团”、“第十一届中日韩戏剧节”等大型活动及到台湾展演,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传承遭遇瓶颈老戏盼新生
  2013年9月1日,泉州(天乙)打城戏剧团召集20余名学员,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首场演出,同时剧团被授予泉州市级传习所。“这是打城戏剧团在2008年解散后首次重返舞台。”吴天乙感慨地说。
  不过,吴天乙也坦承第三次复办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他告诉记者,目前泉州官方的打城戏传习所设立在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而他的剧团自成立以来,仅得到相关部门提供23万元扶助,远不能满足剧团用于传承与保护打城戏,此外,剧团至今也没有培训场地,生存极为困难。
  记者了解到,打城戏这一剧种的困境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去年9月1日打城戏复演吸引了200多名观众前来观看,其中不乏从没看过打城戏的年轻人。同时,在当天举行的“濒危剧种‘打城戏’抢救保护专家研讨会”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真诚呼吁:请大家多关注一下泉州打城戏本身的价值,关怀支持他们,使它能够有传承保护发展的机会!目前,打城戏已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所推介的戏曲项目,将乘着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重焕光彩。
其他文献
只有在枯死并蜕落松针之后,白皮松蜿蜒扭转的树枝才能显现出它那荒凉的优雅与美感。这种濒危的针叶树木生长于北美洲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它强壮而耐寒,足以经受严冬的风雪。摄影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胡德山北面拍摄到了这个画面。“这些山丘被俄勒冈州四处燃烧的森林大火带来的烟尘笼罩。”
期刊
摄影师在和家人驾车去波兰马苏里亚恩湖地区的路上,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充满了夏日旅行趣味的瞬间。摄影师说:“我们被美丽的风景震撼了,决定在这停下,拍摄一些风光。我那练过体操的侄女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爬上了干草垛,并从一个跃到另一个上。”
期刊
美国洛杉矶纸雕艺术家Jeff Nishinaka的作品,以白纸为素材,施以精湛技艺,搭配恰到好处的光源,这些纸雕塑就在投射出的阴影的映衬下,活了。Nishinaka的所作所为,着实是颠覆了我们对一张张白纸的认识,原来再普通不过的素材,经过了艺术家的雕饰,居然就有了如此灵气。
期刊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
期刊
2014年9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同时,知名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一堂,为福建地方戏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  福建经验 弥足珍贵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优秀剧目的题材都是福建地方戏曲资源宝库中的优质资源,都得到了当今时代先进思想观照下的优化配置;而编、导、演、音、美等创
期刊
49岁的英国男子托尼·葛洛夫近日培育出重达8公斤的洋葱,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最大的洋葱纪录是4.5公斤。看到超市里卖的洋葱都不足1斤,托尼表示很欣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期刊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
期刊
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横哨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北路戏是代表清代乱弹系统声腔的珍稀剧种,流行于闽东、北、中一带,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明末,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
期刊
从梨园戏现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可窥探到南戏文化、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其剧本文学、
期刊
一、引言  异读字是字形相同而音义有别的字。韵书中的异读字中蕴含着丰富的语音、词义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语音演变、词义孳乳、方言以及辞书编纂提供宝贵的材料。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三》)的异读字,已有一些专题研究成果问世,但还没有展开全面的综合研究。2007年以来,由张渭毅先生主编的中华书局韵书整理重点项目《校编互注王仁啕(刊谬补缺切韵)》对异读字的形音义做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本文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