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赏读,寄情丹青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放眼寰宇,纵观古今,中国画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从未间断。经过数千年文人志士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已发展成当今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今天我有幸以我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就崔昊老师的一幅山水画——《西园雅集图》来进行简单的艺术分析和评论。
  【关键词】
  西园雅集图 山水画 艺术分析 评论
  一、《西园雅集图》作品简介
  《西园雅集图》可以说是崔昊老师在他山水画创作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或者说是未来的新方向,即把山水画和人物画合二为一,可以称之为山水画,也可以看作人物画。这种创作方式由于对画家的基本功要求较高,所以画的人并不多,到了近现代才由陈少梅,张大千等人把这种题材恢复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所以把人物与山水相结合也是当今中国画一个最为流行的画风。这幅作品归为“丁酉山水扇面系列之十四”,尺寸外径33cm*65cm,内径27cm*60cm,用特净皮生宣纸硬卡作画,浅绛山水样式。款识:丁酉崔昊。钤印:崔昊印(朱文)。现收藏地:金禾文化。
  二、《西园雅集图》作品气质
  (一)笔墨美
  中国画最重要的就是笔墨之美,即用笔和用墨。用笔在于“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能加以控制的力,要刚柔并济。用墨要酣畅淋漓,干湿浓淡,烘染托晕,烟云缥缈。山水画的技法一般是运用“勾、皴、擦、染、点”,而人物画一般运用“十八描”,例如: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等等,两者在形态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般来说,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应该用一种宽窄,粗细变化很大的线条来刻画其肌理,而人物画相对来说比较细腻,但是崔昊老师为了使画面的笔法统一,所以在山石,树木,花草等山水画语言的笔法上进行了细化,比一般的山水画更加的精细,实现了与人物画的高度和谐统一。再来谈一谈墨法,简单的来说就是考虑好画面的整体搭配,黑白构成。《西园雅集图》整体为灰色调,人物的衣服为白,部分道具为黑,由于是体现高雅的一种题材,所以黑白构成不能太跳跃。
  (二)气韵美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为后世的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定下了基准。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之重。崔昊老师的这幅《西园雅集图》学习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的技法,他的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非常精妙。点景人物虽然比常规的放大了好几倍,但却不失真,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衣饰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每一处的花卉、虫鸟、树木、松石也都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且人物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场景处处透着“往来无白丁”的祥和,典雅的气息,作者通过他独特的笔触向观者描绘了其作品内在的生命与精神气质。
  (三)设色美
  在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也是评画的一种标准。设色从技法上来讲可以归为笔墨一类,但是因为《西园雅集图》为浅绛样式,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所以单独把它拿了出来。崔昊老师运用赭石、淡墨、藤黄把画面进行了仿古处理,但是人物的脸部和衣服进行了留白,这样在后期的处理上可以突出人物的鲜亮,而其他物体大部分保留了固有色。在物体的塑造方面崔昊老师借鉴了光影与现代造型的体积关系,有意识的的表现了受光和背光。受光的部分的颜色薄,更多的是能够突出亮薄的这种高光;背光的部位,设色相对来说厚,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暗部的厚重。这样的处理方式正好与青绿山水相反,也突出了浅绛山水鲜明的特征。
  (四)意境美
  中国画讲究写意, 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 欣赏中国画, 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夠的, 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 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崔昊老师的这幅《西园雅集图》有着非常高美的意境,画面中的文人士大夫在一起吟诗作画,宴饮酬唱,园中多竹、梅、菊等带有高洁雅意的植物,而且画中“石”的大面积的运用,也显示了文人的一种博雅情趣,崔昊老师的这幅画从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中构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三、总结
  《西园雅集图》是崔昊老师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运用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特殊表现技法,体现了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创造力,这也将是我未来学习山水画道路上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昊.刍议艺术评论视域下中国画交流话语体系的构建【J】.中国文艺评论,2017(03)
  【2】孙光兴,王艳华.崔昊,一个勤奋的画家【J】.青年文学家,2016(3)
其他文献
“官宣体”走红,掀起了全民娱乐的浪潮——邻近高校“秀恩爱”,朋友圈“蹭热点”,流浪汉变身国学大师……然而,其中脱颖而出的《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犹如黄钟大吕,点醒了世人。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迅猛,祖国前程锦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官宣”什么?这个社会需要怎样的“官宣”?  在信息交互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不忘初心,铭记中华雄风,以己之力,“官宣”大国风采,进而
期刊
隔壁的老人走了。  透过没有丝毫温度的玻璃,我发现,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铁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上斜靠着一根短亮的拐杖。寒冬将至,他睡得很安详。  老人是不合群的。他獨自守护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只是在黄昏时,点上一支烟,努力地吸上一口,在烟雾中默然。他的离开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只一声叹息。那时正在院中修理着梅花、跟他从无交集的我听闻他离开,竟然莫名地感到难过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开展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文章,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书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增长知识拓宽眼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对文章字面信息进行理解  在阅读一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不少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笔者探寻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些许策略,引导高中生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传统文化于写作中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及心灵世界,提高作文教学质效。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传统文化 策略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试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
期刊
【摘 要】  咏史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诗歌题材,本文旨在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咏史诗进行解读与创新教学。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赤壁》為例,进行咏史诗教学解读,进而对《赤壁》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点在于能使历史与情感吟咏的联系更加紧密,采用表格、公式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且富有逻辑性,培养学生正确理性历史观,让学生理解咏史诗的价值与性质,引起学生学习咏史诗的兴趣,以期能够为教师今后进行咏史诗教学提
期刊
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让课堂更有效率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生的课题。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找准文本的切入口,语文课堂教学会更具实效性。以下是《散步》的教学实录,它就是通过找准了文本的切入口,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一、实效,精准对接学生的原有认知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世上最珍贵的感情是亲情,它比天高,比海深。《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令我们感动。今天我们
期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它极其形象地阐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从阅读活动中获取最基本的字词句理解,从语言理解中学习思维与表达的方式,从感悟体会中汲取情感审美和精神力量;然后把从阅读中所习得的各类元素进行储存、加工与内化,进而再通过语言文字形式予以表达出来——阅读是一种积累与积淀,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切实体现了“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统一”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诗人往往以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艺术手法,用浅显易懂语言,寥寥几句,便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生活画面。这也正是古诗词魅力之所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
期刊
【摘 要】  近年,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普遍重视不够,措施单一,发展乏力,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制约了语文教学发展的速度与效率,影响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声誉。我们必须从头开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从简单开始,不断获取作文信心,不断增强作文能力,尽快提高作文水平,迅速适应学习、生活、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现状 改变措施  
期刊
【摘 要】  后进生作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和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而虽然后进生的特点不尽一致,但如何改变这些学习方面存在缺点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是平时德育工作开展的重点。文章在对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积极性 情感  所谓后进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