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依据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价值观,本着“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原则,从学校管理层的变革和创新着手,依靠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学校管理中的核心要素,达到最有效的管理。
一、变革管理模式,为有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教育实践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步显现,明显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切实转变理念,变革管理行为和改进管理方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1.管理行为从“权治”到“情治”的转变。以往学校的管理工作通常是领导说了算,往往无视教育管理最基本的规律。这不仅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更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造成学校文化的枯竭和人的发展的停滞。因此,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实现从“权治”到“情治”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决策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决策分为技术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技术决策是关于工作本身的决策(如教学决策),管理决策是确保学校管理顺利运转的决策(如教育奖惩),战略决策是确定学校发展方向的决策(如学校规划)。一般来说,技术决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而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下放的程度应该低一些。
2.管理方式从“管”到“放”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好的教学管理不应是一种被动的行政约束,而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放”,是有的放矢,不是“齐步走”,更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个性和专长,留给一定的工作弹性与空间。因此,学校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教师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所以,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操作空间” 是尊重教师人格的基本体现,也是尊重客观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 改善教学环境,为有效管理提供要素支持
学校管理从空间上划分,对内涉及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对外囊括家长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动态变化有机结合的系统,各要素对学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所有管理要素中,人作为核心价值要素,是教育管理的本质所在,而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则是各要素存在的首要前提。
1.构建双向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仅思想觉悟有别,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决策层与决策执行者之间,及与各层面的教职工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搭建教职工之间、学校管理层与教学执行层、教学主导层与教学主体层三位一体的沟通协调平台,可以让教职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职工因工作岗位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而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改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严谨活泼、民主平等的氛围,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教师支持领导的和谐环境。
2.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学氛围。环境与管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和谐的环境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反之则会对管理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教学管理者应在校内营造公平的人际关系氛围,关心各个层面的利益,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教职工个体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工作目标实现的同时,使教职工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应恪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应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利益的有机统一及时得到强化,促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促进个体发展,为有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教师发展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建立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落实上,而且建立在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
1.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有效管理的落实。学校兴盛,人才为本。学校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一套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因此,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尝试实行轮岗制、竞争上岗制等机制。另外,学校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教师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2.以学生个体发展促进课堂有效管理的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作用。要实现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必须要遵循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课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让学生概括、教学活动让学生评判、主题让学生升华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变革管理模式,为有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教育实践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步显现,明显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切实转变理念,变革管理行为和改进管理方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1.管理行为从“权治”到“情治”的转变。以往学校的管理工作通常是领导说了算,往往无视教育管理最基本的规律。这不仅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更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造成学校文化的枯竭和人的发展的停滞。因此,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实现从“权治”到“情治”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决策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决策分为技术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技术决策是关于工作本身的决策(如教学决策),管理决策是确保学校管理顺利运转的决策(如教育奖惩),战略决策是确定学校发展方向的决策(如学校规划)。一般来说,技术决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而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下放的程度应该低一些。
2.管理方式从“管”到“放”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好的教学管理不应是一种被动的行政约束,而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放”,是有的放矢,不是“齐步走”,更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个性和专长,留给一定的工作弹性与空间。因此,学校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教师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所以,给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一定的“自由操作空间” 是尊重教师人格的基本体现,也是尊重客观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 改善教学环境,为有效管理提供要素支持
学校管理从空间上划分,对内涉及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对外囊括家长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群体,是一个动态变化有机结合的系统,各要素对学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所有管理要素中,人作为核心价值要素,是教育管理的本质所在,而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则是各要素存在的首要前提。
1.构建双向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仅思想觉悟有别,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决策层与决策执行者之间,及与各层面的教职工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搭建教职工之间、学校管理层与教学执行层、教学主导层与教学主体层三位一体的沟通协调平台,可以让教职工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职工因工作岗位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而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改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严谨活泼、民主平等的氛围,造就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教师支持领导的和谐环境。
2.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学氛围。环境与管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和谐的环境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反之则会对管理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教学管理者应在校内营造公平的人际关系氛围,关心各个层面的利益,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教职工个体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学校工作目标实现的同时,使教职工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教学管理者应恪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应及时肯定教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利益的有机统一及时得到强化,促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促进个体发展,为有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教师发展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建立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落实上,而且建立在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
1.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有效管理的落实。学校兴盛,人才为本。学校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一套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激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因此,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尝试实行轮岗制、竞争上岗制等机制。另外,学校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教师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2.以学生个体发展促进课堂有效管理的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作用。要实现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必须要遵循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课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让学生概括、教学活动让学生评判、主题让学生升华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