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像资料创设管理情境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管理类课程面临着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困境,借助于音像资料,可以创设管理情境,让学生有
  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提出根据教学设置的需要选择音像资料和设计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
  讨论并汇报,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这样可以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把握管理类课程的
  精髓!
  【关键词】音像资料创设管理情境
  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多媒体课室,这些课室都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之所以要建多媒体课室,是因为需要借
  助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但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室时,只是将多媒体
  变成了另外一种"黑板和粉笔",多媒体的潜在教学效用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有鉴于此,笔者在使用多媒
  体课室进行管理类课程教学时,将一些音像资料融入到教学课程内容当中,运用音像资料创设管理情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充分地运用音像资料,提高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能,笔者作了以下探
  索。
  一、管理类课程教学困境解析
  管理类的课程教学最大的困境在于很难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所以也很难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感受真实的管理情境,"管理"本是一门有关实践的学问,当教师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时,就
  往往会变成"满堂灌":教师在前面"讲啊讲",学生在下面听得"直犯困"。虽然也有案例分析,但很难让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桌椅摆放等原因,学生讨论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学生对参与讨论的
  积极性不高。现在的80后、90后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听老师讲课,经常"溜号",所以必须想
  办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
  针对以上的教学现象,笔者于2011 春对本院工商管理系08级、09级部分学生就《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情
  况进行调查(有效问卷数为90份),反映在老师单讲理论时(单选),"能坚持认真听课"的只有20%,"
  不能坚持认真听课"的有8%,"大部分时间能坚持认真听课"的是63%,"大部分时间不能坚持认真听课"的
  9%。但老师播放音像资料时,"能坚持认真听或看"的有85%,"不能坚持认真听或看"的占1%,"大部分时
  间能坚持认真听或看"的是13%,"大部分时间不能坚持认真听或看"的有1%。以上统计数字一方面说明现
  在大学生喜欢生动、真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说明较适合现在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从具体到抽
  象再到具体。
  使用音像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往往可以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经典案例、教学重点等以非常形象的
  形式展现给学生,放映后再结合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像资料的特性及与管理类课程结合的可能性
  (一)音像资料的特性
  笔者认为音像资料是指从一些电视节目,甚至影视片中选择相关内容自行录制、编辑,根据教学专
  题适时插播的教学资料。它具有以下特性:
  1.丰富的表现力。利用音像资料呈现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镜头蒙太奇组合,特技手段处理,把所讲的
  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快为慢,化抽象为具体,使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看得见,看
  得清,难接受的东西变得容易接受,使之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音像资料把要传授的内容以接近事物
  本身的形式,形象化的用"形"、"声"接诸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的过程中有效地
  、主动地接受知识传授。
  2.逼真的再现性。音像资料可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获得教学中的时
  间与空间"自由",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却以看到当时没有观察到的对象,或因时空限制而无法看到的事与
  物,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有关事物,犹如身临其境。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办到的。
  (二)管理类课程学科特性
  管理类课程是高等院校许多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要学习好管理类课程并不容易。因为管理工作由于其对
  象、时空的千差万别,要从各种特殊的管理工作中,寻找出共同的普遍适用的规律、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大
  的难度;而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总结出的规律、理论和方法,非常实用地传授给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综合而言,从教学角度分析,管理类课程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1.管理类课程都是内容丰富、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可谓文理兼蓄,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它既
  要求在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管理规律,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创
  造性地开展管理活动。正是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管理类课程研究和教学的难度。
  2.管理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学生过去既没有接触过管理理论的学习,也没有从事过实际的
  管理工作,对管理没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因此,在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类课程,学生就很
  难体会到管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当然也就认识不到学习管理理论的意义。这样学生便会觉得管
  理理论非常空洞,误认为管理理论没有什么用处。以上原因决定了管理类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
  论"的教学方法,而应尽可能贴近管理实践,增强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以系统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通过以上对音像资料特性的分析和管理类课程学科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对贴近实践
  的要求性很高,而音像资料正可以提供比较逼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为获得理性认
  识打下基础。音像资料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管理理论外,还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管理情境中来,引发学生
  的共鸣,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管理现实的能力。
  三、运用音像资料创设管理情境的实施要领   (一)根据教学设置的需要选择音像资料和设计问题
  不同的管理类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管理情境,需要的音像资料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同。下面仅就笔者任课较多的《市场营销学》和《组织行为学》为例加以说明。
  1.市场营销学选用的音像资料
  例如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讲到"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时,我选用了"宁夏电视台由周瑾主持的
  《波士堂》第20100828期节目关于圣元奶粉’早熟门’"的音像资料。在播放音像资料前,我给学生提出了
  以下问题:"请就我国奶制品"早熟门"事件,从音像资料中归纳出企业面对的微观环境有哪些?你如何看
  待我国的食品危机?你认为企业应如何面对公众?"。在观看完音像资料后,学生反应非常热烈,各抒已
  见,对企业面对的微观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情况,学习效果超
  过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讲到《市场营销学》里的"市场竞争战略"内容时,我选用了"CCTV2财经频道在2010年8月18日播出
  的由王凯主持的《商道》之《对手》系列之三’超市争锋’"节目。在观看音像资料前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沃尔玛与家乐福是如何竞争的?具体表现在哪里?通过这个音像资料你是如何看待竞争的?"。通过引
  导学生了解"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上的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商场"如"战
  场",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笔者初尝甜果后,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其他章节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选择了
  相应的的音像资料辅助教学过程,取得的教学效果都超过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抽象的
  教学内容不再是离学生"十万八里"了,它们就在学生身边。
  2.组织行为学选用的音像资料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组织个体差异"中的"能力差异"和"人格差异"内容中,我
  就选用了"第1财经的史玉柱作客《轩尼诗财富人生》"的音像资料,在观看音像资料前提出了"解读史玉
  柱,结合音像资料以及本章理论提炼史玉柱的能力和人格特征"这样的问题。
  在带领学生学到《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内容时就运用了"中国国际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政府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峰教授作客范秋丹女士主持的《东方名家》节目讲授的’新领导力’相关专题讲座"的
  音像资料,让同学们回答"领导是什么?领导的软权力体现在哪里?领导与管理如何结合?领导如何权变
  ?"等等,这样都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像资料可选新闻,可选电视节目,可选电影,可选电视连续剧,甚至只是录音,如马丁·路德·金的
  《我有一个梦》……,选取的音像资料往往只是片断,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才能够不影响教
  学内容的完成。但无论选取什么样的音像资料,都要牢记一个原则: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绝对不能够"
  为音像而音像"!
  (二)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呈现,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促进学生把握全貌的引导性问题
  在观看音像资料前已布置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音像资料。当观看完音像资料后,教师要把问题
  再次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促进讨论,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人数一般以7
  至9人为宜。每个学习小组要选举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一般在15分钟以内
  ,之后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呈现小组研讨成果。为激励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往往还需要现场评分,作为
  学生的平时成绩。为避免各小组出现发言"垄断"这种不良局面,老师还需随意抽点各小组的一名成员来
  进行补充发言。观看完音像资料后,复杂的理论知识往往变得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在讨论时常常能够找
  到"感觉",即使是平时很害羞的同学也会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说出一二。
  学生在汇报呈现时,可能因为讨论不够深入或者出现偏离主题等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笔者
  常用的引导性问题见下表:
  教师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寻找问题的关键,学生会主动补充和追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把
  握问题的全貌。讨论、协商的过程常常也是寻求最佳对策的过程。
  在各小组成员都汇报完毕后教师还要进行点评,点评的实质是提供反馈信息,对学生来说具有十分现实
  的意义,它可以从另一下角度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进步的程度。点评的深入与否直接关联到学生的理解
  和收获,好的点评能起到"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此,教师既要给出理论上的透彻阐述,
  又要精辟分析学生观点的优缺点,既要有总结,又要有提高,这些都要求教师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又要
  求其反应敏捷,善于发挥。
  四、结束语
  在运用音像资料时,还要注意要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把音像资料的效应发挥最大化。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此外,还要科学选择音像资料播放的
  时机。所谓播放时机, 即选择恰当时间播放音像资料。播放时机的科学性决定音像资料效能的高低, 时
  机不当,不仅会使音像资料成为"画蛇添足", 还会对课堂教学造成极大干扰。音像资料的运用,需要一段
  探索的过程才能驾驭纯熟,得心应手。要本着"立足创设管理情境但又跳出创设管理情境"的原则,才能
  够真正地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才能够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把握管理类课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李宗卉,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 (11)
  [2]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
  [3]蒲永红,浅析参与式教学法[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4]郭靓.,浅谈视听课的影视教学[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4)
  [5]何善秀,论影视教学课的理论基础及其教学策略[J]电影评介,2007年21期
  [6]钟建玲.,论影视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5)
  [7]郭克松,市场营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8]陈春花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9]王志平,视听教学的方法和要求[J] 职教论坛,2000年第7期
  [10]乔少敏,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学生语用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其他文献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教学从重知识转  向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思考"这一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  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在本  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了细致的了解,特别是深深的体会到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真正  的从心底里产生了对
期刊
美国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  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呢?笔者认为做到"五要"。  一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应不同于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它不是对数学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学  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数学知识的升华,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  求平均数"
期刊
【摘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情境"效果——喧宾夺主。  误区二:过分追求情境的生活化——牵强附会。  误区三:盲目追求情境导入——买椟还珠。  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采用其他学科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关键词】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误区
英国教育家斯滨塞于1854年就提出的"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在求知过程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  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有效的教学应当  是愉快的教学。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  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  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
期刊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
期刊
一、说教材  《禽的生产与经营》是养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本书将禽的生产、禽病的防治与禽场经营管理的相关知  识与技能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基地等教学场所,合理选用实物、标本  、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力求体现该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二、说课程  (一)教学内容特点及地位:  本次课所选内容为:第三章,
期刊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今天,作为未来接班人的学生却大面积的不喜欢学习,更不愿意刻苦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厌学”。那么,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人们对学习价值的“暂时性认识”是产生“厌学”的社会原因,学生学习必然要考虑学习的价值。学习本身不是目的,而学习的结果才是目的。在现实社会中,只有当知识越多,获利越大时,学生才会热爱学习,追求知识;而读书多不如读书少获得利益多时,学生自然不会喜欢学
期刊
【摘要】图论〔Graph Theory〕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利用  图论参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天地。饱和安排双边会议组合问题,就是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需要梳理出各种双边关系,从而进行饱和会场安排。比如参加一个系统工程小组讨论会,各小组间需要  单独讨论,形成会议结果。在同一时间段最大安排的会议数,就是饱和性问题。研究这类问题涉及的领  域广泛,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