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祭典与庙会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涉县境内的娲皇宫,是奉祀女娲的华夏祖庙,其山崖上的北齐摩崖刻经,是我国著名的摩崖刻经群。自2003年开始,每年9月下旬都举行女娲文化节和公祭女娲大典,附近的弹音村、唐王蛟8村等村庄于2003年恢复了已经停办60多年的朝顶祭拜娲皇圣母仪式,即“朝顶”。女娲祭典已经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娲皇宫概况
  
  娲皇宫位于涉县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索堡村东,面西坐落在中皇山山麓和山腰。在远古神话中,女娲被称为人皇;在天皇、地皇、人皇中,人皇又称为中皇。传说女娲曾在娲皇宫所在的山上抟土造人,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把此山叫作中皇山,并且修建了祭祀建筑娲皇宫。娲皇宫由朝元宫、停骖宫和广生宫、娲皇宫、石窟与摩崖刻经等4组建筑组成。它们建于明清时代,由于火灾、战乱毁坏等原因,多数经过重建。
  中皇山山腰绝壁处的娲皇宫是最主要的一组建筑。娲皇阁是娲皇宫建筑群的主体,共4层,高23米。它背倚崖壁,用铁索将阁体系在岩壁间的9个“拴马鼻”上,因此娲皇阁亦称“吊庙”。它的底层起基于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齐时期(550~577年),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改建为楼阁,明崇祯元年(1628年)创建娲皇阁,以后屡遭火灾,屡有重建。现在看到的娲皇阁是清咸丰二年遭火焚后重建的。其底层是拜殿,摆有香案,拜殿后是石窟,窟内前边是娲皇坐像,窟后石壁神台上是九天玄女。出拜殿,蹬石阶,上到二层清虚阁,阁内正中设暖阁,女娲盘坐其内。阁内左右设木梯,蹬梯可上第三层造化阁,阁内女娲塑像怀一抱婴儿,笑容可掬。第四层是最高的补天阁,阁内的女娲手捧五色石,腾跃天空,作补天状。
  梳妆楼位于娲皇阁北侧。女娲炼石补天,断鳌立极,长期奔波,不辞劳苦,人们为她歇息和梳妆而建此楼。其高9米,分两层,一层正面祀送子观音,背后墙上画观音送子图。二层供奉梳理秀发的女娲画像。
  
  公祭女娲与朝顶仪式
  
  2003年的首届女娲文化节和公祭女娲大典仪式由河北省旅游局、河北省文物局主办,涉县人民政府、邯郸市旅游局承办,于当年9月26日上午在娲皇宫下新建成的补天广场举行。主要仪程是:奏乐1分钟;鸣放礼炮21响,代表21世纪;击鼓鸣钟38通,代表涉县38万人民;涉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赞扬女娲功业际天,德泽万代,表示涉县人民弘扬女娲精神,改变涉县面貌的决心;主祭人在音乐伴奏声中向女娲塑像敬献祭品;国家有关部门、学术团体,省、市、县领导,外地驻涉企业代表等向女娲塑像敬献花篮;全体参祭人员向女娲塑像行三鞠躬礼。至此,公祭女娲大典结束,民俗表演开始,供众人观看。主祭人、参祭人依次到山上拜谒娲皇宫。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娲皇宫庙会正日,实际上从三月初一就热闹起来。在十八日前的大半个月当中,来自晋、冀、鲁、豫4省接壤处的十数万人前来赶庙会,旅游观光、求子拴娃娃、求病愈、求财运、求平安、许愿、还愿者络绎不绝。其中既有对女娲的原始崇拜意识,更把女娲当作送子奶奶和生产、生活保护神。 朝顶仪式是这一带村民女娲崇拜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娲皇庙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顶仪式是一个或数个村庄的集体活动,村民组成的朝顶队伍在娲皇庙会期间到娲皇宫进行拜祭,求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世道安宁。
  
  传统庙会习俗
  
  赶庙会、旅游观光。庙会期间恰值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加之娲皇宫古迹和庙会名声远扬,因此冀、晋、鲁、豫四省结合部一带前来赶庙会、旅游观光的人很多。在民间,婆母、丈夫平时对媳妇管束得很紧,一般不得出门,但到娲皇宫庙会时,街坊几个妇女结伴赶庙会,却是允许的。因此,赶娲皇宫庙会可以说是妇女的节日。
  求子嗣。求子嗣的方式主要是吃子山、拴娃娃和借种等。
  吃子山。亦称吃土。旧时庙会前,管庙人在娲皇像前摆放一些泥娃娃,求子的妇女多在婆婆或嫂嫂的陪伴下前来,如想生男孩,在泥娃娃生殖器上抠一小块泥巴吃下去,此即吃子山。这一现象可能与女娲抟土造人传说有关,为该庙会所独有。
  拴娃娃。在娲皇像前,按照自己生男生女的愿望,用红线绳套在一个娃娃的脖颈上,往布施箱中放些钱,用红布把娃娃包起来揣在怀里,或者放在篮子里,叫着自己起的名字,不回头地往家走,到家后放在柜里或适当位置。这叫拴娃娃。
  日后如真的按愿望生育后,连同拴来的娃娃,自己再买或做,到娲皇宫去还愿。不成文的规矩是,生子还两个,生女还一个;没有按愿望生育的,把拴走的娃娃送回来。
  借种。旧时,停骖宫北边曾有两家小旅店,丈夫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迫切想要儿子时,有的便私下商量好,让女方去庙会上借种。妇女在娲皇像前烧香、许愿后,晚上住进小客店,向店主说明意思,店主通过专门牵线人或者亲自在附近村里找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陪夜,事后女方给男方一些钱,此后两不相干。现在这种情况已经绝迹。
  戴索与开锁。拴娃娃并生了子女的母亲在还愿时还要向看庙道人要根红线绳,给婴儿戴在脖颈上。意思是孩子从生下来到12岁是一个多灾多难的阶段,需要神灵佑护和看管,即锁住;孩子长到12岁生命力强壮了,就可以开锁,自己成长了。
  撒谷种。旧时,求子后得子的人去娲皇宫还愿时,还有在十八盘山道上撒谷种的习俗,表示孩子生下来后,还要在娲皇跟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十五是娲皇的生日,善男信女们自然要来给娲皇送礼过生日。庙会期间,曲曲弯弯的十八盘上,到处可见人们抛撒的小米粒和小饼干。
  系红布条。汉民族传统上把红色视为吉祥色。娲皇宫庙会期间,是摊贩主大卖红布条的好时机。赶庙会的人们大都买上若干红布条,系在自己上衣扣上,拴在路旁树枝、石碑上,或者带回去给家人,认为这样就能迎来吉祥,解除困厄。
  坐夜。庙会期间,特别是三月十五夜间,停骖宫和广生宫院内坐满了中老年妇女,她们为给娲皇过生日(亦说送其回天宫)而彻夜不眠,大有不舍离别之意。她们或者打扇鼓,或者唱经歌《开心经》、《娲皇经》等。旧时,少数因婚姻不美满而未生育的妇女,往往利用赶庙会和坐夜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预先约好的婚前情人幽会,倾诉衷肠,有的还野合。这些妇女有的回去后怀孕生育,而她的丈夫却认为是神明送来的娃娃。坐夜人多的实际原因是旧时交通不便,当天不能返回;如今交通发达,大多数人能当日返回,坐夜的人就少了。
  打扇鼓。庙会期间,坐夜时,善男信女们打扇鼓也是一项重要活动。打扇鼓原是巫觋舞蹈,专用于敬神。扇鼓是单面羊皮鼓,因其形似团扇而得名。击鼓的鼓鞭是长约50公分的藤棍或竹棍儿,上拴几缕彩色布条,像戏曲中的马鞭儿。打扇鼓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多人可以围圈打,两个人也可以对打。打扇鼓同时还口唱扇鼓经,即唱词。唱腔多是这一带流行的武安平调、落子,上党落子等。
  许愿与还愿。人们求子嗣、求病愈、求财运、求平安时,都要根据自己所求事情的大小和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许下一定的誓愿;到时候如果认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觉得灵验,就要适时还愿。根据当初自己许下的誓愿,还愿有几种情况:烧香纸,上供品,是最普通的还愿,供品多是饼干、点心之类,有的外加一挂鞭炮,稍讲究一点的,香纸、供品外再上一些布施钱,钱数3元5元、8元10元或更多不限;唱愿戏是还大愿,然而愿戏有地摊小戏和整台大戏之分。地摊小戏一个或两个角色,在胡琴伴奏下独唱或对唱几句,即算一出愿戏;大戏在戏台上唱,花费也较多。
其他文献
本来是想写一个名叫无双的强悍女人失势后的故事。跟所有这个系列的小说一样,无双的结局在写作之初就已经确定,那就是溺水而亡,不同的只是溺水的方式。写作的时候,我突然灵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寿星分男女    民间画像中的寿星多为白须老翁,头大额隆,手持鹿杖,并衬以仙桃、松鹤等物,以喻长寿。
我是一个记者。听老一辈记者说,记者要当杂家。干了三十多年记者,确实离专家的标准越来越远,离杂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杂家写的文章,自然是杂文。正如水从水管里流出,血从血
张三和李四是同学,但他们两人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张三是农民,李四是县长。人比人气死人,张三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每次李四开着车,带着大包小包来看乡下的父母,张三就羡慕得
有新闻说,政府马上就要开始实施一个叫做“万人计划”的东西,主要的目的是遴选出一百名具备冲击诺贝尔奖实力的学者,给予他们特殊的支持与鼓励,说不定他们在未来的几年里能够
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使中国的全球化路径多了一个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全球化目前还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话题,之所以人们的议论不同,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的大
虽无自由之身,却有自由之心,意识既已感悟自由,肉体的禁锢还能算是禁锢吗?当精神摆脱客观现实的制约,营造出一份自在的心情,人便进入“监狱本无房,铁门亦无锁”的境界。在一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个人很好奇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迫
在市府机关大院里,像章处长这样级别的官员一抓一大把。按照规定,处长是不能配备专车的。眼看着机关里领导们都车进车出的,章处心里时时产生一种失落感。事有凑巧,一次饭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