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2017年8月至12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的患者(8例)和健康对照者(5名)的粪便肠道菌群,同时检测MAP患者入院第1、3、5天的血清淀粉酶、CRP和IL-6水平。结果显示在MAP患者病程发展中存在短暂的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炎症因子和病程变化相一致,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进展的机制之一。
【机 构】
: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 518109,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 518109,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湛江市 524001,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2017年8月至12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的患者(8例)和健康对照者(5名)的粪便肠道菌群,同时检测MAP患者入院第1、3、5天的血清淀粉酶、CRP和IL-6水平。结果显示在MAP患者病程发展中存在短暂的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炎症因子和病程变化相一致,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进展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CD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探寻对鉴别诊断有价值的相关指标。方法纳入2010年至2017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确诊为CD和PIL的患者共91例,其中CD 76例,PIL 14例,CD继发淋巴瘤1例。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CD患者的确诊年龄为(37.7±16.0)岁,小于PIL患者的(52.6±19.6)岁
近年来,胰腺癌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胰腺炎表现就诊的胰腺癌,其临床诊断难度和漏诊风险大,临床上不少胰腺癌合并胰腺炎因被误诊为单纯性胰腺炎而延误治疗时机,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医疗纠纷风险。影像学在胰腺癌的诊断、个体化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13例胰腺癌合并胰腺炎漏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多模态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漏诊、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早期确诊率。
报道1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出现严重反流症状、长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老年患者,通过胃镜、高分辨率食管压力测定、24 h食管pH+阻抗监测详细评估,确诊为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特殊类型GERD,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胃空肠Roux-en-Y改道术,术后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目的探讨小剂量、短程利福昔明口服疗法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相关IB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顺序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内科的37例SIBO相关IBS患者,分成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3组,均采用利福昔明(200 mg/次,3次/d)进行为期14 d的治疗。应用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和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生命质量(IBS-QoL)量表评
结石的残留与复发是肝胆管结石需多次手术的原因,也是治疗的难点问题,与肝胆相互依存的复杂病理生理进程和解剖变异增加手术的不可控性有关。通过围肝门外科技术体系的应用,注重全面而细致的术前评估,合理使用解剖性肝切除,把握胆肠吻合的指征与质量,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综合应用术中超声与胆道镜和预判性管控术后并发症,以实现"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防止复发"的目标,提高复杂肝胆管结石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
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但是其具体机制仍待研究。国外的临床调查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健康人和未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本综述通过对胆囊切除术-胆汁酸-肠道微生物-结直肠癌轴进行讨论,对胆囊切除术患者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
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推进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计划,2019年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依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并联合多个相关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健康管理和内镜质控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以期确立并细化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为筛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有可能进展为肝癌,已成为欧美国家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3 871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的相关数据,发现α-L-岩藻糖苷酶(AFU)等12个因素与NAFLD患病风险有关。AFU为新发现的NAFLD危险因素,其余11个因素都是目前已知的NAFLD患病危险因素。AFU可用于评估NAFLD患病
肠道溃疡性疾病的诊治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尤其对于初发IBD患者合并机会感染的鉴别和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参与。本病例讨论介绍了1例年轻的营养不良患者肠道内出现复杂而多发的溃疡病变,经过消化科、病理科、放射科共同诊断明确为溃疡病变的二重病因,即CD合并肠道巨细胞病毒感染。经阶段性地以营养支持治疗为主导,辅助抗感染、抗炎等综合治疗后患者达到肠道黏膜愈合的理想治疗目标。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疾病。PPI是治疗GERD的主要药物,具有抑酸、促黏膜愈合作用,但其也存在抑酸不足的问题。近年一类新型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因其强效持久的抑酸作用成为PPI的潜在替代品,代表药物为伏诺拉生。现对目前PPI治疗GERD的现状、新型抑酸药物的特点及其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