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应对策略展开论述,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阐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种类,提出了高职院校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期社会各方面更为关注高职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困难群体 对策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多数是对普通本科和重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研究。一般着眼点为“高校扩招”、“大学生择业观狭隘”、“人才缺乏职业定位”、“社会供需矛盾”、“教育结构矛盾”、“人事体制矛盾”等诸多因素[2,3]。笔者经不断总结与研究发现了一些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据以提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措施与可行方案,为今后研究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常把就业困难群体定义[1,4]为:所谓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是由于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品质完善程度、社会关系、生活经历、身体条件、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就业出现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在大学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人数一直在逐年增加,并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好这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种类及形成原因
   1、毕业生个人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1]
   (1)“有业不就”。是指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因学生本人或家庭的原因不去就业者。这一部分学生包括:一种是因家庭条件比较富裕,或个人感到学历低而暂时不想就业,打算提升学历者。在我院,不算每年专转本、专接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概占1%左右,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另外一种是择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跳来跳去,不是被单位炒,就是自己炒单位。
   (2)“有业难就”。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了“有业难就”的怪圈,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除了表现为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之外,还体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敬业意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与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相差甚远,这些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短板”。如因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更为可惜的是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单位淘汰的。
   (3)“就业难”。这里特指因受歧视而造成的就业难。这是一个为人们所同情的群体,也是一个备受歧视的群体[7,8]。他们因户籍、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在这一类人中,性别歧视最突出,身高、容貌歧视最无奈,健康状况歧视最残酷。
   2、社会因素造成的困难群体
   主要指由于毕业生学历及所学专业、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程度、现行就业体制及毕业生个人社会关系等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5]。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逐年猛增,导致低学历的毕业生难于就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稳定高收人的工作,对一些相对一般的工作不屑一顾,造成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局面,加之毕业生个人社会关系等因素,造成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6]。
   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应对策略
   1、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在就业市场开拓方面,我校通过“百名教师进百企”,承办江苏省大型人才招聘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大投入建立了高校的人才“销售部”,成立一支专业队伍;结合毕业生的市场定位,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就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大力开创“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与此同时,通过走出去与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用人主管部门签订大学生就业合同,这些城市的用人单位在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我校的应届毕业生。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和调查,了解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反馈信息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做法,得到了师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2、制定就业关怀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坚持以培养为实现与企业对接需要的大学生人才为目标,以提升“纺院学子”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以个体协助为主要形式,提供匹配的就业机会,建立学院搭台、校企互动、个体协助的新机制。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重要。首先,要帮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更新就业观念。通过职业规划使学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所倾心的职业去积淀知识、提高技能。其次,为学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为此我校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要熟悉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尤其是“就业弱势者”的情况要了然于胸。三是在个别企业在招聘时,了解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岗位要求,不失时机地优先推荐“就业困难群体”。
   3、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与自身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毕业生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决定就业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一定要注重提高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自从我院升格至今已十载,不断注重内涵建设,尤其在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严格要求。首先,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从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再次,从不放松诚信意识教育;最后,利用大学城科教城及本校资源,积极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事实表明,近些年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我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了很多良机,从而我院就业困难群体也已逐步减少。
   五、结论
   面对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热点问题,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发展中的必然”而听之任之。因此,提出的应对策略构想是基于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指出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要扩宽就业市场,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业工作指导者要制定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关怀计划,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庞荣申,梁瑞敏,陈云尚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
  [2]李季,吕春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6).
  [3]柯羽.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4]杨念等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6]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7.(2)
  [8]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以某造纸企业A级薄型纸生产为例,初步探讨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定量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运用专家调查打分法,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清洁生产建议.
石蜡乳液是一类重要的中性施胶剂,但一直存在难乳化、乳液稳定性差、单独进行中性施胶时效果差等问题.我们探讨了各种因素对石蜡乳液稳定性和应用性的影响,制备出一种稳定且
黄丽静雯:当然是房车,跟几个最好的闺蜜一路走走停停。汤沁怡:我选牧码人,身边爱去山里玩的朋友都特别钟爱这款车,野性十足,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Metso集团--新技术的提供者,最近又将其纸业化学公司领入了加工水和污水处理的国际商业市场,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泰山信息网 消息近日,随着山口泉林纸业有限公司的蒸球落地,山东省泰安市最后一条草浆生产线被彻底拆除,这标志着该市全面结束了麦草制浆的历史。
哈罗德·品特在《看门人》中通过话语权利的争夺和舞台动作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无法消除,彼此的存在亦即彼此的威胁,外在空间的压抑象征着生存选择的艰难。品特戏
河南省新乡新亚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物化+生化处理制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处理后的水达标排放,所产生的污泥用来制造有机复合肥,年产量5万吨,计划年底建成投产。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是一种性能价格比较优越,更符合人性的高技术水平的结构体系,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本文就现浇无梁空心楼板的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根据本刊讯商务部于2004年7月1日发布2004年第30号公告,公布了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的期终复审裁定。根据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
作为营业人员,我深深知道加强营业管理降低线损的重要性。下面,结合2010年的实际工作,总结一下我公司是如何加强营业管理降低损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