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麦秆做吸管,贫困农妇3年赚了500万

来源 :生财有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Sp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贫穷到富贵的距离有多远?农妇宋永丽说:不过是把麦秆变成吸管那么远而已!
  
  喝杯饮料发现小小吸管“有赚头”
  
  今年46岁的宋永丽是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罗江镇人。她20岁时与一个建筑工人结了婚,此后随着一儿一女相继出生,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艰难。为了摆脱贫困,她自己也没少努力,先后喂过猪,养过鸡,卖过菜,却总是亏本。
  2003年,宋永丽的儿子考上山东大学,她既兴奋又焦急——家境窘迫,怎样才能凑齐学费呢?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东凑西借,为儿子凑齐了第一个学年的学费。可以后的学费从哪里来?她不由得动起了做生意的念头。
  2004年7月,宋永丽的舅舅因病住进德阳市人民医院,她前去探望。在德阳打工的外甥女刘凤到车站接她,下汽车后,宋永丽感到口渴,刘凤忙把她带进了一家冷饮店,要了两杯菠萝蜜。服务员送上饮料后,忘了在杯子里插吸管,刘凤便大声喊道:“给两根吸管!”话音刚落,宋永丽便制止道:“不用再花钱买吸管了,就这么喝吧。”刘凤听了,笑着说:“姨,吸管不要钱,免费的。”宋永丽惊奇地说:“不要钱?有这么好的事?”她当即问服务员:“这吸管免费送,那我可不可以多要些带回家?我家小侄女喜欢吹肥皂泡,以前用麦秆吹,老是被她折断。这塑料吸管耐用!”服务员笑了笑,说:“那不成!这吸管虽然免费提供给顾客用,但我们老板还是得花钱买呀!”
  听了这话,宋永丽脱口而出:“那叫你老板向我买吧!我老家有的是麦秆!我回去后就给你们弄一批来……”不等她把话说完,服务员笑着说:“这位大嫂真会开玩笑!”宋永丽却认真地说:“我不是开玩笑!麦秆和塑料吸管比,只不过是材质差一些罢了。但是,塑料吸管不也是一次性使用吗?犯得着把一根小小的吸管做得这么牢固吗?”服务员只好说:“那等我们老板回来,我问问他再说吧。”
  宋永丽转过身对刘凤说:“凤,我发觉这个生意当真干得呢!农村的麦秆堆积如山,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这不就可以赚钱吗?”刘凤笑道:“一听你这话,别人就知道你是农民!吸管的市场实在太大了,冷饮店、咖啡厅、餐厅……都要用吸管!如果麦秆能代替塑料吸管,也能卖钱的话,农民不都成千万富翁了?”
  刘凤的劝阻非但没有打消宋永丽卖“麦秆吸管”的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既然城里人喝饮料、牛奶都需要吸管,更加说明卖“麦秆吸管”大有赚头!
  
  不惧嘲讽誓把麦秆做成“绿色吸管”
  
  一个月后,宋永丽向娘家人借了6000元钱,买回了一台剪切机,腾出自家一间房屋,办起了家庭式作坊,开始尝试生产“麦秆吸管”。直到这时,宋永丽才发现买回来的剪切机并不适用于生产吸管,她只好又花钱请一个机械师傅来进行技术改造。这件事情,又让人好一阵笑话。
  别人越是笑话,宋永丽越是硬气地要做成这件事。人手不够,她就请来两名同村妇女,向她们承诺不管赚没赚到钱,每月工钱照发。而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历亲为:收集没有破损的空心麦秆,再切割裁剪成型,然后再消毒
  麦秆很脆,而且容易变形,剪切出来的大部分麦秆都被压瘪,甚至出现破裂。怎样才能使麦秆更具韧性呢?宋永丽尝试了许多办法,都不如人意。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她发现,麦秆放在嘴里,会有一股枯草的涩味。
  2004年9月2日,宋永丽带着麦秆来到成都,几经周折后找到四川省农科所。科研人员建议她用加盐的水烧煮麦秆,这样不仅可以消毒,还能增强麦秆的韧性;同时,还教她怎样去掉麦秆上的涩味。
  宋永丽按照科研人员教她的方法进行操作,果然,经过加工后的麦秆比先前硬了许多,出现破裂的现象大大减少,用来吸果汁,不光去除了以前难闻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清香味……攻克重重难关后,2004年11月底,宋永丽终于生产出200万根各种规格的麦秆吸管,并把它取名为“绿色吸管”。
  既然是商品,自然得定个价。她打听到市场上每包(500根)塑料吸管的售价为2元至10元钱不等,即每根塑料吸管大约0.004元至0.02元,便把自己的“绿色吸管”售价定为每根0.002元。
  然而,当宋永丽带着“绿色吸管”到德阳市推销时,所有的冷饮店都拒绝了她。在德阳市推销不了,宋永丽又到了毗邻的绵阳市推销。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她连一根吸管都没卖出去,反而倒贴了2000多元车费和食宿费。
  2005年1月,宋永丽只得带着满脑的困惑和一身的疲惫,忍受着人们的嘲讽,返回家中。
  一天,宋永丽又去中江县推销。在大街上,她偶然看见中江县广场将举行产品交易会的广告。她决定带着产品闯去试一试!产品交易会开幕那天,宋永丽把样品拿出来极力推销。一家西餐厅的老板被她“纠缠”得脱不了身,只好看了她的样品。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绿色吸管”是如何环保、卫生、经济,接着,她给对方算了一笔账:“我原计划每根吸管卖0.002元,但我愿意再给你优惠,降到0.0018元。塑料吸管呢,每根至少要0.004元。你是老板,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吧?”对方点了点头,觉得宋永丽说得有道理,价格的确比塑料吸管便宜得多,最后决定买一批拿回去试试。
  成功地做成了第一笔交易,宋永丽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在这单生意的影响下,其他餐饮行业的老板也对“绿色吸管”产生了兴趣,结果,她带来的200万根“绿色吸管”全都被卖掉,赚了3600元。
  
  越挫越勇3年赚了500万
  
  2005年4月初,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宋永丽招兵买马,并把生产场地迁到中江县城,注册成立了“中江县永丽绿色吸管有限责任公司”。
  干事业注定会遇到风险。2005年7月,宋永丽在一家农场一次性收购了2万元的麦秆,堆放在库房里。没想到,几天后,库房突然着火,收购的所有麦秆化为了灰烬。灾祸接踵而至,8月下旬,一场洪灾又淹没了厂房,大量成品被淹,很多半成品也被洪水冲走。她心疼得号啕大哭,然后咬着牙说:“老天爷,你越是折磨我,我越是要做成功,看看谁狠得过谁!”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2005年11月,宋永丽买了两辆轻型卡车,专门用于进货和送货。同时,她为客户制订了3个“24小时”:确保款到24小时内为客户发货;客户有任何疑义,24小时内答复;新产品上市,24小时内为客户送样品。这样一来,随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她的“绿色吸管”越来越畅销,到2006年4月,仅是固定签约的客户就有100多个,公司每月纯盈利高达10多万元。
  宋永丽发现,农村里能做成“绿色吸管”的材料,不仅只是麦秆,还有竹丫秆、芦苇秆等绿色植物。为此,她又招聘了几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以竹丫秆、芦苇秆等为原料,开发新的产品。为了丰富产品的类别,她除了在规格和材质上下工夫外,还开始对外观进行改进,对不同种类的吸管分别染色,使吸管更加美观,同时采用真空包装,让人们使用起来感到安全放心……
  通过技术革新,宋永丽的“绿色吸管”既经济又实惠,不少冷饮店都弃用塑料吸管,而改用她的“绿色吸管”。
其他文献
每逢端午节,儿时撞鸭蛋的情景总会萦绕眼前。妈妈用红线编成布袋网装上精心挑选的鸭蛋,挂在脖子上,下面吊着漂亮穗子。赢了固然好,输了也吃得高兴……  这些承载了美好记忆的鸭蛋,却从非典起一直厄运连连、道路坎坷。鸭蛋背后究竟隐藏怎样一番经历?这些从事鸭蛋加工经营公司又遭受过怎样的磨难?九珠蛋业总经理余晨给出了答案:所谓危机,其实就是危险中的商机,关键看你是否能抓住。    反向思维,禽流感期间大量收蛋 
期刊
17岁的江菲初中毕业了,因为姐姐江菊和妹妹江萍分别还在上高中和小学,家里经济本来就很拮据。江菲不忍父母的辛劳,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帮父母种田。  年底,江菲到本地一家“家庭工厂”打工。这家老板是个小伙子,其父母一眼就相中聪明能干的江菲。一天下午,剩余的工人都走光了,江菲一个人正在屋里抓紧抢做没有做完的活时,那家的小伙子走进来,将完全没有提防的江菲一把抱在怀里。江菲顿时吓得大喊大叫,边喊边拼命地
期刊
1年前,一座浓缩了千万年巴蜀饮食文化的川菜博物馆在四川省郫县古城镇开张,珍贵的文物与可口的美食,在这一刻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    创业的动力是“对猪肉的渴望”    2008年7月末,午后的阳光透过镂空的雕花古窗抚摩着流淌了五千年的川菜历史。川菜博物馆馆长苟德置身自己一手创办的这个川菜文化殿堂,指着一件件文物侃侃而谈。  回廊疏影下的红木春凳,是真正的古董,供游客随意坐卧。作为一个以民间收藏为主
期刊
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想起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  一家稀饭店竟然如此神奇?没想到,将稀饭生意做到极致的“稀饭大王”竟然是一对没多少文化的下岗夫妻。他们靠卖稀饭,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这个致富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轻信骗子被骗,无奈决定卖稀饭     李姐大
期刊
只要结合自己的专长,找准市场的需求,好好利用现有网络的免费资源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BBS论坛等,有针对性地把大量信息传递出去,完全有可能找到低成本而高效率的网络创业方法,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一个退了休、过去对网络没有多少了解的50岁阿姨,从山东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来到北京陪伴在大学读书的女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竟然在网上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每月的销售额稳定在几十万元,有点儿不可思议吧?  最近,
期刊
2007年的春天,湖北襄城沉浸在氲氤的雾气之中。穿梭于城市之间的公交车,飞驰着将街景匆匆甩在身后,坐在车后排的夏美鹃失神地望着窗外,心中充满无法言喻的伤感。就在前夜,她接到同事的电话——为渡难关,她所在的电子厂断臂自救,决定大范围裁员。  夏美鹃去年刚由大学毕业进入电子厂,是个资历浅、没有突出贡献的小技术员。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裁员之中,她找不到任何不被裁掉的理由。半个月后,她混杂在三十几个同事之间,
期刊
蚂蚱又称“蝗虫”,在农村,如果蝗虫成群,所过之处必定满目疮痍,人们对其谈“蝗”色变。不过龙泉驿柏合街道长松村6组的村民陈忠却搭起棚子,不仅把蚂蚱当宝贝一样喂起来,还把“油炸蚂蚱”当成自己农家乐的一道招牌菜,吸引了众多食客,5个月就已经赚了4万多元。目前他养的蚂蚱已近40万只,成为四川“蚂蚱第一人”。陈忠说,明年他还将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人尝尝蚂蚱的“鲜”,同时他还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当地农民,
期刊
来自河南平顶山的李建国投入7万多元被人以“连锁销售”的名义欺骗,加入一个与深圳文斌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的组织,到头来血本无归。  在调查中发现,这个打着“连锁销售”名号的组织,行为疑似传销,而深圳文斌贸易有限公司则是已经被注销的公司,打着其分支公司名义的传销活动也屡次遭到打压。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提醒,近期以来,在国家的严厉打击下,老式传销以新面孔出现,巧立名目,改头换面,欺骗性强,表现形式也更加隐蔽,
期刊
2004年,张晓琳高中毕业后,便不愿再去继续读书。为了能赚钱自己“养活”自己,不让父母操心,她便独自去找工作。但因她太胖,跑了十几家用人单位,也没有一家愿意录用她。因为找工作弄得她很是痛苦,她发誓,胖人总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的。    包装自己,我是“福娃”    在以后很长一段日子里,她苦苦地寻找着赚钱机会,不想幸运之神真的来了。2005年10月的一天,当地一家福菜楼打出广告,招聘形象代表,条件是
期刊
2006年的春节前夕,正当全国人民都在欢天喜地准备过大年的时候,一个叫赵丽媛的三十多岁女人,站在22层楼的窗口,呆呆地望着窗外。她面容憔悴、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她突然推开了窗户。  “当时有个念头一闪而过,只要我从这里跳下去,所有的烦恼都会没了。这一决定让我心情变得特别舒畅,完全理解了其他人自杀的举动。”赵丽媛说起当初的惊心动魄,满脸的羞愧。不会做饭,却开另类餐馆  赵丽媛,身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