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非智力因素 促进全体发展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重要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双全” 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人”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将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上。在学生群体中差异总是存在的,成绩总有好中差之分,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关键词】有效教学;“双全”意识;全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26-01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有多方面,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人智力超常或低下之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就这一事实而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困生转化,全体协同发展往往能起到促进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励学生乐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情之所钟、金石为开。学业成绩不好,并不是说他们什么兴趣都没有,只是对学习的兴趣相对其他方面较弱罢了,转化他们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古人云:“其启蒙而引起趣。”兴趣是靠引导才逐渐形成的,如何诱导入门者从枯燥乏味到兴趣盎然呢?
  (一)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首先要有情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进入角色,教学语言充满激情,注意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课前我自制壁虎标本,教学时我亲切的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壁虎吗?能把它的样子讲给大家听吗”?然后出示壁虎标本,问他们:“壁虎有尾巴啊,它为什么要借尾巴啊,你想知道吗”?同学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异口同声的说:“想”。“你还想知道什么”?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我想知道壁虎向谁借尾巴”?有的说:“我想知道它借到尾巴没有”?……这是我微笑着说:“这些为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读读课文到到那里去寻找答案吧!”一番富于激情的谈话,把学生带入到了教学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精选教法,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法上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奇感,必定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膨胀”一词的前几天,要求每位学生找一个瓶子,瓶子里放上水,再找几粒豆子放在瓶中,观察一下瓶中的豆子有什么变化。在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豆子有什么变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豆子变大了”。有的说:“豆子变胖了。”这时老师说:“水中的豆子变大了、变胖了,这就叫膨胀。”这种结合小实验来接词的方法新鲜有趣,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通俗易懂,同时又教会了学生观察,为观察日记积累了材料,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重视形象感染和情景创设,以引起学生观察、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黄鹂和山雀》时,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我借助《森林的早晨》音乐渲染,烘托课文情感,调节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进入情境,最后又让学生伴着音乐诵读,使学生体会黄鹂、山雀除害虫后,梨树、海棠树硕果累累的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保护益虫的情感。
  引趣的途径方法很多,一旦学生尝到甜头,培养出了点滴的兴趣,教师就适时因势利导,使之成燎原之势,持之以恒,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加强,其他方面的兴趣就会被抑制。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情理中事了。
  二、从培养自信入手,激励学生爱学习
  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学生获得更大成就感的源泉。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或者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因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不如人就自觉低人一等,自信心严重不足,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信任、更多的理解乃至更多的微笑。以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更加细心到去观察去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长处和闪光点。
  在一队活动课上,我让学生画、写《我们的校园》,我意外的发现成绩很差的岳博熙同学的画构图、线条、色彩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于是我满腔热情的表扬了他,说他有一个聪慧的大脑,有一对画家的眼睛,经过努力一定会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这时只见他满脸通红,坐立不安,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表扬竟成了他学习上的转折点。后来他变得喜欢学习了,成绩提高了,爱集体了,成了班级板报组主力队员,他的画还在全国儿童书画大赛中获奖了呢。
  三、从培养习惯入手,促进学生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对于做人真的有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学生会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阅读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阅读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课文围绕那一句话写?三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并画出有关的语句进行评赏。四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感悟,从而懂得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儿童正处于在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阶段,而好的习惯几乎可以自幼产生大部分美德。”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在严格有序、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使其终生受益。
  总之,要面向全体,转化后进生,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是一个相对薄弱而亟待加强的环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