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垩纪红层火山岩夹层时代及构造意义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福建省白垩纪红层形成的时代及构造背景,在政和-大埔断裂以西选取典型红层盆地,对不同盆地内火山岩夹层进行LA-ICP-MS锆石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U-Pb测年结果显示:沙县组的时限较长,为127~87Ma,其总体时代应大致相当于晚白垩世早期,下部层段跨入早白垩世晚期;崇安组年龄为100.0±1.2 Ma,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白垩纪红层中的火山岩为壳源成因,是处伸展环境下,为构造活动引起区域断陷拉张作用形成的一套钙碱性系列流纹岩.
其他文献
公婆泉岩浆弧近东西向展布于北山造山带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北侧的公婆泉-石板井-小黄山一带,其物质组成、不同岩石组合的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三十余幅1∶5万区调填图数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婆泉岩浆弧主要由510~470 Ma的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岩组合和玄武岩、470~430 Ma片麻状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少量的闪长岩-石
为了查明吉林南部是否存在中元古代地层,并探索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LA-MC-ICP-MS方法对该区碎屑岩样品进行U-Pb同位素定年以及原位Lu-Hf同位素测试.两件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太古代(>2.5 Ga),εHf(t)为正值(+1.5~+7.5和+1.4~+4.6),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1.7~2.3 Ga),εHf(t)为(-5.6~+5.7和-5.4~+3.4).表明其物质来源主要
以内蒙古迪彦庙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孬来可图侵入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322.2±1.3 Ma,表明该岩体属晚石炭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较高(62.29%~77.17%);Al2O3含量较低(11.45%~14.11%),属准铝质岩浆系列;富钠贫钾(Na2O=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