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文化,十年的惊世一跃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cj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到如今覆盖五大洲、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第一个十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并成了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
  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发展之路
  【成立之初·
  中国语言开始融入世界多元文化】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为满足海外“汉语热”“中文热”持续升温的需求,现国家汉语国家推广领导小组于2002年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3月,中国国务院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2004年11月,韩国成立了首家孔子学院,从此,中外合作创办的孔子学院便发展起来了。
  深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剧增,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而组成这个庞大凝聚体的源头,就是各种文化或精神的融合。孔子学院的成立,说明中国正以新兴的文化力量融入世界的文化圈之中。
  【发展之际·
  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开花】
  仅用短短几年,孔子学院便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的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
  ——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
  从2004年开始,孔子学院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海外的发展之路。短短10年时间,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广受欢迎,成为举世瞩目的综合文化平台和人文交流品牌。在孔子学院的带动下,已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深思考: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作桥,孔子学院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出了一条辉煌之路,圆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梦。
  【坎坷之路·
  在思想碰撞中前行】
  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
  ——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北元喜朗
  2014年12月4日,美国国会一名资深议员要求相关机构调查美国专上学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声称这类合作可能正在损害美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孔子学院被视为向西方施加“软性影响力”。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孔子学院从来没有强加于人,也不可能对大学的学术自由、诚信等构成威胁。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其宗旨在于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
  深思考: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明相互激荡,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开放的文明观面对世界文化,在交流与融汇中取长补短,坚持以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世界各种文明的发展,创造更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
  孔子学院对世界名人的影响
  卡皮舍夫斯基:至死奉献
  2006年,波兰雅盖隆大学教授卡皮舍夫斯基不幸被查出骨癌晚期,生命仅剩3个月。当时医生给他两个选择:休息,或者做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卡皮舍夫斯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办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现在卡皮舍夫斯基虽已离世多年,但他把“最后的生命”献给孔子学院的故事,仍在孔子学院口耳相传。
  试题猜想: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也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就此观点,写一篇作文,字数不低于800字。
  片段演练:因为爱,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令人感动。在生命时日无多时,卡皮舍夫斯基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教育事业,成功创办了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
  巴里·马歇尔:学无止境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是西澳大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子。1995年他到中国旅游时,因为不懂中文险些被当成人贩子,尴尬的经历令他下定决心学习中文。巴里·马歇尔通过看中国电影、唱中文歌等,不断地汲取中文知识,他说他要在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中文书。而巴里·马歇尔近期的目标便是在中国病人的诊断书上,签上自己的中文名字。
  试题猜想: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在追寻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要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对此观点,你有什么所思所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片段演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知识层出不穷。一个人如果不想为时代所抛弃,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子曰:“学,然后知不足。”巴里·马歇尔在问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后,并没有停止他学习的步伐,而是潜心研究中文,并要在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中文书。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中,才能挖掘自己,沉淀自己,从而成就自己。
  茹丝:怀梦的非洲茉莉花
  茹丝是2005年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首届学生中的一员。她热爱中国文化,一直希望成为中肯文化的交流使者。她在中国天津师范大学留学期间,曾两次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数亿中国观众通过电视屏幕认识了她,也通过她了解了肯尼亚。在中国,她被誉为“非洲的茉莉花”。茹丝毕业后,回到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成了那里的老师,以中非文化交流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试题猜想:英国天文学家阿·安·普罗克特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请以“梦想与行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片段演练:有的人希望成为中国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又畏惧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成为中国的莫泊桑,却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试想,如果肯尼亚女孩茹丝没有为当一名中肯文化交流使者的梦想而努力前行,怎么会有她被冠以“非洲的茉莉花”享誉中国的圆梦时刻呢?梦想的种子要以行动之水浇灌才会破土而出。
其他文献
当幸运之神和死神PK时,谁会获胜?这一反转剧发生在68岁的英国老汉约翰逊·米勒身上。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0月30日报道,约翰逊·米勒经过四年的抗肝癌斗争终获痊愈,被医生称为“奇迹创造者”。然而不幸的是,在收到医院寄给他康复通知的当天,他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网友感叹:死神完胜幸运之神!  〉〉〉秒评:在左右一切的命运面前,消极如亦舒会说:“有什么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呢,咖啡或茶,剪掉头发抑
期刊
美国大学生Jack Ikard等人发明了Aquasprouts系统——能将鱼缸改造成自给自足的循环生态系统,实现鱼缸里养鱼,鱼缸上种蔬菜。Aquasprouts系统包括一个种植床、土壤、鹅卵石、泵、计时器和光栏。每隔15分钟,系统会自动将鱼缸中的水抽到种植床上滋养植物,经植物过滤后的净水又流回鱼缸。光线不足时,光栏能补足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  〉〉〉秒评: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可以让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
期刊
据报道,以色列珠宝设计师内奥米·柯克纳近日设计了一款极具创意的饰品——“能量嗜者”。将此款饰品插入血管,可以直接将身体活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此款饰品以黄金为主要材料,共分为三部分:“血液之桥”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小臂;“闪烁之光”则架在鼻梁上,负责收集血液流动所产生的能量;“动脉导体”安放在后背部位,负责收集脊髓神经产生的能量。内奥米希望通过此款设计唤起人们对能源的珍视。  〉〉〉秒评:与其唾沫
期刊
当互联网肆意张开触角抵达世界许多角落时,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的山区,有一所山区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过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不插电生活”:通信基本靠吼,联络基本靠走,时间要看手表,刷屏完全没有。这样做主要是为美国精英私立学校的高二学生提供一个“远离Face book”的独立学期。而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正是爱玩的高中生。他们自愿跟学校达成契约,入学的时候交出手机,在占地300英亩的校园里,他们想要跟外
期刊
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的“低头族”: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大胖子。除了和电脑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  被统一定义的审美能力  不管男女,手机的相册里总是少不了自拍的大头像。30°角俯拍总能让你看起来更美:尖下巴、大眼睛、微微嘟起的嘴唇。不管你年龄是个位数的孩子还是三四十岁的
期刊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展现了滑稽但颇有寓意的一幕:主人公拉杰和女友第一次约会时,两人都羞于言谈,场面尴尬,最终,两人选择在图书馆里面对面,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相互发信息进行交流。这让人不禁感叹:科技发展,究竟带来的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  摹写笔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埋头于网络世界,
期刊
享受美食,一定要先发到朋友圈里“显摆”一下;买了新衣服,自拍一张上传朋友圈“臭美”一番;约朋友吃饭逛街,发条微信就搞定……当我们越来越享受微信这一国内最大社交应用带来的便利时,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它“绑架”了?2014年10月20日下午,当微信平台出现大面积故障时,网友们表现出的“愤怒”“恐慌”甚至“歇斯底里”,都似乎在证明这个结论。
期刊
“一部分眼睛看得见光,一部分眼睛看得见黑。盲人带着明眼人到光亮的地方,明眼人在黑暗里需要盲人引路。其实他们才是看得见的人。”这是电影《推拿》的主题。盲人如何引领明眼人?电影《推拿》也许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缘起·创作意义/严问题是社会问题  “为什么写《推拿》?”每一次小说《推拿》的作者毕宇飞接受采访时,这是必回答的问题。  毕宇飞跟盲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发现盲人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比健全人要自卑
期刊
2014年12月22日,四川大学老师周鼎的一份《自白书》轰动全国:“以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自白书》中表达了周鼎对大学里学术评价标准、职称评定机制、教学科研关系、教师生存状况等问题的困惑,同时周鼎也宣布因不满教学成副业,决定退出公选课讲台。  链接·经典词句:“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期刊
从1972年的《窗外》到1994年的《东邪西毒》,林青霞从影22年,拍摄过100多部影片,她的演员光芒照亮了整个华语电影的夜空;从2011年的《窗里窗外》到2014年的《云去云来》,她的文学涵养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从演员到作家,浮华散尽,优雅转身,演员林青霞现在用文字续写着她的传奇。专栏评论家林燕妮说:“林青霞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她代表了一代人的梦想。”  《人物周刊》:演艺圈是个大染缸,潜规则、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