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光南与格里格在音乐创作历程中的同途异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ou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施光南和爱德华·格里格是两位不同文化积淀下的杰出音乐家,在音乐表现上各有独到的意趣和价值,但是在创作信仰和总体艺术特征上却有着极大的共性。
  关键词:人生信仰 创新 音乐联觉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施光南和爱德华·格里格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著名音乐家,但两人在不同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又有着惊人的契合。他们在大量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视觉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我们用耳朵读出了他们个人生命中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历史文化在他们品质与人格中所折射出的爱国情怀。并以这种情怀作为音乐创作的主导思想,突破本民族原有创作技法的局限,深刻把握时代特点,用睿智的笔调、悦动的音符、多样的风格写出了人们心理积淀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解读不同历史潮流中的民族内涵,展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同样人生信仰。
  一 不同文化积淀下的相同杰出音乐家
  施光南(1940-1990),中国当代著名人民音乐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所涉猎的题材与体裁广泛,如歌曲、器乐曲、歌剧音乐、京剧音乐等,深受当代人们的喜爱。如唱响一个历史新纪元到来的《祝酒歌》,红透祖国大江南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不但是中国新时期歌曲创作的开始,更是一个时代的坐标。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著名的挪威民族音乐开拓者,一生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其中以小型器乐曲为主,还有歌曲、声乐套曲等。他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而蜚声世界,开辟了挪威民族音乐道路,为培养音乐人才,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不同时代洗练下的相同人生信仰
  施光南和同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同经历了中国建国以来的那段特殊岁月,即癫狂的“文革”十年。廉价的稿酬、低档的病危待遇,生活布满艰辛,在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用简单狭隘、庸俗肤浅的观点来看世态,闯过世事,他强大无比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畅想,拒官从艺,他站在时代与民族、文化与内涵的思想高度来高唱祖国与人民的颂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斑斓多彩的艺术天地。
  挪威是北欧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经一度丧失民族独立,连续几个世纪的民族屈辱在整个欧洲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之下,终于爆发了捍卫本国文化的运动。在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在音乐界,受到诺德拉克等人的影响,格里格踏上了民族音乐道路。他写民族主义的音乐,源自他感动于祖国的美、源自于对单纯而坚强的祖国人民的热爱,几百年的沧桑并未让一个国家消逝,而是让一个民族变得自强。于是,他将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化作行动,积极投身于各种音乐活动,创办挪威音乐学院,担任克里斯蒂尼亚乐团指挥,活跃于音乐舞台,频繁与欧洲音乐家交流,所从事大量的音乐活动带动了国内乐坛的发展,他立志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发扬民族音乐。
  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祖国的深情热爱更是可歌可泣的,他们将这种深情溶于血液化作基因,紧跟时代脉搏,在表现历史沉重和文化深厚的同时,用优美动听、风格多样的旋律呈现出一首首动人的音响。
  三 不同民族音乐语言下的相同创作信念
  1 爱国情怀通过音乐视觉展现的艺术魅力
  (1)民族音乐元素的捕捉
  音乐艺术的发展是有一定继承性的,并且沿着音乐历史轨迹前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连续性,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土壤是实现继承的前提。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状况、文化习俗都是形成民族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因素。继承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一定要抓住音乐的本体特征,即律制、音阶、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表演形式等音乐形态特征以及体裁形式、音乐审美观念等。
  施光南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了中国的民间音乐元素,民歌、戏曲、京剧,从音高到节奏,都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借用了广东民歌传统音调的主旋律,又将山东、安徽北部一带北方民歌淳朴风格特色加入其中,还把汉族南方音乐中细腻婉约与北方音乐大跳音程的奔放情绪相结合。作品《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旋律欢快阳光,三拍子使得节奏舒展悠扬,再伴有花腔特色的拖腔,唱起来使人感到热情洋溢而又亲切。再如作品《漓江谣》具有浓厚的广西特色,用别具一格的音乐语言描写形象化的漓江山美水美。《立功报喜寄回家》既有南方民歌婉转、秀丽的平缓曲调线条,又包含冀东一带民歌泼辣、俏皮的跳动音程,这首歌的衬词也是南北方混用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浓郁的爱情歌曲,无论旋律色彩抑或艺术表现都是精致的,诗、乐、情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舞曲的写法,手鼓敲打着舞蹈的节奏,每一句级进的旋律都表现出爱的欢愉和心的跳动,让我们沉醉于人类美好的幸福甜蜜情感。
  被誉为挪威第二国歌的《索尔维格之歌》,深受挪威人的喜爱。它是格里格为话剧《培尔·金特》配乐中的动人一段。原是一首摇篮曲后被改编为纯器乐曲。在这首作品里,曲作者毫不吝惜地加入了本民族的音乐创作元素,使其更具亲切感。对称的曲式结构,引子与结尾遥相呼应,好似一问一答的情景。开始是暗淡忧伤的a小调旋律,单声部的弦乐轻拨,营造了索尔维格对培尔·金特的思念;同名大调对比段落的出现,衬托出索尔维格对未来充满的无限信心。挪威民歌风味的摇篮曲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符合挪威人的音乐审美观念。在他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挪威农民舞曲》等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创作素材。
  这些民族音乐元素的灵活恰当使用与作曲家们不畏辛劳的采风活动有关。施光南曾多次深入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近距离地接触民族音乐、体味民族风格。
  格里格整理记录挪威民间音乐创作的典型范例,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厚实的基础,他编辑的《民间歌曲舞曲集》是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贡献。社会生活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的主体创作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深入生活耐心采编整理多样的民族音乐元素,才能在创作中将这些材料灵活地为我所用。而他们对于民间音乐的采用,不是把民歌的原型简单照搬,而是消化吸收、创作更新,好似民歌又不是民歌的原样,似曾相识、熟悉的民间音调一直都回响在音乐作品中。   (2)作曲技法的创新
  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借鉴、创新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其自身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中需要与外来音乐文化相碰撞相结合,才能超越自身得以发展,这是它内在生命力的一种需求。因此,作曲家的创作技法是需要推陈出新的,而施光南和格里格的音乐作品恰恰是在反映本土文化特性的同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施光南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在他的作品中并不是机械地拘泥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式,而是加入了西洋的作曲技法,将自己的创作激情与对祖国的深情融于作品之中。《祝酒歌》这首作品表达了“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人们的激动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祖国光明未来的畅想。全曲bB调,2/4拍,三个段落结构由舒展含蓄的音乐线条发展到活泼富有弹性节奏旋律再到突破旋律情感的高潮。音调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特点,融合了新疆、西藏、江南民歌的韵味,抒情的旋律、舞蹈性的节奏使得人们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流连。不仅如此,在词曲结合方面还借鉴了戏曲与曲艺的处理方法。更能勾起人们对举国上下欢腾歌舞的联觉反应。仅以B段为例,第30至33小节是对第26至29小节的上行二度移位,借鉴西洋的发展手法。前十六后八加四分的节奏型既有锣鼓点的特点又有维族舞蹈的特征。自第34小节开始将节奏拉宽,洋溢炫美华丽的胜利豪情。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将民族戏曲唱段与欧洲歌剧咏叹调相结合的成功之作,起落的感情将散文化的歌词表现得更为炽热。
  格里格虽然受到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但他的音乐语言是具有鲜明挪威民族风格特色的,而他的和声语言也是运用挪威民族音乐元素与浪漫派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他善于使用的,高度叠置的不协和和弦所制造的紧张色彩效果也是常见的。在他的《G大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中大量运用了民歌的旋律、民间舞蹈的节奏,结合巧妙配置的和声,大量重复和不断变化的短小动机是挪威民间音乐使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格里格将这种脱胎于挪威民间舞蹈音乐的材料变化发展,创新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响效果。再如,《二十五首挪威民歌与舞曲》借鉴挪威民间音乐的变奏形式,伴奏织体尝试运用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交替使用柱式与分解和弦,创新性地使用引子和尾声,衬托浓郁的民间气息。
  (3)音乐美学思想的展现
  音乐的美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音乐为什么会被人们所喜爱的原因,这也是音乐独有的价值所在。作曲家取材于生活,经过主观酝酿、加工整理将其化成物态形式,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创作主体的强烈情感与审美意象。
  《瑞丽江边》是施光南先生的一首独奏小提琴曲。全曲优美恬静、委婉抒情,利用小提琴善于表现情感的音色,演奏悠扬延绵民族风味的旋律,平稳的和弦与跌宕的琶音衬托出主旋律的优美色彩,更加真实地描绘出动静相宜的江水图画。这种对祖国河山热恋的作品格里格也有涉猎,如话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早晨的景色》,以清澈的木管与柔美的弦乐音色,以挪威人的心态,列出五声音调的牧歌主题,由E-#G-B的三度叠置的调性转换,灵活地展现出大自然清新明媚、霞光四射的迷人景象,烘托出北国田园清晨的美丽。
  2 爱国情怀的音乐创作展现的艺术价值
  真挚的感情是创作的基础,音乐独创的可贵不仅在于作品本身,还在于音乐家将这种可贵异于创作形式本身以其他途径得以发扬。虽然施光南与格里格已经终结了他们的创作,但是他们对祖国音乐事业毕生倾情奉献所传递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鼓舞着世人前行。
  施光南先生在他一生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特质与欧洲作曲技法相结合,他立志于探求专业与通俗音乐沟通,为我国通俗歌曲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些作品在饱含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能雅俗共赏,他撰写的论文为后人提供了音乐创作的基础。他不仅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开拓者也是重要建设者之一。
  格里格的音乐创作受到柴可夫斯基、安徒生等人的高度评价,他将几个世纪以来挪威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搜集整理成册,并加入了欧洲音乐先进创作技法,将挪威音乐水平提高并推向世界。他的作品脱离不了对祖国大自然的赞美描绘,也脱离不了对挪威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不仅开创了挪威的民族音乐之路,大力发展音乐教育事业,还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和挪威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看似毫无交集的施光南与格里格,以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丰富了19世纪和20世纪人们的音乐空间,更丰富了后人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的音乐作品存在差异,各有独到的创作意趣和价值,但是在创作信仰和总体艺术特征上却有着极大的共性。缓缓流淌的音符透出言近旨远的深刻象征,简明纯净的音响透出彻骨的爱国深情,动人的旋律弥漫着创新的芬芳,在乐坛上他们用毕生的行动以及真诚的笔触展示了他们艺术人生中的真性情。
  注: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名称:中原民歌与梅州客家山歌的“多元化论”相关研究,项目编号:311E28。
  参考文献:
  [1] 洪如丁:《你和你的旋律永在我心中——为纪念施光南诞辰70周年而作》,《人民音乐》,2010年第12期。
  [2] 李卫星:《人民的知音,时代的歌手——浅析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 张薇薇:《格里格三部挪威民间音乐改编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对其音乐创作的意义》,《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4] 梁晖、孟翔:《格里格的挪威民族音乐之路》,《大众文艺》,2011年第8期。
  [5]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6]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钱岩,女,1978—,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工作单位:嘉应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