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酸—δ-内脂通过中试技术鉴定

来源 :安徽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z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由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组织的葡萄糖酸—δ—内脂中试技术鉴定会于1984年7月17日—18日在全椒制药厂召开。应邀参加鉴定的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省经委科技处、省医药工业公司等也派了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查了中试技术报告,参观了试验现场,经充分讨论一致通过葡萄糖酸—δ—内脂中试技术鉴定。一、葡萄糖酸—δ—内脂(以下简称内脂)的选题方向是正确的。用生物发酵法合
其他文献
以畜禽养殖粪便为主要原料,以玉米秸秆糠为调理剂,通过“生物+纳米复合分子膜”静态堆肥分别生产出符合国标NY525-2021质量标准的品质优良有机肥(OF)产品及生物有机肥(BOF)。设计5个平行西红柿栽培试验,即CK(不施肥)、CF(100% 硫酸钾型复合肥,400 kg·hm-2)、COF(80% 硫酸钾型复合肥+ OF 3 000 kg·hm-2)、CBO(80% 硫酸钾型复合肥+ BOF 3
期刊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同样也带来了诸多的风险和挑战,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就需要引导国民群众端正自身的正确价值观念,为推动国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力,企业政工队伍的建设也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要想促进企业能够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要保证企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文章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针对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如
期刊
<正>直径小于5毫米,甚至小到微纳米级的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它们可能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研究杂志》近日刊发的一篇论文中提到,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夏彦恺表示,“我们认为,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
期刊
经济高速发展在提高我国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和风险,这要求必须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发展夯实思想基础。企业综合发展以加快政工队伍建设进程、实现党风党纪建设为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并引导企业优良价值取向。文章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针对企业政工队伍建设展开讨论,探析政工队伍建设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和碰撞,究其根本分析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结合。
期刊
为减少园林废弃物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促进园林废弃物堆肥广泛利用,以发酵完全的园林废弃物堆肥作为有机肥结合农田土和珍珠岩混合进行实验,研究其对青稞幼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园林废弃物堆肥作为有机肥广泛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将园林废物堆肥、珍珠岩和农田土按照V园林废弃物堆肥:V珍珠岩:V农田土=1:1:1(T1)、2:1:1(T2)、3:1:1(T3),以CK(农田土)为对照,共计4种处理,并采
期刊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应用开始逐渐转变为关键型任务通信类型,并对传输时延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用户业务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提出了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的应用场景。为了满
学位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我国城乡环境治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新阶段垃圾分类推行和“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攻坚方向。堆肥则是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处理的主要应用技术。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应用现状,结合典型案例调研,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堆肥技术应用、建设投资与运行成本、试用推广条件方面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应用发展的措施建议。
期刊
<正> 一、概述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δ—laetone,缩写GDL)的商业化产品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稍微带点香味,呈先甜后稍带酸的味道,153℃分解,溶解度为59克/毫升水或1克/毫升乙醇。1%浓度的GDL溶液PH为3.5,2小时后成为pH
期刊
为探究长期施用餐厨堆肥后稻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评估杂草群落结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连续4年设置餐厨堆肥(KF)、鸡粪有机肥(CM)、化肥(CF)及对照(CK)4个处理,在2021年对水稻在不同生育期的杂草群落进行监测和取样,对杂草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以及杂草群落与水稻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餐厨堆肥、鸡粪有机肥、化肥均减少了水稻莎草科和阔叶类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施肥处理的灌
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日益引起关注.人体可通过摄食等途径摄入微塑料,进而引起潜在健康风险.目前有关微塑料的研究日益增加,但关于人体微塑料暴露水平及其潜在健康危害方面的相关研究有限.本文在梳理微塑料的人体暴露途径及水平的基础上,从体内、体外两方面试验研究总结分析了微塑料暴露对细胞、哺乳模式动物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接触的方式摄入微塑料,其中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