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幼儿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不会穿脱简单衣服等,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家长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只有实现家园互动,才能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我服务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这些行为,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爱上劳动。
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孩子尝试做一些家务活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家长不要“心软”,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自己去完成。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时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终于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可以让幼儿懂得应该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要讲究方法
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随时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家长要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让他们多多实践,只要没有危险都不要过于干涉。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
根据家长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幼儿园的老师要帮助家长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解答家长们的问题。有些家长说,早上我们要赶着上班,孩子睡不醒,起来后半天也不想动,如果再等他自己穿衣服,我就会迟到了。老师给予家长的参考意见是,晚上让孩子早睡,养成自己睡的好习惯,同时早上稍提前点叫醒孩子,让他清醒一下,然后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自己穿衣和洗漱。家长们按照老师的建议去操作,一周后他们反馈说这样做效果很不错。
家园互动合作,要坚持统一性和循序渐进
家园的合作沟通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在班上,教师要主动把活动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向家长说明白,争取家长在配合上的一致性。教育活动的内容还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对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感兴趣。
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而要给他们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此之后再也不愿尝试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应积极鼓励孩子的劳动行为,然后再提高要求,让孩子在快乐中提高劳动技能。
利用自编的儿歌、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学习和操作的兴趣
为了引起幼儿对穿衣,脱衣的兴趣,我们编了简易而又形象的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如穿外套时,孩子会边穿,边念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扭吱扭,扣扣子。”叠衣服时,孩子们又会唱:“关门,关窗,变成一幢小房子”。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口语表达中学会了穿、叠衣服的基本要领。我们还把这些儿歌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让家长也进行积极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成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我服务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这些行为,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的独立愿望,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处世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爱上劳动。
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孩子尝试做一些家务活时,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家长不要“心软”,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自己去完成。其实每个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时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但“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励着他们,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至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终于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自理可以让幼儿懂得应该尊重他人劳动的道理。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要讲究方法
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随时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家长要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让他们多多实践,只要没有危险都不要过于干涉。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
根据家长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幼儿园的老师要帮助家长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解答家长们的问题。有些家长说,早上我们要赶着上班,孩子睡不醒,起来后半天也不想动,如果再等他自己穿衣服,我就会迟到了。老师给予家长的参考意见是,晚上让孩子早睡,养成自己睡的好习惯,同时早上稍提前点叫醒孩子,让他清醒一下,然后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自己穿衣和洗漱。家长们按照老师的建议去操作,一周后他们反馈说这样做效果很不错。
家园互动合作,要坚持统一性和循序渐进
家园的合作沟通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在班上,教师要主动把活动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向家长说明白,争取家长在配合上的一致性。教育活动的内容还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对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感兴趣。
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而要给他们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此之后再也不愿尝试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应积极鼓励孩子的劳动行为,然后再提高要求,让孩子在快乐中提高劳动技能。
利用自编的儿歌、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学习和操作的兴趣
为了引起幼儿对穿衣,脱衣的兴趣,我们编了简易而又形象的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如穿外套时,孩子会边穿,边念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扭吱扭,扣扣子。”叠衣服时,孩子们又会唱:“关门,关窗,变成一幢小房子”。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口语表达中学会了穿、叠衣服的基本要领。我们还把这些儿歌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让家长也进行积极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