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基本理论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企业组织。跨国公司R&D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从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D资源,构建全球R&D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并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广泛的外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一、R&D和R&D全球化
  
  R&D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缩写,我国的统计机构将R&D定义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将全社会的R&D分为三大类: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并分别给出严格的定义。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分别日益变得模糊,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R&D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学院式的“复合概念探源”,而更多的是将“研究”与“开发”视为一个整体概念。
  R&D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应用研究则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开发研究是利用前两者而获得的以及实际经验中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三者构成了R&D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循环活动。
  1.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一般说来,只有存在R&D活动,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即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起始性的必要条件。R&D本身含有两项典型工作:其一为独创,其二为模仿。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非线性特征。R&D活动活跃时,R&D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当其中某一创新因子的运动(以点的形式出现)有增加或减少趋势时,另一创新因子则会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这种影响进而波及多个创新因子。这些要素将按照某种组合排列起来形成创新链。有相关性的创新链最终连接起来,形成创新面,从而使得整个R&D活动形成一个有力的强化机制。正是因为这种非线性的强化机制使得创新主体具有了引擎作用。它会使得技术水平从一种低度均衡趋向另一种高度均衡,即是使得技术发生跨越,从较低技术平台向较高技术平台跃迁。
  2.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当技术创新出现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后续创新,我们称之为持续创新过程。它在效果上就表现为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R&D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之后,其模仿作用使技术创新进入了持续效应阶段。就创新过程而言,引擎阶段只占很短的一段,欲使创新最终完成,必须进一步加大R&D的投入。而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问世,更是创新知识的生产。随着R&D活动深入,技术创新的专有知识不断扩大,知识编码程度不断增强。创新构思通过“编码—扩散”和“扩散—编码”两种途径不断向专有知识汇聚,最终形成创新原理。R&D活动的时滞性和新技术的转换成本,使得这一效应变成常态。但知识编码达到一定程度时,R&D对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成递减趋势,特别是当R&D活动成本大于转换成本时,更高级技术平台上的技术路径的出现将会成为可能。当技术发生跨越的一瞬,R&D的引擎效应在起作用,而随后又是R&D的持续效应在起作用。
  3.R&D对技术创新的滚动效应。随着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展开,R&D的双重作用就会日益凸现出来。滚动效应就是基于此提出的。所谓双重效应就是R&D活动除了可以生产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R&D的这两种作用是紧密联系的,新知识的产生使创新知识库的库存得以增加。这内在地提高了R&D对外部知识学习的速度和对外部知识效用的识别能力,使R&D更快地将外部知识应用于自身技术开发。创新主体的吸收能力是基于竞争者知识的溢出及行业外知识而发展起来的。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正是以创新人员和设备为载体的R&D活动来实现的。要使创新空间得以延伸,创新主体必须具备内在的技术能力。但技术能力的强弱又必须通过技术的创新能力体现出来。R&D能力使得创新能力变大,而以技术能力为支撑的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将随之变大。
  4.R&D对技术创新的积蓄效应。由于R&D的成果包括有形产出和无形产出两种,因此技术创新并不总表现为立即带来商业利润或市场份额的扩大。积蓄效应正是针对无形产出而言的。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创新专有知识的积蓄,其二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积蓄。这两方面都与特定的技术领域相联系,即都是基于同一技术轨道为主线而形成的。因此,这种无形产出是技术创新内在力量的积蓄(当然当这种技术轨道被打断,原来的积累可能被部分废弃)。此外,“用中学”、“干中学”观点的提出,也可以进一步地说明这种积蓄的沉淀效应。实践证明许多复杂的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当长时间的使用中,其功能特性才能逐步被掌握。
  R&D对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产品的活动,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创造性特征;更有不确定性和商业性的特征。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R&D的投入,发达国家的R&D强度(R&D/GDP)均在1%以上,但是我国仅达到0.5%左右,相对量不足发达国家的1%。从活动主体来看,R&D机构可以划分为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三类。从世界R&D活动展现出的趋势来看,企业已经成为从事R&D活动的主体。
  
  二、有关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1.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是1960年由加拿大的学者海默最早创立,按照这一理论推论,跨国公司的优势之一就是企业的R&D活动,企业要想维持长期的特定优势,就要牢牢地控制住R&D中心环节,这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R&D全球化现象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特定优势理论并不能推出跨国公司将R&D集中于母国的结论。因为特定优势理论仅仅指出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特定优势来克服国际市场的障碍而取得利润。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全球化经营。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实际上是增强自身特定优势的一种策略,是为了强化其特定优势。该理论能够解释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部分原因,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行业特征和国家模式。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在其论文《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的。他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是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特定阶段演进的结果。他假定知识并不是公共产品,而是企业研发的产物。企业先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在“新产品阶段”,企业一般在国内生产,大部分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并将新产品的一部分以出口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当进入“产品成熟阶段”,由于产品已经定型,海外需求增加,以及仿制品和替代品的出现,降低成本成为生产者主要的考虑因素。
  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其它成本较低的国家去,出现了跨国投资。在最后一个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此时,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企业拥有的特定优势完全消失,产品表现为价格的竞争,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并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的生产,转为从国外进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机构,直接在海外进行技术创新的现象。Pearce和Stawinder Singh1992年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职能加以区分。他们认为:根据PLC模型,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机构主要是为了技术转移,帮助海外子公司进行生产,不是为了技术创新。但是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机构的动机有很多,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不仅转移技术,也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创造新技术或获取东道国的技术。因此,PLC模型所揭示的需求导向型国际投资并不适用于跨国公司的R&D投资。
  3.内部化理论。英国的学者巴克莱和卡森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科斯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使技术、知识等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进行流动,以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当内部化的过程超越了国家,企业的R&D活动具有初期投入大、风险高而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并且R&D产品和技术又很难通过市场定价。
  跨国公司为了更好的利用技术优势,一种选择就是通过内部化的方法向海外进行R&D投资,在当地设立R&D机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R&D全球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技术内部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将R&D活动的内部化,跨国公司能够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享受R&D的最大收益。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英国学者邓宁提出。折衷理论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动机归纳为三种类型:市场导向型动机、资源导向型动机和效率导向型动机。跨国公司在海外R&D投资也遵循这三种动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以技术本地化为目标的R&D机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目的是占领东道国市场,并针对东道国市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资源导向型R&D投资则表现为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R&D资源或技术,例如低成本的研发人力资源等。效率导向型R&D投资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相互利用对方的R&D设施和科技基础,从技术专业化中受益,形成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中心。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此论文为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类项目系列论文,项目编号:09SJD790023)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材料往往蕴涵着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如何对有限的材料进行变通使用,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技巧,文章用实例论述了从不同立意的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
玛蒂尔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是她自身矛盾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只不过这种悲剧产生的矛盾性格不是她生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带来的。与孔乙己性格错位至死不改不同,玛蒂尔德经历了由错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随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渠道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要求,为了应对挑战,本土经销商需要提高竞争力,再造营销渠道。    一、经销商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对传统经销商而言,近年来,上游厂家大搞通路扁平化,下游超级零售终端在迅速崛起,物流配送业又在不远的将来虎视眈眈,而且,传言国际资本涌入本土流通业后,也将对本土经销商会强制式进行重新洗牌,
毛泽东词作气魄宏大、意境高远,在艺术风格上承袭并超越了中国古代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本文从毛泽东词作与苏轼、辛弃疾词作的比较入手,论述了其在艺术价值上的卓越成就。
电子商务属于信息网络时代新型的商务活动,主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装置等替代传统营销中的传递、存储等环节,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等相关活动的全
【题目展示】  以“那次,我流泪了”为题,回味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一眼看破】  这是人人有体验有感受的文题。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谁人没有流过泪?流泪的心情和滋味,谁不曾拥有过?人人有话可写,但易写难工,容易犯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的毛病,写出平淡无味的平庸之作。要突破平庸,就要做到:1.精心选材。选出让自己刻骨铭心有动人情愫的有人生启迪意义的自己感悟独到深刻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作为该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育、图书、军事、金融、医疗等行业。而在该些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便
各有关单位、《塑料工业》理事单位和编委:岁月不感,春秋正浓!近年来国际国内化工市场风起云涌,国内塑料行业却遭遇着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投产热潮持续不减,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土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模内微装配成型二次充填熔体的冷却收缩自紧特性是保证界面可运动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聚合物材料的应力松弛特性可以使微装配界面上的收缩自紧压力逐渐恢复。以线性黏弹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