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面子也不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泰是个另类的人,他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却不懂变通,因此入仕20多年还是五品顶戴,前程堪憂。可他依然故我,面对未来皇帝的“示好”冷言拒绝。然而这个皇帝面子也不给的人,却因此受到重用,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
  鄂尔泰家族,从他高祖父开始就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到了鄂尔泰父亲鄂拜这一代,已经汉化了。鄂拜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化,深谙经史,历任户部工部郎中、国子监祭酒等要职。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的校长,鄂拜校长对儿子们的教育自然很重视,经常结合革命家史,传授好好学习、报效君上的道理。鄂尔泰是老四,深得父亲的真传,十分好学上进。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20岁的鄂尔泰参加顺天府乡试,以第十名的成绩中了举人。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24岁的鄂尔泰成为内廷三等侍卫,正五品。他本来以为可以借助这条满人升迁的绿色通道飞黄腾达,可是没成想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4年,蹉跎了大好青春。直到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37岁的鄂尔泰才调任内务府郎中。新工作虽然比侍卫好一点,但品级依然是正五品。
  要说鄂尔泰对此没有怨气是瞎话,但人家涵养好,除了避进内室写了“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的咏怀歪诗,发发牢骚,依旧在郎中这个小小的职位上缺盐少醋地操练着。他并没有因为看不到未来破罐子破摔,反而在每天的公务之外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在投机钻营风行的官场上很是另类。
  不久,一个在别人看来绝佳的机会送到了鄂尔泰面前,可他愣是给拒了。话说康熙末年,诸位皇子为了争夺大位明争暗斗,几乎所有的朝臣都下了水,成了太子党、八爷党等小圈子里的人,而鄂尔泰却是个例外,他哪个圈子也不进,就一化外散人,兀自读自己的书。
  这天,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找鄂尔泰办事,个中深意不言自明。如果换成别人,这送上门的巴结皇子的好机会岂能让它溜走,荣华富贵正在招手,不抓住就是个傻子,大献殷勤、大表忠心、使出浑身解数逢迎都不为过。没想到,鄂尔泰却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皇子宜毓德春华,不可交结外臣!”根本就没买雍正的账,把四爷差点噎死,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回到府中,雍正渐渐平复了心头的怒气,反而对鄂尔泰的胆量赞赏有加,认为鄂尔泰是个刚正不阿、明辨大是大非的人,具有忠臣的高贵品质,可堪大用。
  不久康熙驾崩,雍正继位,立即传召鄂尔泰觐见,鄂尔泰心中忐忑,以为新君要秋后算账,拿“不合作,没眼力见儿”的他开刀,但他认为皇子不得结交外臣是朝廷的法度,自己并没有做错,于是很坦然地进殿面圣。面对不卑不亢的鄂尔泰,雍正说道:“你一个小小的郎官,敢于上拒皇子,可见守法非常坚决。现在我任命你为江苏布政使,出任一方大员,你必定不会受人请托。”从此鄂尔泰的仕途风生水起,不到10年时间就成了领班军机大臣。
  皇帝的面子也不给的鄂尔泰,不但没有因为冷言相拒招来杀身之祸,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仕途,由此可见拒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的不仅是胆量,也不仅是利益方面的权衡,更多的还是操守的指引。
  以微末之身,行有品之事,鄂尔泰的“拒绝”足可稱道。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有一个小男孩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在班里,他本来只修最少学分的,但平均成绩仍无法维持在及格线。他的家长和老师为他想了不少办法,效果却不明显。后来,他的母亲请一位心理学家帮忙。心理学家告诉她,她的孩子学科修少了,应该多修几门课,至少应该和其他学生修同样多的课程。母亲将信將疑,孩子比别人学得少都学不好,增加课程岂不是“雪上加霜”,会学得更加糟糕?在心理学家一再要求下,母亲采纳了他的建议。  结果出乎所有人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这一句是在继续阐明“白茅错地,何咎之有”的内涵,也是在展示这样的做法所构成的因果。原文可以直译如下:茅草之为物本来很纤薄不贵重的呀,而可用于承垫祭祀品,则其用处则很重大。人如能以此谨慎之道前行,必能无所错失了。  白茅很便宜,在楚国也很常见,所以“薄”,不值几个钱,随便扔在哪里也没有人在乎。但是这样的东西用好了,其价值也不一般。比如,把它垫在
成都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是慢生活的象征。许多年前,常出差成都的先生便和我讲述起成都人虚度时光的巴适生活。在火热的夏天,他们会把麻将桌排兵布阵般安顿于小河之上,麻友们把脚泡在清凉的水里,手中噼哩啪啦地壘筑着方块长城,这在我头脑里形成了一幅麻将大军齐上阵,马蹄得得压境而来的画面。另一个画面是泡茶馆茶摊,一张藤椅一杯茶,宜一个人独品,观风景理心绪;也宜与三五好友围聊议事、静坐发呆,往往一泡就是半天,仿佛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