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民生理念要在制度上落实等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表面看来,关于房价的各种争论表明房地产健康论大势已去,到了分摊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责任之时,这时官员、学者、开发商开始各说各话、大起争执也在情理之中。而“口水战”的背后已经不是房价的问题了,而是利益难以均衡和利益博弈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了。所以本期选题,我们将涉及的利益主体一一从幕后请到台前,探究一下房价争论背后的“秘密”。
  
  百姓:
  房地产行业进入“滥言时代”
  李瑜(江苏省某县一退休干部):笔者作为在房地产中没有太多发言权的一介草民,正因为旁观者清,也许更能看清一些问题。为什么纷争不休,我没有专家学者分析得那么深奥,但觉得原因无外乎目的各有不同罢了,总结原因有四:一、利益驱使;二、争夺话语权;三、吸引注意力;四、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大多“利字当头”,言随利行,在事关切身利益时,自然要大声呼号了。专家学者也避免不了作秀成分,人家也是人嘛!何况有了话语权和注意力,也就有了经济效益,不过对于易宪容我还是挺佩服的,他以公共学者自居,确实在为百姓说话,比起那些和开发商相“勾结”,帮着开发商说话的所谓学者实在是好得太多了。我认为“滥言”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市场,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受众缺乏真实可靠的信息,鉴别能力不足。同时媒体对于房价的炒作报道也让老百姓一头雾水。因为以上原因和目的,作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支柱产业和财富的主要载体,地产业语境“滥言”也就不足为怪。古语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对于地产语境的“滥言”,有良知的人不应熟视无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在“滥言时代”依旧发人深省。
  
  中央政府:
  民生理念要在制度上落实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教授):官员之争、官员与开发商之争、开发商与学者之争,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真是一片嘈杂之声。面对高房价,我们来看看中央政府的立场。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许多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制度建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房价还是一路疯涨、高歌猛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把控制房价政策真正落实,实现制度化,变成大家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关键是要看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老百姓利益博弈的结果。
  这样的权利利益各不相同的三方博弈的结果,由于前两方的结合,结果可想而知,房价必然会持续地不成比例地上涨,直到泡沫的来临。在博弈中,某些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联合是强强联合,有绝对的“定价权”,除非中央政府有落实已有房地产政策的坚强决心,把住房问题当成“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坚决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权钱交易行为和市场投机行为。在一个规范透明、没有恶意操纵的市场中,没有人能“唱跌”房价,也没有谁能“唱高”房价,市场自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究其原因,关键因素还是如何把中央的民生理念和“惠民”政策在制度上真正落实的问题。否则,控制房价就是一句空话。
  
  地方政府:
  “攫取之手”该停了
  吴木銮(知名财经评论员):最近网络上议论较多的宁波市官员担忧房价较低之事,笔者认为也无可厚非。为什么这么说?也许我们先要弄明白为何地方政府会把目标放在房地产上这个问题。
  2006年7月,浙江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提交报告称,房地产税收减少和出口退税增加,使得该省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当地一位学者的观点是,房地产业作为税收主要来源后,只要房地产市场“伤风”,财政收入肯定会“感冒”。在我国1994年新分税制后,当时中央政府给地方留了一个“小口”——土地出让金归地方政府,也给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过度活跃留下伏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土地出让金已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2006年1月1日农业税被正式废止之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得更加不加节制。
  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抗、顾清扬等多年前发表一篇文章标题为“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称我国自1990年代中期,伴随着分税制的实行,中国预算内的财政收入明显地向中央政府集中,税制改革和银行体制改革都带有财经集权的色彩。同时,财政资源迅速由预算内向预算外甚至体制外转移。地方政府的“援助之手”有向“攫取之手”转向的明显趋势。地方政府欲补财力的行为也导致了公用事业的过度市场化。
  因此,从长远来说,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让地方政府有合适的动力去建好廉租房,打击开发商的一些欺诈行为和抬市行为。该做的去做,不该做的不要插手,市场经济中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也需要制度的引导。
  
  别争房价,做点实事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其实不管是张官员说,还是林官员说,又或者是任大开发商和易学者的“大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于房价涨跌的争论对于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的效果甚微。要尽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抓住要点。其实争论背后的问题核心应该是:住房到底是市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如果是市场产品,就应当遵循供求规律,随行就市,任由涨价或者跌价;如果是公共产品,就应当政府投资,或者政府介入,控制价格。
  我认为,一般的商品房应当是市场产品,而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居住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属于公共产品。只不过,过去经济适用房在解决居民住房困难方面效率不高,公平性不够。经济适用房的定位不清,政府让利的一部分被开发商、特权者和高收入人士所获得,经济适用房有时成为腐败的渊薮、牟利的工具。
  解决中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既不能完全靠市场,市场的房价由于城市化加速、土地供给紧张等原因必然上涨,现在看来也不能依靠建设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没有退出机制,即使克服了腐败、收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几乎永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因为大量的人口涌入、家庭越来越小型化、买房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等等,经济适用房已经无以应对。因此,中国人是否也该适应“廉租房新政”——与其买房子长期做“负翁”,不如租房子住更加轻松快乐。
  廉租房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也可以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建设、运营,政府予以补贴。如美国、加拿大规定,低收入者只需缴纳25%至30%的租金,超出的部分由政府支付给公司。
  商品房归市场,廉租房归政府,两者的界线是分明的。如果廉租房供应不到位,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就应当追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那时就不应当存在一些无谓的争论了。
  
  开发商:
  房价争论意义不大 关键还是市场需求
  曹希贤(北京一开发商):虽然,现在关于房价的讨论很多,可我觉得并没有太多开发商参与这样的话题争论。我在房地产业的一线工作,我看到的是开发商都在做自己项目的开发和销售,很多购房者依然在买房。如果仔细观察参与争论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不是行业从业者,往往是第三者、第四者等,比如学者、专家、媒体等。我认为这种争论意义不大,因为现在房子不降价也能卖出去,关键还是市场需求。如果绘制出一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图,它的趋势一定是向上,其根本动力还是来自市场。因为住房需求一直存在,加上这个行业对城市发展贡献较大,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因此房地产业前景是明朗的。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中国在内陆土地上辛苦耕耘并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及至近现代,中国人开始走向海洋,恍然发现自己原本就是一个海洋大国。大海的辽阔、深邃、悠远与多情激发了人的无尽想象力,也改变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打开国门经受世界文明的洗礼,在参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自己,成为再造中华文明的契机。于是,一部分沿海开放城市顺应潮流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沿海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海岸
期刊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为什么出现了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到底是不是一个必然正常的现象?如果把农民工问题看作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现象,恐怕很难奢望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第一,我们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要把这个不太正常的问题,变成一个正常的、科学的、顺利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归结到农民本身的理由全都是站不住脚的
期刊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大陆沿海有12个省市自治区,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的统计,其中沿海地区地级中等以上城市约60座,县级城市240多座,分别约占全国的16.35%、8.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沿海地区先后经历了两波大的开放开发热潮,一批沿海城市率先现代化。在人们的印象中,沿海城市是“发达”的代名词,其实不然。由于多方面原因,
期刊
“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一群人的情感共鸣”——即将出版的一部反映钦州干部带领群众谋求发展的书的封面这样写道——这也是近年来钦州人艰苦创业突破沿海后发城市困境的精神写照。9月8日至9日,人民论坛联合调研组与中共广西自治区党委常委、钦州市委书记黄道伟,市长汤世保进行了对话。    沿海后发展城市的困境    调研组: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已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当前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其中,沿海地区
期刊
钦州,作为一个落后的沿海城市,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经过短短5年时间的努力,由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和旅游业几乎都是空白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很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干部群众士气低迷的欠发达城市,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规模以上工业项目集中落户,经济指标增速强劲,发展具备可持续性,环保和生态良好,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社会稳定和谐,干部群众士气如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充满希望的北部湾滨海新城。 
期刊
同工不同酬    成 军(某行政单位非在编人员):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其中的人事制度改革却严重滞后,特别是县级行政单位,存在公务员、事业编人员、企业编人员,他们同工不同酬。作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是与建设和谐社会、廉洁社会息息相关的。然而我们的财政却养不起一支必须的公务员队伍,大量一线工作人员以企业编制使用,工资很低,希望政府拿出一个解决方案。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对象。中国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外国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可以给国内读者提供新视角。  4月11日—25日,《人民论坛》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在清华校园共同主办了“欧美学者看中国系列报告会”。报告会主讲人为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彭轲(FrankPieke)教授和牛津大学知名
期刊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民主问题着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所谓民主发展模式,就是指在实现和发展民主的进程中,由于采用的途径、方式以及建立的民主制度与别人不同,从而具备了一套系统的、稳定的鲜明特色。  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模式包含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说,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色:    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期刊
编者按:近期,媒体盛传三株药业集团董事长吴炳新忙着二次创业,准备驾驶“三株”这艘巨轮重新起航。三株用3年时间把一个保健品从零做到了80亿元,在随后一两年的时间里,销售额又从80亿元跌落到了一两亿元,到底是什么让它发生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1994年,吴炳新创办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任总裁,这位堪称营销界的奇人,在历经沉浮后又有怎样的思考?本刊分两期隆重推出他的潜心之作——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涉及到
期刊
青年人的休闲模式  ——上网、“充电”    生活与工作的紧张、忙碌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主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在4491个有效样本中有11.8%的人感觉非常忙,35.6%的人感觉比较忙,34.9%的人感觉一般,9.7%的人感觉不该忙,8%的人感觉不忙。从累积百分比可以看出,只有17.7%的人觉得自己不忙。  尽管生活与工作忙碌,休闲生活的多元化趋势已逐渐明显。我们将休闲活动划分为娱乐性休闲、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