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

来源 :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zm4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是指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育有道德、有品格、有思想的新青年.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在专业课堂中讲述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挖掘出课程中的思政点,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完成德育.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设计,挖掘互联网金融的课程思政点,以探究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的具体改革途径.
其他文献
“双线式”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教育平台为支撑,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实现多个层面改革,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文章通过相关研究综述,探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特征,深入分析现行课程模式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双线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此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提升教学模式应用实效提供借鉴.
通过对吉林省中部、东部、西部农村地区926位0—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的主要照料者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于外部教养资源有着较大需求,本身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能够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教养资源.婴幼儿营养和教育是家长首要关注的教养资源内容,网络学习是家长最喜欢的资源供给方式.但目前乡镇、村对于0—2岁婴儿所在家庭的教养资源供给明显不足,组织活动少,面向家长的信息传递不到位.政府是家长最信任的资源提供方,政府应该在家庭教养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扩大面向0—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的教养资源
完善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尤为重要.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使在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针对此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理念,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积极构建专业化的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以多样性、包容性的文化开放心态,传承中华本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与先进性,结合中国国情团结友好地对来华留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提升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的.
随着世界各地被曝光的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高校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R高校学生为具体对象,对校园暴力问题现状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不足、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欠妥以及高校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应对措施尚不完善.因此,文章以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对高校校园暴力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通过访谈法整合和利用案主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项资源,以期解决校园暴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结合R高校在校园暴力问题上的主要问题以及前期研究结论,文章从大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
新时代普通高校军事技能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生成和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军事技能课程教学必须以创建课程正规化教学模式为牵引,着力实现军事技能课程教学的训练组织课目化、训练流程规范化、训练考评标准化,全面提升军事技能课程的教学效益.
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课程思政”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存在认知层面、教学效果层面以及教学改革途径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三方面突围: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领,加深对思政元素的认知;构建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培养机制;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点,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教师主体和教学核心要素的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
在高校美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过程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优秀的教育资源,使实际的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架构,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文章从该角度入手,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思政育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继而分析了三者的融合构建机制,以期高校的美育和思政教育能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通过分析“入党动机”的时代内涵,揭示了“主题教育”内涵与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内在关系.本研究编制《“主题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影响效果问卷》,对“主题教育”开展效果进行调查,从“理论教育”和“实践强化”两个维度分析“主题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中的实证效果,更好地将“主题教育”内涵融入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为党务和思政工作者提供教育依据.
本研究在研究新时期基础治理法治化推进的现实意义和逻辑要求基础上,分析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以采用层次分析和问题分析法为主,尝试探讨基层法治化治理水平提升路径,以理论指导推动基层治理实践.研究显示,在当前基层治理活动开展中,还存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较弱、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队伍建设水平较低、群众基础薄弱、宣传氛围缺失等问题,因此强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