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背景下以扎根理论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向普及化演进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总量不断增加,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已经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访谈的形式展开研究,深入探究大学生学习困难现象,挖掘影响因素,建立有关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初步范例模式和学业转化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困难;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07-03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3年,全国毛入学率达到34.5%,浙江省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7%,紧随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在全国各省中率先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分化,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有数据显示,因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学生占全年大学生自杀总数的18.9%,学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两大直接诱因之一。
  学生学习困难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samuelA.Kirk)首次提出了“学习障碍”(LeamingDisabilities)概念,在中国被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在美国备受关注,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习困难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和不少研究者都高度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需要,并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帮助。国内直到20世纪末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大学生学习困难”、“高校学困生”和“高校学习困难生”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2000-2015年的资料发现,十六年共发表各类文章98篇,研究成果稀少。从研究内容看,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实验分析和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探讨为主;从研究方法来看,以相关研究为特征的定量研究居多,深入的质性研究还处于空白。
  本研究旨在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一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Theory,GT),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作初步探究。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第一,探查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现状及其对学习的看法,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二,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初步范例模式和学业转化基本原理;第三,提出相应的干预和帮扶举措。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是一种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资料搜集与分析而构建某一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宗旨是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通过资料编码和归类实现。根据逐渐抽象的程度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又称轴心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又称选择式登录)。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见图1。
  (二)研究过程
  1.被试选择
  综合现有研究资料,目前国内学习困难生主要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级学生,不能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要求正常完成学业,并因此受到退学、跟班试读、延长学习时间、不能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群体。本研究的标准为:学习成绩经过补考仍然有4门次以上不及格,或者连续2学期获得学分低于12学分。
  按照上述标准,本研究选取了28名浙江省某高校学习困难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23名,女生5名,从大一到大四依次为2、9、11、6人。所有访谈对象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分别来自金融学、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包装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英语、法学、工业设计等14个专业。研究第1阶段采用随机访谈,第2-4阶段的访谈对象通过理论抽样选取(尤其选择了不能如期毕业的大四学生)。
  2.访谈内容
  本研究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请您描述下您目前的学习状态?
  (2)您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和要求吗?您如何处理各类学习任务?
  (3)您觉得目前的学习成绩反映了您真实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吗?
  (4)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您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什么?
  (5)您觉得您身边类似于您这样学习状态的同学多吗?为什么?
  (6)学习上有困难时,您最想找谁帮助?
  (7)您觉得在大学里什么事情对您来说最重要?
  (8)您觉得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有什么不同?
  (9)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0)您认为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哪些工作会更有利于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
  3.研究步骤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情况见表1。
  阶段一数据采集分别以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共访谈19人,创建大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原因和调控策略等三个初始类属的一系列代码。其中11人在4-5人组成的小组中访谈,8名学生个别访谈。
  阶段二采用半结构化个别访谈,被访谈者回答预设的10个问题(与阶段1同)。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围绕问题,每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关联关系,并寻找出每一个类属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相关。通过关联式登录,最终梳理出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即学生个体因素分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控能力、个性性格6个次类属;学校因素分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余文化3个次类属;家庭因素分为家长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关系3个次类属;社会因素分为社会风气、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2个次类属。
  阶段三采用核心式登录,即选择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核心类属,建立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学习困难成因的初步范例模式。随后,继续采用阶段2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深度采访3人,进一步检验在前两个阶段中确认的重要类属和属性,更为详尽地探寻每个类属内部诸次类属间的关系;让被访谈者讨论范例模式中的四大类属彼此间如何关联;组建一条故事线,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阶段三类属、次类属和概念类属如图2所示。   阶段四目标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和解释已建立的范例模式,对2位预留学生访谈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范例模式中的类属已发展得足够丰富,对于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均没有发现新的次类属和关系,核心类属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构成因子,理论上达到饱和。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
  根据前3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及分析,形成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图3),并在阶段四中进行了验证。
  从图3中可看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导致部分大学生从一入学就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可将其界定为前置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是内因,直接导致了学业困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是驱动强化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方向和强度。具体分析如下:
  个体原因是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欠缺,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对高考所报学校和专业知之甚少,不习惯也不能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随着教育高收费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大学学习旨在获取文凭,学习动机弱化;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有很大不同,大学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等。
  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间接因素。部分课程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教學方法,导致学生“需”与“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学生管理仍较为粗放,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状况和变化,学业指导不够“精准”;学习氛围影响巨大,班风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好,一个舍风好的宿舍,基本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生;学生的校园生活仍不够丰富,部分学生沉浸在游戏和聊天中不能自拔。
  家庭和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间接相关因素。多数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有些家长更是不闻不问;一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影响学业;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学好学差无所谓;一些成长在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的学生,在性格上受到影响;还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个别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社会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的原理
  目前,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对症下药,逐步预防和转化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为此,根据上述范例模式,本研究提出如图4所示的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原理。
  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转化需要内、外部系统的联合作用。学生本人认真评估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尝试改变学习状态,逐步增强学习动力并付诸行动、努力学习,学校积极创造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引导和过程监控,再结合家庭—社会一学校互动等方式,是可以达到减少学习困难大学生数量的目的的。
  同时,对学业转化成败的调控和分析策略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学习困难各形成因素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内外归因,帮助其逐步消解消极归因,增强积极归因,通过改变困难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影响其后继的学习行为。
  三、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建立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检验的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以及学业转化原理,生成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扎根理论。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所建立的范例模式是有效的,它从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成因、转化及调控策略的揭示,比定量研究或实践分析更为深入。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第一,系统探索了大学生学习困难现象形成影响因素的内涵构成,界定了学业困难的前置因素(高中与大学教育脱节)、直接因素(个体原因)和间接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第二,构建了学习困难大学生转化的原理图,通过学生本人的自我学业评估、重塑学习动机、执行控制学习行为,激发、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功能,并辅之以一定的调控策略,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小肝癌瘤灶的多期增强信号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血供类型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小肝癌术前诊断水平,预估其恶性程度。资料与方法选取90名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3枚小
她是演技超群的奥斯卡影后,她是令人尊敬的联合国亲善大使,她是颠倒众生的性感女神,她嫁给了好莱坞的不老帅哥,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防癌勇士”。2013年5月14日,安
目的:证明RyR-ab是MGT患者血清中较为特异的抗体;探讨SRE-ab在伴不同胸腺病理变化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水平的差异;研究SRE-ab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明确SRE-ab
蒋毅坚 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0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光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 Penn State 大学材料研究实验室做访问教授。“北京市科技新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CK)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胃癌淋巴微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论:CEA、CK均
给出了金属表面处理领域中的一种用于PS 版连续化生产的溶液槽及其脱脂方法.该溶液槽能够解决原有处理液排放后不经净化直接再利用所造成的生产线溶液污染的问题,该脱脂方法
目的:妊娠期HPV B19、TORCH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单纯疱疹病毒(HSV)等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
目的:甲胎蛋白(AFP)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在肝癌细胞中有高水平表达.基于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异种同源基因可用来打破免疫耐受,诱导抗肿瘤自身免疫反应的设想,该实验通过基因
目的:天疱疮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出现针对角质形成细胞表面桥粒成分的特异性IgG抗体引起棘层细胞松解为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天疱疮发病中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需要HLA-II限制性的CD4+T细胞的辅助,局部浸润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表型提示Th2细胞在天疱疮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