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总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特别强调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使英语课程符合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本身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外国语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这段话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英语课程是学生发展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第二,英语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把英语课程定义为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是我们对英语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的一个关键内容。
除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界定以外,《标准》还对英语课程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重新阐述。《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段话浓缩了《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的核心内容。它一共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应该培养和体现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第二层意思是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层意思是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层意思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从关键词来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把这些新增加的内容罗列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标准》在对英语课程的任务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强调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等。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三个发展”的目标定位,《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堂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而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变、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彼此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意味着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
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没有以丰富性、多种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
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3.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他们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没有一个教育家是坐在研究室成为教育家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与验证才成为教育家。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4.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与课程分离的弊端致使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课程评价的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强调与其他教育者的合作。包括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互相研究和配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等。
三、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要求克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的学习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个人现有的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Long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的互动”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了解并获取信息。例如,使用“I don’t understand. Can you repeat?”等。这样,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机会。“变化性互动”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可用以下三句话表示:
(1)变化性互动可使语言输入成为可理解性。
(2)可理解性输入有利于语言习得。
(3)变化性互动有利于语言习得。
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的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香港中小学英语大纲指出:“The task-based approach aims at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learners to experiment with and explore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engage learners in the authentic, practical and functional use of language for meaningful purposes.”这一段话对任务型教学途径作了明确的解释,即采用任务型教学就是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尝试使用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
2.为什么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我们之所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是因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如下特点:
(1)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功能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语言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而忽视语言的功能。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用语言做事情,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既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因为只有实现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学生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2)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或书本那里接受知识。这是这次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趋势和要求。
(3)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首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他们需要利用语言来接收、处理和传达信息;其次,他们要用语言进行某些活动,做一些事情,完成某个任务;第三,在做事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交流、讨论,需要联系学生周围的人和事,需要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现代交流教育思想强调语言素材的真实性,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而不是过时的语言或假象的语言。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在向学生提供语言输入的时候,由于考虑到真实信息问题,语言素材往往也是真实的。学生自己为完成任务而收集素材时所遇到的语言素材也肯定是真实的。
(5)任务型语言教学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语言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因为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6)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试图把课堂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很多方面与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吻合的,同时又有利于在切实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英语课程中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
3.任务型教学的一般步骤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思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有简有繁、有易有难。以下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一般步骤。
(一)任务前活动(Pre-task activities)
(1)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向学生布置任务。
(2) 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语言支持。
(3)教师说明完成任务的要求并示范,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明确任务的要求。
(二)任务(While-task activities)
(1)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
(2)各小组选出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任务后活动(Post-task activities)
(1)各小组代表汇报。
(2)对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估。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点。
然而,《标准》虽然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不排斥其它教学法的使用。在世界外语教学的发展史
中,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不同的时期各领风骚、尽显风采。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比先前的教学法有所改进、创新,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即使是大受攻击的“语法翻译法”,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目前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交际法”,却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而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中有所偏差,在国内普遍出现一种重口头交际、轻读与写,重活动、轻效果的状况,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一番热热闹闹的“交际”过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故而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各家之长,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英语课程标准》反映了最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倡导,还是教学评估的建议等方面,在现阶段中国的英语教育界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作为英语教学人员,我们要切实领会《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与研究能力,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要机械照搬、盲目模仿,要善于问“为什么”,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全面贯彻新《标准》,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除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界定以外,《标准》还对英语课程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重新阐述。《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段话浓缩了《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和目标的核心内容。它一共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应该培养和体现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第二层意思是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层意思是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层意思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从关键词来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把这些新增加的内容罗列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标准》在对英语课程的任务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强调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等。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三个发展”的目标定位,《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关注学生的情感,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堂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而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变、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彼此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意味着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
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没有以丰富性、多种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
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与修正学生采取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3.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他们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没有一个教育家是坐在研究室成为教育家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与验证才成为教育家。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4.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与课程分离的弊端致使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课程评价的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强调与其他教育者的合作。包括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互相研究和配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等。
三、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要求克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的学习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个人现有的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Long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的互动”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了解并获取信息。例如,使用“I don’t understand. Can you repeat?”等。这样,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机会。“变化性互动”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可用以下三句话表示:
(1)变化性互动可使语言输入成为可理解性。
(2)可理解性输入有利于语言习得。
(3)变化性互动有利于语言习得。
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人物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的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香港中小学英语大纲指出:“The task-based approach aims at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learners to experiment with and explore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engage learners in the authentic, practical and functional use of language for meaningful purposes.”这一段话对任务型教学途径作了明确的解释,即采用任务型教学就是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尝试使用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
2.为什么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我们之所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是因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如下特点:
(1)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语言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功能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语言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而忽视语言的功能。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用语言做事情,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既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因为只有实现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学生才有可能完成任务。
(2)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或书本那里接受知识。这是这次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趋势和要求。
(3)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首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他们需要利用语言来接收、处理和传达信息;其次,他们要用语言进行某些活动,做一些事情,完成某个任务;第三,在做事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交流、讨论,需要联系学生周围的人和事,需要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现代交流教育思想强调语言素材的真实性,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而不是过时的语言或假象的语言。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在向学生提供语言输入的时候,由于考虑到真实信息问题,语言素材往往也是真实的。学生自己为完成任务而收集素材时所遇到的语言素材也肯定是真实的。
(5)任务型语言教学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语言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因为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6) 任务型语言教学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试图把课堂的语言学习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很多方面与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吻合的,同时又有利于在切实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英语课程中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
3.任务型教学的一般步骤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思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另外,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有简有繁、有易有难。以下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一般步骤。
(一)任务前活动(Pre-task activities)
(1)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向学生布置任务。
(2) 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语言支持。
(3)教师说明完成任务的要求并示范,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明确任务的要求。
(二)任务(While-task activities)
(1)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
(2)各小组选出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任务后活动(Post-task activities)
(1)各小组代表汇报。
(2)对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估。
(3)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点。
然而,《标准》虽然倡导“任务型教学”,但不排斥其它教学法的使用。在世界外语教学的发展史
中,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在不同的时期各领风骚、尽显风采。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比先前的教学法有所改进、创新,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即使是大受攻击的“语法翻译法”,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目前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交际法”,却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而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中有所偏差,在国内普遍出现一种重口头交际、轻读与写,重活动、轻效果的状况,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一番热热闹闹的“交际”过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故而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各家之长,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英语课程标准》反映了最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无论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倡导,还是教学评估的建议等方面,在现阶段中国的英语教育界完全是无可厚非的。作为英语教学人员,我们要切实领会《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与研究能力,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要机械照搬、盲目模仿,要善于问“为什么”,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全面贯彻新《标准》,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