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韶公路的阻击战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韶公路是抗戰时期广州通往韶关的干线公路,因此在第一次粤北会战时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要点。第十二集团军教导团、63军153师曾在广韶公路新丰境内梅坑、浦昌等地,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教导团血战梅坑
  1939年12月下旬,在第一次粤北会战期间,日军在攻占从化良口、吕田后,其第18师团沿广韶公路继续北上,在梅坑遭到第十二集团军教导团的顽强阻击。
  第十二集团军教导团,是广州沦陷后,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在八路军驻粤办事处协助下组建的。该团1200多名官兵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全团官兵抗战意志坚定,士气高涨。
  25日晨,教导团接到阻击日军命令后,在团长谢义带领下,立即从翁源南浦急行军,于当天傍晚赶到梅坑布防。正当他们连夜抢修工事时,从良口北上的日军先头部队也已到达,双方在梅坑大桥桥头遭遇交火。但因夜色已深,当晚没有发生激烈战斗。
  26日早上7时许,随着日军主力陆续抵达,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开始对教导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该团官兵同仇敌忾,以一当十,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奋勇还击,打退日军多次冲锋,把数千敌人牵制在梅坑,延缓了日军北上步伐。下午4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教导团奉命撤出战斗。这一仗,他们以一个团的兵力,激战9个多小时,抗击了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毙伤日寇300多人,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和士气。在战斗中,教导团伤亡500多人,其中13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战后,第十二集团军在高墩择地安葬了130多名阵亡官兵,并在墓前建立纪念碑。可惜的是,纪念碑已于1949年被毁,墓地现在也已成为一片林地。
  153师重创日军
  12月27日,在梅坑受阻的日军18师团,继续沿广韶公路北上。驻扎在回龙的63军153师,在公路沿线袭扰日军的同时,还在浦昌、许屋一带山头布下重兵,准备对北上日军进行伏击。
  当天下午,日军先头部队进抵浦昌时,在村口发生了悲壮的一幕:10多名自卫队员手举大刀,高呼口号,冲向进村的鬼子,遭到日军机枪疯狂扫射,当场就被打死7人。浦昌村民的壮举,更加激发了153师官兵的战斗意志。在师长彭智芳指挥下,全师官兵加强备战,决心为死难同胞报仇。
  28日中午,日军主力沿公路蜂拥而来,在浦昌水口、旱葱口遭到153师迎头痛击。日军立即出动飞机、大炮,对153师前沿阵地狂轰滥炸,掩护步兵进行反扑。双方兵力相当,由于日军装备精良,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在这种情况下,为避敌锋芒,诱敌分兵,153师主动放弃水口一带阵地,向许屋方向转移,日军果然分兵追击。在上下窑,一股日军追兵陷入重围,大部歼灭。另一股日军追至合水社山,也遭到重兵伏击,死伤大半。
  第二天,日军把进攻重点转向浦昌东面的松岗、岌垠等高地,企图夺取高点。但在153师顽强抵抗下,日军多次进攻均未得逞。第三天,日军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对153师阵地展开全面进攻,战斗进入白热化。双方为阵地争夺,不惜代价,从早上战至黄昏,伤亡惨重。在日军疯狂的攻势下,153师东、西两翼阵地相继失守。就在战局危急之际,奉命增援的152师及时赶到,协同153师展开反击,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上企图,连夜沿广韶公路南逃。
  浦昌伏击战,历时3昼夜,153师以阵亡300多官兵的代价,击毙日军500多人,军马40余匹。
  1941年,63军在许屋大尖山建立公墓,安葬153师在浦昌战斗阵亡将士,并在山上建立一座高6.3米纪念碑。碑座上的花岗岩碑记,镌刻着63军军长张瑞贵撰写的碑文。如今,历经岁月风雨,碑文虽已模糊,但纪念碑仍然坚固挺立,向人们展现这段悲壮的历史。
其他文献
摘要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吕蓓卡的故事》通过独特的文学表述方式获得了世界各界读者的认同。作品采用女性主义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一位活灵活现的女主人公吕蓓卡,在本部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的不断变化正是女性在极具压迫的父权社会中的觉醒和挣扎。本文基于上述分析,通过现代女性主义叙事的方式对小说《吕蓓卡的故事》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准确剖析小说和现代女性主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吕蓓卡的故事》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