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田园牧歌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osho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原:幕天讲坛发起人,著名作家,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远离都市,逃离死神,马原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内心的安宁,对神明的敬畏,让他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故乡。
  马原逃了,他远离死神,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他相信,人类固有的慈悲心,能够将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公益事业逐渐引上正轨。
  幕天讲坛,大理。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操场,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马原始终面带微笑,说话轻柔,仿佛雨露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是对生命的自信。凡是熟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的人,马原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他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用丁当的话说,“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都要管他叫老师,他的文学地位绝非等闲所能想象。”
  心中那个“神”
  马原的眼里充满了沧桑,他总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他下过乡,插过队,做过工人,当过钳工,干过记者,兜了一圈,和文字结缘,专业作家的职业生涯让他能够走南闯北体验生命,激荡心灵。1982年,29岁的马原来到西藏,在那里,他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有时候信仰就跟空气差不多”。去西藏前,马原没有思考过信仰问题,和一般人一样,在他脑子里,所有与神有关的都是迷信。在西藏,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里人们的高呼、祈求、抬头,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虔敬,他们的眼里充满了纯洁与善良,少了一份都市人的灰暗与狡黠。“原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是如此不同。”
  为什么他们精神状态那么饱满,而我们的精神状态那么萎靡,马原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他想一想,原因不复杂,这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敬畏,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更明确。从那个时候开始,马原的思想开始改变。
  事实上,马原并没有选择皈依某个宗教。他的内心深处,深信着另外一个神,“那就是爱因斯坦、牛顿信奉的那个神。”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宗教,而是源自内心的,对造物者的信奉。“这是一种泛神论”,马原承认。在西藏,他看到的太多:神山、神树、神湖、万物有灵,万物皆神。在如此信仰和神话般的王国里,马原开始了生命灵性的“复苏”,渐渐地,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有神论者。一切迹象都标明,大自然的背后,是造物者创造的奇迹” 。
  “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达·芬迪,他的画也不过是矿物颜料的堆积。我学过机械知道,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晶格,都有自己的分子式,唯独人造的东西最没有秩序,而天造的东西,也就是大自然的造物都是有秩序的。所有这些秩序都显示了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意味就是设计感,大自然的一切充满设计感的力量是非人的,我想一定有另一种比人更有力量的力量在创造并支配一切。”中国有句成语,鬼斧神工,形容作工之精巧非人力能为。马原参悟:鬼斧神工,便是有神论。
  马原说,自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我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一直用一种行家的或者是思考的方式读书”。他接触比较深入的是佛教,又试图探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他并未选择某种宗教皈依,而是游历于几种宗教经典,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归自然,回到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理解。
  最佩服比尔·盖茨
  这次幕天讲坛大理行所以请到马原,除了他的名头,还源于他已经成为一名“云南人”。从东北到西南,马原把根留在了西双版纳。这里离自然最近,离他心目中的神最近。这一切,出自一场生命的考验,让他反思生命何来何终。2008年,马原新婚,随之而来的是肺部“查出一个阴影”。所有医生都肯定是恶性肿瘤,只是仪器穿刺未能检出。“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直到找到癌细胞确诊。”
  面对医院的程序化诊疗,马原选择了“逃跑”。他不愿意被宣判死刑,被倒计时,他相信生命有灵魂,但不是以轮回的形式存在。正是这样的逃避,让他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很多削尖脑袋挤破头皮要留在都市的人相反,他选择去了云南。在西双版纳,他找到了生命的另一个起点。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构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马原相信神明,他也相信做慈善源于人类固有的信仰之力,只是,慈善在当代中国,还不完全是依靠信仰的力量来做的,它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比如政府给予慈善公益事业免税待遇。在马原心目中,他最佩服的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他是最大的财阀,也是最大的慈善家,他的癌症基金会第一笔捐款就达到六七百亿美元规模,差不多是他身家的一大半了,他后来还在不断地追加捐款。”马原认为,比尔·盖茨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只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来,马原看到了在公益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一些善款被滥用、被贪污。“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谈慈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些机构的捐款捐助,究竟是国家的呢,还是个人的,这个我没法定位。”
  由于定位不清晰,导致公益领域大范围的信任危机。不过,马原也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在做公益,他们直接与公益对象对接,省掉了中间环节,“而这些中间的环节,刚好就是那些能够让贪婪之徒有隙可钻、有机可乘的空间。”
  马原参与的公益活动不多,上世纪90年代,他参加了在青海的一个图书活动。那是一次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公益活动了,就是助学、送书给当地人,帮学校建图书馆,帮助他们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当然,赠书中,也有马原自己的书。
  幕天讲坛,是马原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公益活动之一。在幕天讲坛他看到了民间人士和民营企业的人们对公益的真诚和热情,这也是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公益善举。“我觉得《精英》杂志和平安人寿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这两家单位共同合力,把公益引向了心理和精神层面,这就是所谓软公益、软慈善吧。”马原还是相信人类固有的慈悲心,能够将存在诸多问题的中国公益事业逐渐引到正轨上来。
其他文献
郭家学:幕天讲坛发起人,东盛集团董事长,曾被誉为“医药狂人”。这位不到50岁的企业家,经历过大起大落,终于浴火重生。他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乡村的孩子们分享。  为了支持年轻人创业,年近半百的郭家学已经逐渐跳脱出企业的日常管理,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公益的社会活动。  圆脸、黑框眼镜,嘴角左上方一颗黑痣,身材魁梧的郭家学在人群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5月13日,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从北京飞
期刊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幕天讲坛大理场徐徐拉开帷幕。中国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怀揣公益之心,携手海清、邓飞、郭家学、马原、刘同、姚谦、钟立风等社会名流,圆梦大理。他们走进乡村,重走上学路,与孩子们面对面;幕天操场,嘉宾们激情满怀,孩子们欢呼雀跃;家庭探访,嘉宾们嘘寒问暖,语重心长。离别时孩子们湿润的眼眶,不舍的表情,让见过『世面』的精英们心生感伤。这是一场来自灵魂的碰撞与对话。  由丁当、冯仑、邓
期刊
第一首  河西走廊那些巨大的家族坐落在往昔中,  世界很旧,仍有长工在历史的背面劳动。  王家三兄弟,仍活在自己的命里,他家的耙  还在月亮上翻晒着祖先的财产。  贵族们轮流在血液里值班,  他们那些庞大的朝代已被政治吃进蟋蟀的帐号里,  奏折和钟声还一波一波掠过江山消逝在天外。  我只活在自己部分命里,我最不明白的是生,最不明白的是死!  我有时活到了命的外面,与国家利益活在一起。  第二首  
期刊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符合人类的、有教养的、相对比较高尚的一种政治,它只能是精英政治。  不管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往哪走,我始终有这么一个判断,就是说咱们中国人,每一个人,你必须要丰满起来。  王人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性著作《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是90年代在国内外极具影响的一本学术著作,其《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其代表性学术论文
期刊
海清:幕天讲坛发起人,中国平安集团公益大使,著名演员,荣膺飞天和金鹰大奖,“国民媳妇”是观众对她的肯定。  她是《双面胶》中精明能干的上海媳妇,她是《蜗居》里不屑奋斗的海萍,她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里贤惠宽容的毛豆豆。现在,她又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幕天讲坛发起人。  “问吧,怎么写我都行。”刚画完妆的海清一袭白衣,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半倚在酒店的床头,手里端着一杯红枣茶,爽快地示意记者坐在床边。  5月1
期刊
钟立风:幕天讲坛发起人,新民谣代表人物。他是歌手,也是作家,更是公益人。他在公益频道“娃娃,唱歌给你听”儿童音乐行动中寄语:不放弃的人生总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钟立风看来,慈善不再是简单的施和予,『慈善就像暖流,它是有温度的,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动。』他愿意跟随幕天团队,一路走下去,去感受每一个人内心的温暖。  幕天讲坛大理乡村中学巡讲,钟立风涌动的心情,与数年前写的歌谣《再见,孩子们》有着
期刊
“我喜欢有个性的员工”  记者:“幕天讲坛”重在发动社会精英关注乡村学生的人生成长,你是“幕天讲坛”创始发起人,你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弊端?  范以锦:一个反常的问题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本来是最需要生动活泼,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为孩子健康成长打基础的时候,孩子们却变成书呆子,没有很多自我。但是到了大学就反过来了,就放飞了,很轻松。我觉得这种状况的困境在:没有压力,要中小学生很自觉读书是
期刊
姚谦:幕天讲坛发起人,著名歌词作家,华语流行歌坛写词人,制作人,音乐经理人,作家。他是歌坛常青树,他的歌,影响了几代人。儒雅的外表,细腻的内心,他用艺术的感悟审视公益,一点点,一滴滴,要做到极致。  姚谦:『世界总在变化,面对一个更新的世界,我们已经老了,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价值观,我们只要维持一个系统,守住一个道德上伦理上的一些标准就行了,剩下的,我们要尊重』。  姚谦的大名,从音符里飞出。台湾综
期刊
刘同:幕天讲坛发起人,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副总裁,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他是“青年榜样”,因为观点独特,语言辛辣,点评直接平等,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职场偶像。在幕天讲坛,他又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征服了无数少年。  这是刘同第二次参加幕天讲坛了,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兄长,有着聊不完的故事。与孩子们相处,他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他的演讲总能在校园里激荡起阵阵欢笑。  刘同写文章、做电视,是一个制造故事的人,不过,
期刊
冯仑 万通控股董事长。他是企业领袖,却常常被冠以“思想家”之名。他造房子,也写书,有《野蛮生长》这样的宏大叙述,也有“冯段子“经典语录流传于世。  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日子”,到了北京CBD,就是“生活”,就是“脱离了地气的生活”,更高了。若让我来谈生活,无非是因为我岁数比较大,在年龄上多出来许多”生活”。那么其实在这个地方,我们跟一些CBD区域的老朋友白天“有染”,晚上也“有染”。白天纯粹是交流,
期刊